恩施旅遊

恩施旅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恩施州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

基本信息

恩施簡介

恩施旅遊恩施旅遊
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恩施是上古巴文化發源地,文化優勢得天獨厚,加上位於湘、鄂、川、黔交界地帶,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革命鬥爭中形成了濃厚的革命文化。而少數民族在此聚居,使其民族地域性強,民俗民風獨特,其文化理念又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恩施古城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漢文化在恩施不同歷史時期相互影響,融匯交貫。同時,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徵鮮明。各種文化的交融發展,為恩施留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遺址和豐富的文物古蹟及革命鬥爭紀念地。現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近200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公布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67處,擬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
這些文物涵蓋了距今100多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點,商周、隋唐時期文化遺址,宋代碑刻、城址,明清古建築、革命舊址、紀念地,以及近現代建築和生產遺址。恩施現有館藏文物18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13件。在網上也可以很方便地預訂,你可以去回響網預訂住宿的,現在很多自助游的人們都喜歡在回響網預訂客棧和家庭旅館還有一些小農家的賓館等,你可以發布需求,然後選擇最便宜的就可以了,很簡單的。恩施東接湖北省宜昌市,南毗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連重慶市黔江地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東北端連神農架林區。州府駐恩施市舞陽壩,至省府武漢市航空線470公里,沿318國道公路648公里,至宜昌市航空線179公里,公路320公里,至湖南張家界市火車站公路374公里,至重慶市公路454公里,至萬州區公路251公里,至本州長江巴東港公路195公里。巴東港水路至武漢454公里,至宜昌110公里,至重慶450公里。
全州總面積23961平方公里(1985年土壤普查為24460.01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區占總面積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地區占總面積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占總面積的27%。州城東西最寬220公里,南北最長260公里。
氣候:恩施州地處亞熱帶,屬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濕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於地形複雜,海拔高差懸殊,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點3032米,最低點66.8米,小氣候特徵表現極為明顯,垂直差異突出。全州年日照1160-1600小時,日照百分率在26%-37%之間。

恩施旅遊風景區

利川騰龍洞

騰龍洞位於清江上游恩施州利川市的近郊,離市區僅6公里,是由乾洞和水洞兩大洞穴系統組成的洞群,海拔1090米。
乾洞名騰龍洞,洞高74米,主洞已探明長52.8公里,洞穴總面積156平方公里。主洞前段平坦,寬可容15輛卡車並行,平均高度為60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主洞支洞相通,旱洞水洞相邊,洞內空氣流通,終年氣溫12°C-18°C,無毒氣,無污染,無蠍蛟.洞庭湖內石炭岩地貌發育完好,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石人、石猴等奇觀隨處可見。洞中多暗流,時隱時現,時急時緩,並常有魚蝦游,為其它溶洞所罕見。
水洞名落水洞,清江至此跌落形成"臥龍吞江"瀑布,潛入地下成伏流。洞口高20米,寬10米,洞內可泛舟遊覽。水洞中的鐘乳石,玲瓏剔透,形態萬千。水聲時如蛟龍咆哮,聽之驚心動魄;時如深夜鳴琴,令人心曠神怡。1986年,探險隊乘橡皮船進洞考察8天,了現洞庭湖中有天窗18個,空氣流,平湖與飛瀑相邊,險象環生。
國內個洞穴專家確認,騰龍洞群不僅是國內目前已知的最大岩溶洞穴,而且是世界特級洞穴之一,旅遊、科研價值十分珍貴。
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級權威刊物《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震撼騰龍洞”。騰龍洞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宜人的氣候環境,被公認為旅遊、療養、探險、地質考察的首選去處。
門票:180元(學生票和老人票120元),景區內電瓶車往返10元,門票包含1小時的《夷水麗川》土家風情表演、20分鐘的雷射秀。(每天兩場。雷射秀是10:20、15:00;歌舞表演是11:30、16:30。),哈格咂旅遊網預訂可享受折扣票價170元/成人。
交通:從利川市區到騰龍洞有旅遊大巴(在利川國際大酒店門口),票價5元,也可聯繫哈格咂旅遊網聯繫旅遊專車。從市區乘坐TAXI大約15元左右即可。

