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曾在襄樊地區廣為流行,影響至我省的房縣、鄖陽、遠安、興山,最遠達到陝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稱為“地花鼓”、“花鼓子”,因該劇種曾受歧視遭禁演,藝人們只能躲在山野鄉間裡演出,故又有“躲躲戲”之稱。

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襄陽花鼓戲

所屬地區: 湖北 · 襄樊 · 襄陽區

遺產編號:Ⅳ-4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襄樊市襄陽區宜城市

歷史

流行於湖北北部襄陽棗陽宜城等十餘縣。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是在當地流行的民間說唱歌舞及民歌、小調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唱腔有桃腔、漢腔四平、彩腔等。傳統劇目多為民間生活小戲。清末民初,專業班社較多,後日漸衰落。解放後加上絲弦伴奏。整理的傳統劇目有《送寒衣》等。

名稱統一

襄陽花鼓戲曾名“躲躲戲”,襄陽花鼓戲,曾在襄樊地區廣為流行,影響至我省的房縣、鄖陽、遠安、興山,最遠達到陝南、豫南等地, 它最初被稱為“地花鼓”、“花鼓子”,因該劇種曾受歧視遭禁演,藝人們只能躲在山野鄉間裡演出,故又有“躲躲戲”之稱。

襄陽花鼓戲原本不是襄樊境內花鼓戲的惟一稱謂。在1980年以前,雖然劇目基本相同,唱腔大同小異,曲牌的名稱一樣,但襄陽花鼓戲因行政區劃不同而稱謂不同,在宜城則被稱之為“宜城花鼓”,在襄陽則被稱之為“襄陽花鼓”,在棗陽則被稱之為“棗陽花鼓”,如此等等。

1980年,原襄陽地區文化局在地方戲普查的基礎上,為整合襄陽地區地方戲劇資源,擴大襄陽花鼓戲對外影響,遂統一定名為襄陽花鼓戲。

主要特色

襄陽花鼓戲的前身是流傳於襄樊地區的民歌小調和一些其他說唱藝術形式,由於受到當時清戲、漢劇、湖北越調影響,逐漸形成了以打鑼腔為主,並具鄂北方言與藝術的特點。 襄陽花鼓戲最初只有“二小戲”(即小生、小旦)、“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後來受湖北越調、漢調、梆子等劇種的影響,逐步完善發展成“四梁”(指男角中的小生、小丑、老生、大花臉)、“四柱”(指女角中的花旦、老旦、彩旦、青衣)。

在表演上,以唱功見長,特別重視生、旦行的唱功戲;各行當的唱腔基本相同,但又有著不同的要求,其中花旦要俏,正旦要穩,小生要平,花臉要粗,丑角要逗;唱腔並不複雜,但講究根據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靈活套用;咬字吐音講究尖團清晰,行腔講究圓潤、柔和、明亮,要求有剛柔相濟的效果。 襄陽花鼓音樂特色明顯,聲腔既高亢粗獷、激情熱烈,又委婉細膩、明快活潑,其腔調有[桃腔]、[漢腔]、[四平]、[彩腔]。

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合,鑼鼓伴奏,節奏鮮明,氣氛濃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發展歷程

根據師承關係推算,至少在清朝道光年間,宜城就有人演唱襄陽花鼓戲。1906年,宜城出現了業餘的花鼓戲班,演些生活小戲,如《賣白布》、《補缸》、《遊春》等。當時演出形式極其簡單,戲班用高粱簸子在地上圍個圈,演員即可“登台”演戲,這種形式俗稱“地攤子”或“草台子”。1924年,宜城境內首次出現婦女登台唱襄陽花鼓戲的新事。此事緣於王崗村劉家漢、謝思倫、郝成素、劉貴堂和魏么等六人所組成的花鼓戲班,其中劉貴堂和魏么夫婦同台唱戲,開了婦女唱花鼓戲的先河,使人耳目一新,頗感稀奇,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那時,在宜城,知名的花鼓戲藝人還有魏崗的雷馬,曾洲的羅和尚,李街的趙金生,官莊的劉東升,王崗的魏么、劉家漢等十數人。 時至上世紀40年代,宜城境內已有花鼓戲班50多個,先後演出劇目160多個,其中整本戲20餘個。這些戲班子不僅在本縣城鄉演出,還流動到襄陽、南漳、棗陽、保康等地,有時還同外縣的花鼓戲藝人合班演唱。如劉東升曾和保康楊孝廉、襄陽康三賴、南漳石么合班唱戲。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各地花鼓戲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影響融合。襄陽花鼓戲日臻完善成熟,最終成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劇種。當時,宜城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清(清戲)、二簧(山地二簧戲)、三越調(湖北越調戲)、躲躲戲唱得真熱鬧。”

