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小曲

天沔小曲也叫“內河小曲”,主要流行於漢水沿岸湖北境內的天門、潛江、沔陽、漢陽、漢川等縣鎮及農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間小調著稱。

簡介

“天沔小曲”,或稱“內河小曲”,又叫“碟子曲”。它源於天沔(漢江沿岸)一帶,流行天門、沔陽(今仙桃市)、潛江、監利、京山、漢川等地。早期多為沿門賣唱,常為一人敲碟子演唱,一人用四胡伴奏,如電影《洪湖赤衛隊》(建國前洪湖屬沔陽縣管轄)中秋菊唱的“手拿碟兒敲起來,小曲好唱口難開”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後來一些藝人逐步轉向到茶館、酒樓進行演唱,以此開展自唱自樂活動。沔陽小曲始於明清時期,從它的基礎來看,明顯地承襲了明清俗曲的路數。據沔陽籍辛亥革命志士張難先捐贈給仙桃市檔案局的《市隱圓集》一書中有“閒依豆棚陪客話,忽聞秧鼓唱農歌”的詩句。它流行於漢江沿岸一帶的沔陽、天門、潛江、監利、京山、漢川等地。早期多為沿門賣唱,常為一人敲碟子演唱,一人用二胡伴奏。因此,又叫“碟子曲”,或稱“內河小曲”,是逃荒要飯的手段。

曲牌曲目

它的曲牌多數來源於天沔一帶民歌中的小調,也吸收了明清俗曲《相思調》、《鮮花調》、《玉娥郎》、《五更調》、《探妹》、《九連環》的一部分。曲目一般屬於單曲體,數量在一百以上。其曲趣及表現力更為豐富,有抒情優美的;有輕鬆愉快的;有歡悅輕跳的;有活潑風趣的;有低沉哀怨的;等等。也有敘述性很強的。

經典回味

“天沔小曲”所表現的內容較為簡單,一般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也有少數一曲數十段的大段子,尤其是反映愛情生活題材占很大比重,如沔陽民間藝人陳金香在《看郎》一曲這樣唱到:
初一的早起去看郎(啊)
情郎哥哥(呀)
奴的哥哥(呀)
我郎得病(哪)
在牙床(啊)
奴的哥哥(也)
情郎哥哥(也)
又如原沔陽花鼓劇團藝人程蘭亭在《薅黃瓜》一曲表演到:
奴在園中薅黃瓜,
郎在外面釘瓦渣,
情郎奴的冤家哥郎,
釘了奴的黃瓜花。
上述這些曲目內容,使觀眾一聽就覺得敘述了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
“天沔小曲”短小精悍,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風味,尤其是它的語言通俗、生動。如曲目《惡婆婆》有這樣一段唱詞:
1.小奴的命不好,娘屋裡死得早,七歲送到婆屋了。
2.家務兩三載,襪子都沒買,破衣爛衫像個劉海。
3.六月天氣熱,帽子都冒得,渾身曬得象鍋鐵。
4.冬天裡紡棉紗,她不管鞋和妹,腳手伸得象個糍粑。
5.冬天把柴哈,人人走娘家,我想回去看我的媽。
由此可見,《惡婆婆》這段詞有鮮明的沔陽風味,詞里的“伸”字,沔陽方言瀆CUN,也就是裂口的意思,“哈”,沔陽話就是把柴撿回來。聽來格外親切。“冒”字為“沒有”的意思。

發展流傳

在長期的流傳中,各類藝術品種也在不斷交流,“漢灘小曲”與“天沔小曲”逐步互相吸收,彼此傳唱,雖各有側重,又因語言關係產生某種差異,但有些曲牌及曲目成為共有的遺產,很難截然劃開,因此“天沔小曲”是今“湖北小曲”的一個支流,“湖北小曲”則又是“漢灘小曲”、“天沔小曲”的總稱。
今天,“天沔小曲”(現“湖北小曲”)有了新的發展,由一人演唱發展到多人演唱,邊唱邊舞,氣氛更為活躍,成為深受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