恩施大峽谷

被專家譽為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難分伯仲的湖北清江恩施大峽谷位於長江三峽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千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岩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
華中理工大學著名的建築與旅遊專家張良皋教授實地考察對比後認為,恩施大峽谷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峽谷,“即使走馬觀花也令人如痴如醉”。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論壯觀,清江大峽谷與之難分伯仲;若論風景之秀美、景觀之豐富、層次之多樣,恩施大峽谷的沐撫段則遠勝於科羅拉多大峽谷。而且這裡還是巴文化發源地,人文特色濃郁,而科羅拉多大峽谷僅有少數印第安人居住。
“八百里清江,每一寸都是風景。極具開發價值的恩施大峽谷如不向世界推介,絕對是一大遺憾。”張良皋說,這裡的峽谷山峰險峻,山頭高昂,有仰天長嘯之浩氣;谷底的清江水質清幽,令人有脫胎換骨之感受。沐撫大、小龍門6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就有200米以上的獨立山峰30餘座;靜水清江,虹橋臥波、青山倒影,讓人產生海市蜃樓的幻覺;沿清江乘船順流而下,雲霧繚繞,白鶴翩躚,情景交融,仿佛置身於浩緲悠遠的世外天地之間。
恩施大峽谷有五大奇觀:
壯美無比的恩施大峽谷空間宏偉開闊,景觀層次豐富,山體變化多端,清江河谷深切,具有別於五嶽的五大奇觀:
一是清江升白雲。與大多數名山的雲海顯得閒散無序不同的是,沐撫大峽谷里從清江上升起的雲海象一條騰飛的巨龍,蜿蜒曲折,延綿百里,形態豐潤,美不勝收。
二是絕壁環峰叢。喀斯特地貌一般情形是有絕壁者無峰叢,有峰叢者無絕壁,沐撫大峽谷不僅兼而有之,而且面積大、品位高。有四面絕壁凹陷於叢峰之中的,也有四面絕壁突出似凌架於叢峰之上的。世界上目前尚未發現類似奇景。
三是天橋連洞群。洞穴群落是大峽谷中又一特點。據不完全統計,大峽谷沿線有大小洞穴200餘個。如板橋的熱雲洞,有石壁相隔形成兩個洞口,一洞通熱風,一洞出冷風,冷熱交融煙霧繚繞;而且洞內的大廳可容納數萬人;更有天橋匹配,水天相諧、人物相映,猶如仙境。
四是地縫接飛瀑。恩施大峽谷內的雲龍河地縫全長7.5千米,最深達75米,地縫怪石遍布,五彩斑斕,古木蒼翠,碧流潺潺,尤其是地縫兩岸的數條飛瀑流泉,令人震撼而神怡。
五是地縫配豎井(天坑與地縫相通)。中法探險隊歷經十年考察於最近宣布,奉節龍橋河至恩施大峽谷的地下暗河全長50千米,為世界之最。僅暗河之上的豎井就有108個,形似著名的新疆坎兒井,非常壯觀和罕見。
門票:成人票120元+30元景區旅遊車票,兒童票60元(不含景區車費),哈格咂旅遊網會員價110元
交通:在利川火車站每天均有旅遊大巴前往恩施大峽谷,距離利川40公里,約50分鐘路程;距離恩施市區60公里,約1個半小時。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對山灣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積300餘畝。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
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土司管轄地區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宜昌的長陽、五峰的部分地區。
恩施土司城展區
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恩施土司城以休閒、旅遊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園和旅遊景點,恩施土司城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區、宗教展示區、休閒娛樂區三個主要區。恩施土司城是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恩施土司城內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民族的傳統建築,恩施土司城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築、雕刻藝術。
恩施土司城傳統藝術
恩施土司城自2005年以來,恩施土司城每年舉辦民間藝人絕活表演,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恩施土司城位於民族文化區中心的土家族“九進堂”,恩施土司城將土家族傳統的乾欄民居吊腳樓、擺手堂、官言堂、書院、月台、戲樓等融為一體,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雕樑畫棟賞心悅目,雕花門窗原始古樸,集土家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恩施土司城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外觀最壯觀的仿古建築群。
門票:門市價:50元;網路會員價:40元;兒童價:25元;老人價:25元
交通:恩施市區500米,一般乘坐計程車10元之內。

