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位在台北市中,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占地為24.79頃,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籌建,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造型仿北平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高聳威嚴,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富麗堂皇之美,更顯示濃烈的藝文氣息。工程於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中正紀念堂於1975年,為紀念蔣介石而建,幅員廣闊,占地一萬五千六百平方公尺,由中山南路、愛國東路和信義交圍而成,以中國庭園造景為主要設計形制,加廊窗棱古典而幽雅,整體建築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

背景

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後,行政院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啟天、徐慶鍾、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 、戴炎輝、劉季洪、周百練、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紀念堂內景紀念堂內景

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征件。經征件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配合開館工作,行政院於1980年3月1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修建

紀念堂全景紀念堂全景

紀念堂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興建中正紀念堂主體、庭園及牌樓,迴廊等附屬工程;二期工程為國家戲劇院,音樂廳及地下停車場。整個建築設計之構想為:

1、表達中國文化精神。

2、創建新穎設計,並具有莊嚴而獨特之風格。

3、有效套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並求經濟實用。

全部建築采中華文化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徵自由平等之青天白日色調。紀念堂建於三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數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䲁寶蘭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升華光耀之意。其它均採用材料本色,乳白色大理石牆,廳堂內檜木天花板及重重疊疊斗拱之藻井,淺紅色花崗石地坪,不加任何漆染,使進入紀念堂時予人之感覺為聖潔、莊嚴、親切、平和。

中央通廊展示有兩輛,蔣公生前所乘坐的凱迪拉克轎車及中正紀念公園之模型,面積共三百六十一坪,除配合國家慶典之需要及教育活動為原則,不予外借。

中正紀念堂風光中正藝廊位於紀念堂東側,共有三間大型展覽室和一間多功能之視聽室,提供政府機關學校及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之藝文活動。

重新掛上的牌匾重新掛上的牌匾

中正紀念圖書館,圖書館占地二千四百一十八平方公尺。采全開放式管理。主要館藏特色為蔣公思想言論及其相關著述及中國現代史有關文獻、政經論著、研究台灣之史料、民俗等圖書資料三萬餘冊。期刊一百五十餘種。視聽區設有十個個人席位, 視聽內容涵蓋文化教育、史地、音樂、美術、演講等,包括錄影帶、錄音帶、雷射唱片等視聽媒體。

蔣公紀念室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十月三十一日落成開放。室內一切文物,均系移自總統府原蔣公辦公室,而室內擺設完全根據原辦公室陳列方式呈現。本室陳列文物,除蔣夫人親繪之國畫外,其餘大部分系由海內外同胞及外賓所贈。

2007年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教育部在3月2日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改制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並依循行政程式廢止原先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但此舉引發中正紀念為教育部轄下四級機關,組織編制改變是否須送立法院審議的爭議。

鳥瞰鳥瞰

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布教育部令,“訂定‘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起施行的行政規定。5月19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惟教育部認為立法院無權廢止四級機關之組織法,雙方仍處於各說各話之局面。由泛藍陣營占多數的立法院在廢止組織規程後,主張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據此凍結以民主紀念館名義編列的預算;而當時執政的泛綠陣營則主張立法院無權廢除相當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組織規程。

中華民國第12屆正副總統選舉時期,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在競選時前即承諾當選後恢復中正紀念堂的名稱、原大廳的內容,以及從牌樓上的碑文。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總統後,行政院在同年8月21日院會中,通過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之後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中山南路正門口匾額題字則維持“自由廣場”,並未直接改回原“大中至正”,馬英九表示說在徵詢民眾意見之前並不會做任何決定。

行政院在2009年7月,核定中正紀念堂將連同國父紀念館等國立文教機構交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成立後由該部管理。

結構

園區及廣場

台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它是蔣介石的紀念館。24.79公頃廣大園區里,坐落著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牆、瞻仰大道、“國立”劇院、國立音樂廳,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藝文表演中心。以中國庭園造景為主要設計形制,加廊窗棱古典而幽雅,整體建築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