低谷期

建國後,隨著河南曲劇、豫劇的傳入,襄陽花鼓戲逐漸式微。除原襄陽縣、棗陽縣曾在一個時期內成立有國辦專業花鼓戲劇團外,其他各縣花鼓劇團均被曲劇、豫劇團所代替。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襄陽縣、棗陽縣花鼓戲劇團的更名,襄陽花鼓戲在襄樊地區已近銷聲匿跡,瀕臨滅絕。當時襄樊地區有11個專業劇團,沒有一個襄陽花鼓戲專業劇團;在襄樊市區的許多百姓中間,惟有60歲以上的人曾看過或唱過襄陽花鼓戲,大凡40歲以下的人且不說看過、唱過襄陽花鼓戲,就連何謂襄陽花鼓戲都不知曉。 2002年,宜城市劇團在襄樊市上演大型新編歷史襄陽花鼓戲《宋玉傳奇》,許多觀眾看過之後,在稱讚該戲好看、好聽之餘,不禁發問:這是什麼劇,這是襄陽花鼓戲的尷尬!

藝術傳承

作為當年襄陽花鼓戲的主要流行區域,儘管宜城的花鼓專業劇團當時也被更名,但襄陽花鼓戲在宜城民間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星星之火”時隱時現,業餘花鼓戲劇團仍“星羅棋布”於宜城縣域,民間薪火傳承大有人在。同時宜城的專業劇團,也沒有忘記傳承襄陽花鼓戲的責任,他們不僅經常在宜城的戲劇舞台上演出襄陽花鼓戲,同時還將襄陽花鼓戲演到襄樊市,演到了省城。

1953年,宜城的花鼓戲藝人劉家漢雷馬謝思倫彭開成代表宜城參加“襄陽地區民間藝術匯演”,演出劇目《梁山伯訪友》受到襄陽地區文化局的表彰。

1954年,劉家漢、謝思倫又在“襄陽地區春節匯演大會”上演出了《放風箏》。

1955年,宜城縣文化館鑒於此前的花鼓戲在演唱上只有打擊樂器伴奏這一弱點,首先將朱市業餘花鼓戲劇團作為試點進行改革,用民族管弦樂伴奏,以高胡為主、二胡、低胡、琵琶揚琴等絲管器樂伴奏,收到很好音樂效果,隨即普及全縣,很受民眾歡迎。

1956年,宜城花鼓戲老藝人劉東升被選為文藝界代表,出席湖北省第二屆文藝代表大會。此舉極大地鼓舞了花鼓戲藝人和業餘愛好者,催生了花鼓戲在宜城的普及。當時,全縣共有花鼓戲業餘劇團40個,演員多達800餘人,及至薅草時節,到處可以聽到唱花鼓戲的歌聲。

1959年,業餘花鼓戲演員賈文秀主演的花鼓戲《六七八》參加湖北省地方戲調演,使襄陽花鼓戲第一次由鄉間走進省城的藝術聖殿。

1964年,宜城十多名業餘花鼓戲演員代表原襄陽地區到省里參加集訓,集訓期間移植了《補鍋》、《借牛》兩個小戲,在省城武漢演出多場。

1974年,宜城曲劇團創作了花鼓戲《送肥》,一舉獲得成功,被原襄陽地區選送參加省里調演,武漢音樂學院還將其音樂錄音,作為教學資料。

1975年,宜城曲劇團創作了花鼓戲《賣雞蛋》。該戲代表襄陽地區參加全省調演。該戲的中心唱段曾在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1983年,宜城曲劇團創作演出襄陽花鼓戲《一品香》。該戲參加湖北省調演,獲一等獎,其後又參加全國調演獲三等獎,並在湖北省電視台播放。

1986年,宜城曲劇團用襄陽花鼓戲移植曲劇《盤夫索夫》,參加襄樊市青年演員比賽,獲二等獎。

1988年,宜城曲劇團創作演出大型現代襄陽花鼓戲《白鶴飛處》。該戲被拍攝成電視舞台藝術片,多次在湖北電視台播放。 就這樣,在宜城全市上下的努力下,宜城逐漸成為保護、傳承襄陽花鼓戲的重點地區,為襄陽花鼓戲的傳播、保護、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