利川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風景區位於利川市涼務鄉,距市城12公里。包含水蓮洞和三渡峽二大風景區,順清江泛舟而下,江水碧綠如緞,風光秀麗,春意盎然;也可由三渡峽逆而上。兩岸山峰聳峙,波光峰影,叢林相映,充滿詩情畫意,至散水換舟入洞。這裡,恬靜幽雅,天然與人工造型鬼斧神功。洞裡主要有五洞四橋三廳一亭一宮,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致奇特,采采各異,水洞寧靜謐然,奇特詭譎。景物維妙維肖,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發育齊全,石柱、石筍、石花、石幔別具一格,或晶瑩如玉,如燦爛如金,或粗如浮圖,或細如冬粉,恰似人間仙境。水蓮洞地下伏流2萬米,景觀奇特,洞中始建於清朝年間的觀音洞,稀有的透明魚,洞內乘舟遊覽,欣賞土家妹子的山民歌,妙趣橫生。洞外泛舟漫遊,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水蓮洞由旱洞和水洞組成,該洞在清江南側,洞中地下伏流延洞流出直達清江,形成臥龍噴泉之勢。目前來洞內遊玩的客人能夠安全通行的距離為5km左右;分為步行(旱洞)1km,船行(水洞)4km。洞中步行段較寬闊,高、寬平均20m左右;船行段其中的2.5km較寬闊,另1.5km曲折狹窄。
2010年12月31日,湖北利川龍船水鄉景區擬投1.5億元打造4A級景區的二期規劃設計順利通過評審。
“龍船水鄉”原名水蓮洞,位於湖北利川市涼霧鄉境內,距利川城區僅12公里。該景區擁有2萬米地下伏流,洞中有山,山上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稀有的透明魚,堪稱世界罕見,還有始建於清朝年間的觀音洞、譚家寨等人文景觀。2010年,該景區遊客量激增,原有設施已無法承受成倍增長的遊客數量。
該景區二期規劃的核心面積為89.5公頃,其總體設計布局為民俗文化村、遊客中心、水蓮洞碼頭、桃花谷和清江碼頭五大板塊,其中民俗文化村和桃花谷是二期規劃設計新增的兩大旅遊景點。民俗文化村位於景區南部,包括民俗文化街、生態停車場和農民新村。停車場有250個小車位,45個大巴車位。桃花谷是連線水蓮洞後洞和清江的景觀通道。水蓮洞後洞打通後,遊客可經過桃花谷到達清江碼頭,遊覽清江,谷中種植桃花等觀賞性植物,讓遊客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屆時清江、洞、碼頭之間將形成一個環行的旅遊路線,旺季可通過不同路線對遊客進行分流。
據介紹,到2011年底該景區將致力打通循環線,延長遊覽線路,提高承載能力;豐富配套功能,提升景區整體檔次,向4A級景區衝刺。
門票:門市價:90元;哈格咂會員價:75元;兒童價:45元;老人價:45元
交通:從利川市區驅車半小時左右,暫無專線旅遊車,可在哈格咂旅遊網包車和拼車。