園區包含位於中央藝文廣場兩側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即兩廳院),但兩廳院管理單位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一獨立運作的行政法人機關,不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管轄。全由楊卓成的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

環繞整箇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4.5米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

牌樓

紀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樓,巍峨雄峙,接著是寬長的瞻仰大道,兩旁花草樹木一片綠意盎然,在盡頭可見紀念堂建築主體。

該牌樓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源自國民黨與民進黨之爭,曾引發大批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有關此牌匾的爭拗,現在仍時常為媒體所報導。

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內景中正紀念堂內景

“中正紀念堂”是台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之一。底座是四方的柱體,頂部的八角形屋頂鋪著藍色的琉璃瓦,據說是模仿北京天壇。

中正紀念堂由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包圍著蓊鬱茂密、迎風搖曳而色彩繽紛的樹木花圃與池墉小橋,環境清幽而寧靜,紀念樓則肅穆而莊嚴,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而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也成為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中正紀念堂入口即見兩部過去御用的凱迪拉克轎車;廳內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陳列蔣介石的衣冠、文獻;蔣介石紀念室則完整呈現總統府原來的蔣介石辦公室形貌。此外,在國立劇院及音樂廳還經常舉辦藝術表演節目,常邀請到國內外名之刻團、音樂家、舞蹈家、晚會等演出;是處可以豐富心靈,提升文化藝術水準極佳去處。

寶頂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造成多數之“人”字形, 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寶頂采天壇寶藍琉璃瓦頂。牆壁為白色大理石,配上堂前中國傳統式如意圖案之毛氈式花壇,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青天白日滿地紅色調。紀念堂之八角頂,與國家劇院之撫殿頂,音樂廳之歇山頂,成為三山並立之布局。

迴廊與角亭

亭角亭角

迴廊沿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三面人行道建築,高5.5公尺,全長1200公尺〈自音樂廳旁角亭至戲劇院旁角亭之單面牆長度為七百四十八公尺,全長為一千九百四十八公尺〉。外側臨人行道之牆面上,每隔4.5公尺分崁中國式燈籠窗一個,共有十八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二百四十六個,〈含單面牆所崁燈籠窗則形式為二十六種,總數共三百九十個〉頗具特色;內側臨公園部分則為圓柱支拄而無牆。角亭有四座〈含兩廳院部分則有六座〉,高11.1公尺,形式與用料,均與牌樓同。

陳列與展覽

蔣介石辦公室蔣介石辦公室

正堂下層陳列了蔣中正的衣冠、文獻、照片、座車等。而內部廣大的藝廊與展演空間,也常外借舉辦展覽,或招待外賓。

其他具有的設施如下文物展示室:陳列了蔣中正的生活物品、文獻、照片等。

中央通廊:陳列了蔣中正的座車兩輛。

演講廳:可供學者專家作專題演講。

懷恩藝廊、中正藝廊及瑞元廳:可供藝術家或藝文團體舉辦藝術作品展覽。

中正紀念圖書館:圖書館,網路著名之影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即收藏於此。

蔣公紀念室:依當時蔣中正在總統府之辦公室還原陳列。

另外,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之前,正堂上層(二樓大廳)的大型銅門就以“整修”的名義對外關閉,參觀民眾只能由一樓樓梯前往。經過五個多月的“整修”後,二樓大廳於2008年1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並由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開館典禮。並以“空間解嚴”的概念,使用大量的裝置藝術(如風箏、新聞照片等)布滿整個大廳,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名單也陳列於大廳兩側,以和蔣中正銅像代表的“威權統治”相對,如今部分展品已經移除。