梭布埡石林

梭步石林位於湖北省恩施市太陽河境內,是中國第二大石林,總面積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多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自然景色迷人。
整個石林廊若一隻巨大的葫蘆,四周翠屏環繞,群峰景秀。共八個景區,100多個景點,依次為:古柏民俗樂園、青農寺、六步關、蓮花寨、寶塔岩、磨子溝、錦繡谷、梨子坪等,這八景之中,遍布奇岩怪石,有的形若蒼鷹望目,有的神似仙女回眸,有的恰似龍爭虎鬥,有的酷肖蓮花朵朵,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崢嶸雄奇,千般姿態,萬種風情,令人嘆為觀止。
石林景點之美,不僅僅在於她外形的獨特,深刻的土家人文內涵,更為其增添了無窮的魅力。當這些狐立靜止的岩石得到文化的詮釋和滋潤後,她便成了一部耐人尋味的大書,甚至擁有生命。
梭布埡風景區距州府恩施市54km,通往景區的恩奉公路已改造成國家二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兒會(農曆7月12日)就在梭布埡石林舉行。
門票:門市價:30元;哈格咂旅遊網會員價:25元;兒童價:15元;老人價:15元
交通:在恩施市乘坐旅遊大巴即可達到

神農溪

神農溪位於巴東縣長江北岸,發源於神農架南麓,故名。
神農溪全長60公里,自北向南流淌,在西陵峽與巫峽之間的本口注入長江。神農溪緊連長江的20公里長峽段,共分3個小峽:綿峽以險著稱,鸚鵡峽以秀見長,龍昌峽以雄為奇。水流湍急,有"一里三灣,灣灣見灘"之說。
現在開發漂流遊覽的是鸚鵡峽和龍昌峽,遊人坐一種形似"豌豆角"的人力駁船由上往下漂行。
漂流的起點和中途休息處是兩個具有土家民俗特色的村落--葉子壩和龍船河。在龍船河還可見到土家餐飲,觀賞到民間仍在使用的早期紡紗車、石碾、水磨、鳳凰榨、搬甑子、水車軋機等機具。
門票:110元;漂流半程75元,全程125元,哈格咂會員價100元,學生票65元

連珠塔

連珠塔位於清江中游恩施區東五峰山頂,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動工興建,次年竣工。1833年至1835年又在塔前建石坊、圍牆、院門,塔左側建有齋堂。五峰山因如五珠相連,又名連珠峰。故塔得名連珠塔。此塔山門建在五峰之一的龍首山腰,小山門左側為齋堂,俗稱官廳,相傳古代官員登塔遊覽的休息場所,連珠塔包括周圍花牆占地225平方米,塔共7層,呈錐體形,通高42米,8個塔角上名雕刻了托力士一尊,造型獨特。塔基周圍雕刻海水、蓮花,隱喻佛生於蓮、蓮浮於海的佛經故事。塔頂由7枚大錫珠重疊而成塔剎,與塔身渾然一體,巍然壯觀。

唐崖土司遺址

唐崖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占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咤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後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光獨具。
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於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並峙而方,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於土司城後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集中體現了土家民俗文化。

魚木寨

魚木寨位於利川西部,地處318國道線利(川)萬(縣)公路途中,明屬龍陽峒土司地,歷為土司盤踞和少數民族起義軍征戰的據點。
相傳古代馬、譚兩大土司邊年征戰,馬土司困守山寨,譚土司久攻不下,一日馬土司從內寨拋出活魚無數,落於譚土司帳前樹上,譚土司見魚興嘆:"吾克以寨,如緣木求魚也。"魚木寨故而得名。
此四面懸崖如削,鐵壁三層,螺峰四座,僅有一條2米寬的石板古道直通寨門。寨樓突兀於崇山峻岭中,兩面懸崖萬丈,中間門僅容一人通過。山東西和北面的懸崖絕壁上,鑿有古棧道3段。寨上現存古人居住、織布、榨油、鑄幣崖穴近100處,文化層深厚;還有清代碑墓10座。寨內雞頭溝瀑布高達100餘米,飛珠濺玉,氣勢磅礴。
寨中居民土家族、苗族人數占60%,婚喪、飯食、建築具有獨特古老的民俗風情。男女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男子善飲酒,姑娘愛繡花被底,做布涼鞋。這裡的地方風味"醪糟糯米丸","陰米子","土臘肉"等較為有名。
恩施土家風情表演以土家四道菜為主線,穿插土家山歌和舞蹈,約60分鐘。土家四道菜:白鶴菜,泡兒菜,油菜湯,舔酒菜,其醇厚的味道和獨特的習俗傾倒中外遊人,在中南海,在韓國的表演,獲得海內外的一致好評。其間的山歌獨唱,對唱,小合唱,字正腔圓;耍耍兒,蓮響兒,擺手舞,亦歌亦舞,盡情展示濃郁正宗的民族風情。