景觀

中正紀念堂景觀概況
景觀圖片 景觀介紹
大中至正牌樓 現今之“自由廣場”牌樓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高30米,是台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 該 牌坊 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 帝王陵寢 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 中國傳統建築 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礴。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 中華民國國旗 。 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 歐陽詢 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 王陽明 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紀念堂 紀念堂建築格式采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象萬千。堂內上層有蔣介石銅像,下層則設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視聽中心、蔣介石紀念室及兒童教室,提供市民文化育樂及社教活動。
大廳展區 走進大廳,入口即見兩部過去御用的凱迪拉克轎車;廳內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陳列蔣介石的衣冠、文獻;
蔣介石紀念室 蔣介石紀念室則完整呈現總統府原來的蔣介石辦公室形貌。
儀隊 儀隊是中正紀念堂引人矚目的節目之一,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整點的儀隊交接。

功能

園區內花圃栽種五顏六色的各種園藝花卉,加上假山、水池、小橋,成為婚紗攝影取景獵影的好景;對稱立於瞻仰大道前端的國家戲劇院及國立音樂廳,則屬島內藝文表演活動的重鎮,一年演出場次約有860場,不少舉世聞名的演奏家、指揮家親臨此時演出,往往造成一票難求的熱烈景象;而幾次在廣場上舉行的大型演唱會、音樂會亦盛況空前,在偌大的夜空下聆賞樂音,的確別有一番滋味。不論白天或晚上,中正紀念堂已漸漸成為台北市民藝文休閒活動的重要去處。

台北市更會在每年的元宵節前續舉行台北燈會,每每都引來大批人潮共襄盛舉此一盛會。由於占地廣闊、建築美麗,是民眾活動聚會及婚紗攝影的勝地,更成為國外旅客必訪之地。

改名

牌匾牌匾

2007.3.2“ 教育部”通過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園區則改名為“台灣民主公園”;

2007.3.4 陳水扁說,蔣介石是228事件元兇,蔣公陵寢和中正紀念堂未來存廢都會逐步處理;

2007.3.6 台北市府緊急反制,將中正紀念堂列為暫定古蹟;

2007.5.19 “台灣民主紀念館”正式掛牌,陳水扁說,要將“大中至正”四字改為“民主廣場”;

2007.6.7 “立法院”通過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編制表、“台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等查照案,並將杜正勝等依瀆職違法,移請“監察院”糾彈。

2009年7月20日晨,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懸掛,“中正紀念堂”復名。

旅遊指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捷運前往中正紀念堂:搭乘各捷運線至中正紀念堂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公交前往中正紀念堂:搭乘15、18、20、22、 37、204、208、214、236、248、249、251、252、261、263、270、293、297、621、623、630、651 、信義線等,於中正紀念堂站或南門市場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門票:成人門票:0元/人 (免費)

開放時間:09:00-18:00

中正紀念堂站

車站簡介

中正紀念堂站台北市中正區,為台北捷運紅線(淡水線、信義線;後者興建中)與綠線(新店線、(小南門線))交會的捷運車站。未來萬大線端點站亦設於此。

車站位於羅斯福路下方,與南海路、林森南路的交叉口以及愛國東西路口間;車站代碼為R11/G11。站名取自所在地東北側著名名勝及明顯公共建物“國立中正紀念堂”。站址臨近台北府城南門,附近亦有南門市場。

車站結構

地下三層島式疊式月台跨月台轉車站,兩個島式月台分別位於地下第二層與第三層(兩月台層間平行重疊),七個出入口。由於車站地下一樓(穿堂層)至二樓(月台層)采整體挑高設計,因此穿堂層被分為南北兩部分,兩側大廳及南北兩側出入口(出口1—4、出口5—7)無法經由穿堂層相通。

車站出口

出口1—4位於車站南端、出口5~7位於車站北端,無障礙電梯位於出口5。出口1:勞保局(羅斯福路西側、南海路北側)

出口2:南門市場(羅斯福路西側、南海路南側)

出口3:金華街(羅斯福路東側、金華街口)

出口4:林森南路(羅斯福路東側、林森南路口)

出口5:中正紀念堂(愛國東路北側、中山南路口),設有藝廊

出口6:國家圖書館(中山南路西側、愛國西路口)

出口7:財政部、愛國西路(愛國西路南側、羅斯福路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