土家文化

板凳龍

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恩施民間尤其鄉村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道具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l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錢.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元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把,稱“清明燈”壽涎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喜燈”;燒香還願、酬神祭把,稱“公燈”。燈戲劇目有60多個。1955年,思施白楊坪羊角壩燈戲班創作演出的《雪山放羊》,獲湖北省民間戲曲會演表演獎。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曆五月初三在大山頂的響板溪、七月十二在石灰窯舉行屆期,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雲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彼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於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站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討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小伙子應知趣走齊,否則便會挨罵l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建國後,青年男女享有戀愛的充分自由,勿需集中在一個日子、一個地點去搞戲劇性戀愛。但一年一度的女兒會作為商貿大集之日,奶保留至今。每逢會期,鄰省鄰縣的商賈三山五嶽的山民,都帶著各色商品趕往參加物資交流盛會。

薅草鑼鼓

恩施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鑼鼓。演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牛王節

一般在農曆四月初八,也有的在農曆四月十八,是恩施土家族祭祀耕牛的節日。關於牛王節的起源傳說各地不一,其中最流行的傳說是:傳說土家族在一次戰鬥中失敗了,退卻到一條大河邊,為洪水所阻擋。正在這時,河對面游來了一條水牛,他們拖著牛尾巴過了河。為感謝水牛的救命之恩,每到這一天,土家人就殺豬宰羊,打糍粑,接親人,十分熱鬧。這一天讓牛休耕一天,給牛餵精飼料。恩施來鳳縣大河土家族每年四月八都過牛王節,不僅給水牛餵雞蛋和酒,還要請巫師舉行祭牛儀式。
農曆四月初八,恩施來鳳縣的高洞、舊司、大河等鄉仍保留著該節日的傳說和節日活動遺風。
苗族傳說四月初八這天,神牛為苗民盜來了谷種,以茲養活了苗民,為了紀念,便也於這天不使用耕牛,給牛餵好飼料,還修建有牛王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建始縣就曾在鄴州城附近建有牛王廟。供奉有牛王牌位。來鳳一帶的苗族每年牛王節時,還在村寨場壩中供一紙紮牛頭模型,擺上食物,叩頭祭奠。人們還圍著牛頭和牛王牌位,赤裸著身子(僅於下身以獸皮、青草遮掩)跳舞、法師則赤腳蹬上高聳的刀梯進行表演,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樂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兵抗擊倭寇,大跳擺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擺手舞與西蘭卡普(土花鋪蓋)並稱為土家族藝術之花。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土家人跳擺手舞講究時辰、場地和規模。擺手舞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翩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土家族的大擺手活動非常熱鬧,在土司時期就被文人形容為:“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大擺手是在擺手堂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坪中間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桿,上面的兩面龍旗迎風招展,旗桿頂端的一隻白鶴振翅欲飛。
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一種文化習俗活動,在恩施流行於酉水流域。過去,凡百戶之鄉,皆建有擺手堂,有的還建有排樓、戲台等。來鳳舍米湖、大河等地現有擺手堂遺蹟。舞時,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表演內容為“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犀牛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生產生活動作。

儺戲

儺戲,是從苗族祭祖還願的詞曲中衍生而成的一個地方戲種,是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又稱地戲、儺堂戲、儺願戲、還儺願。儺戲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萬物有靈”觀念產生時期。苗族先民“信鬼不信神”,認為人的靈魂不滅,祖先死後靈魂仍在,可以保佑子孫後代。因此,苗民往往祈求祖先,助其實現心愿,一但酬願便要祭祀祖先,俗稱“還儺願”。還願時舉行的儀式就是儺儀。還儺願主要是由苗巫師主持,跳儺時配以唱、念及動作,儀式非常莊嚴肅穆。明末清初民間藝人開始將“還儺願”的部分內容整理、加工、完善後搬上舞台,便成了儺戲。因此說,儺戲是從莊嚴的祭祖儀式脫胎而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曲目。儺戲沒有管弦樂,但有節奏明快的鑼鼓伴奏,曲調流暢悅耳,劇情風趣詼諧,更具有濃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還願則必戲,演唱儺戲的班子稱為“壇”,班主則稱壇主或掌壇師。演出時以三五人頭戴木製面具,一人主唱,眾人合之,隨著鑼鼓的伴奏且唱且跳,雖動作呆板而不失風趣詼諧,歌腔單調卻也詞粗理正。還壇神有24堂法事、十二個劇目。劇目大多為勸善、勸孝、勸勤勞等內容,也有打趣解悶的內容。儺戲面具又叫臉子殼殼,它是儺戲的主要標誌,巫師戴上它就被賦予一種神的象徵,將人的願望傳遞給“神”,代“神”將其旨意傳達給人,因此,面具就成了人神一體的載體。目前既能演儺戲又能雕刻儺戲面具的民間藝人,尤以恩施三岔鄉老藝人譚學朝最為出色。他創作的儺戲面具作品曾於1987年入選全國首屆民間藝術節,部分面具作品赴西歐16國巡迴展出。文化部前副部長、著名文學家、文藝評論家馮牧在三岔鄉考察後揮毫題字:“祖國民族文化瑰寶”。譚學朝也被中外學者稱為“儺戲的活檔案”。

風味食品

小米年肉:相傳千餘年前,居住在思施的土家族人為祝願來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相沿至今,此萊仍是農村“團年”和春節宴客的必備榮看。其特點是肉香糯爛,肥而不膩。天腐全雞:天麻具滋補功能,素食天麻,利腦益肝。“天麻全雞”正是取天麻之功能,膾制的保健佳看。其特點是:雌雞形態完整,天麻原汁無遺,外加天麻魚茸丸,火腿、香菇、冬筍丁拼配、則造型美觀,香味誘人。鳳姜停鴨:選用來風生薑與仔鴨為主料,加冬菇、火腿、餚肉、蝦仁、冬筍為輔料膾制,鴨肉肥嫩,姜芽清脆,色桔紅,味清香。台渣:是思施民間常用便菜。將黃豆浸泡發脹,用石磨磨成細漿,文火煮沸,拌萊屑、食鹽即成,稀稠自便,具有不損黃豆全部養份之優點。榨廣椒:是思施城鄉居民的風味萊。將鮮紅辣椒屑與玉米粉配製,每年白露過後製作,儲存於壇中密閉,半月後可食用,到次年白露前後用完;此菜食用簡便,從壇中取出,人炒鍋炒乾水氣,著食油、食鹽即可。若用作“扣肉”墊底,則更有滋味。油香:是思施城鄉獨特的風味小吃,多用作早點。製作方法是;將大米、黃豆浸泡發脹,磨成細漿待用l以專用模具(油香瓢)盛料,底層為米漿,中間放肉絲、蔥、辣椒等佐料,上面復米漿;投入油鍋炸熟,即可食。油香的另一種吃法是,在米漿里滲入豌豆或紅薯丁,裝入模具炸熟,曰“酥麥豌”、“苕面窩”。

旅遊指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季風性山地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霧多,雨量充沛。
由於地形複雜,海拔高差懸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民間素有“低山稱谷、高山圍爐”、“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諺語。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300-1800米地域的年平均氣溫在17.4-7.8℃之間,長江河谷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區超過18℃,1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則低於7.8℃,垂直差異明顯,全年氣溫最低在1月,最高在7月。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恩施州雨多、霧多,雨熱同期,所以在此地旅遊常會因為一連幾天的壞天氣而影響遊覽,所以前往恩施旅遊最好避開雨季,並事先多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狀況。前往恩施旅遊的最佳季節是四、五月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