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採茶戲

黃梅採茶戲

黃梅採茶戲是由湖北黃梅的採茶歌與高蹺、道情等民間歌舞相結合,經長期發展演變,約於清嘉慶年間形成。黃梅縣的紫雲,龍坪,多雲等山區,早在唐宋時就盛產茶葉。每年春天採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採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民歌。就在這種漫山遍野歌聲不絕之中,黃梅採茶戲孕育成熟。黃梅採茶戲在道光年間已有較大發展。由於黃梅“背山面湖”,“水患歲有”,每遇災荒,逃荒藝人遂沿商路外出至皖西南、贛東北一帶賣藝,黃梅採茶戲隨之遠傳外省。清道光年間,黃梅採茶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成為今天黃梅戲的前身。

劇種簡介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黃梅採茶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縣孔壠蔡山新開一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東港茶燈為基礎,吸收黃梅其民間藝術(如紫雲茶歌、孔壠畈腔、太白漁歌、蔡山文曲、多雲樵歌、天衢旱龍船等)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於黃梅、贛南粵北閩西,一度也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
黃梅採茶戲俗稱“燈子戲”、“茶藍戲”,是湖北採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傳統曲牌有二百八十餘首,根據其來源、風格、弦路、調式及使用情況等,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表演時,演員在伴奏音樂中靈巧地運用獨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單長水袖及模仿動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動作,載歌載舞,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客家特色。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黃梅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有《南山耕田》、《打豬草》、《挪步園摘茶》、《妹子》、《同年》、《釣》、《上廣東》、《賣花線》、《大勸夫》、《四姐反情》、《補皮鞋》、《補缸》等代表性劇目。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湧現出一批優秀劇目,其中《茶童戲主》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新編現代採茶戲《怎么談不攏》、《風雨姐妹花》也先後被搬上銀幕。
黃梅一帶是茶鄉人的聚居區,挪園青峰被皇家譽為“淮南三茗”(古代黃梅屬淮南郡),黃梅先民落戶當地後以採茶為生,採茶戲作為當地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地方戲,已成為凝聚黃梅鄉黨民心、團結黃梅鄉親的藝術紐帶,是研究黃梅本土語言、藝術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黃梅大部分採茶劇團編、創、演及研究人員匱乏,一些黃梅採茶戲全靠老藝人傳唱,會唱採茶戲的藝人越來越少,需要採取措施予以保護。

與黃梅戲的比較

黃梅採茶調在鄂東又叫喔嗬腔,采子,採茶等,建國前安徽人統稱為黃梅調,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建國後才真正式把它叫做黃梅戲。因為這種民間小戲在安徽的發展較快,影響也越來越大,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戲在五十年代末也改為黃梅戲了.我手頭上有一本較早的湖北文化史,上面所涉及黃岡地方戲都是寫的黃梅採茶戲(調)而不是黃梅戲。雖然黃梅調是從黃岡黃梅帶來的,但黃梅凋進入安慶地區後經安慶民間伶人揉合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聲腔體系:採茶——花鼓燈體系.今天世人熟悉的黃梅戲與湖北黃梅縣的黃梅戲風格上有不小區別的,在黃梅戲裡經過較長時期的藝術實踐與發展,與原來的《採茶調》各自發展,擴大著差異,並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叫《開門調》或《元宵調》),但仍可在鏇律的運動規律上找出它內在的聯繫,這也是黃梅採茶戲在安徽不叫採茶而叫黃梅戲的原因之一。 黃梅調在沒進入安徽之前正如黃梅戲音樂家時白林先生所說還只是停留在一種“手捧唱本”“邊看邊唱”的“黃梅歌”,更多地屬於一種音樂形式。進入安慶地區發展後有反過來帶動和影響了黃梅歌在黃梅當地的發展和戲曲化。黃梅戲沒唱響之前黃梅縣的採茶戲與安徽的黃梅戲,“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的傳統劇目則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常用的唱腔唱法不同(主要指鏇律,其次是語言),身處方言區或者比較了解的一聽就聽出來差別。當然後來黃梅逐漸向安徽或者安慶這邊靠攏。黃梅採茶戲和後來成熟的黃梅戲差別是不小的,不僅後者比前者聲腔更加豐富,唱法不同(主要指鏇律,其次是語言),而且京胡絲弦伴奏也是在安慶地區才有的。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黃梅調在皖西各縣落戶以後,因受方言影響,各縣聲腔略有差異,出現了各縣腔調的專名,如望江縣叫“龍腔”,太湖縣叫“彌腔”,還有叫“江南路子”,或許是東至、青陽一帶的黃梅戲聲腔。懷寧縣地域稍廣,運用安慶官話演唱,稱作“懷腔”、“府腔”。近二百年來,懷寧有徽調、京劇的傳統,表演形式較靈活,聲腔變格較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影響也廣,為今日的黃梅戲顯示出廣大觀眾所樂意接受的特色。故戲劇界輿論大多數承認“懷腔”為歷代黃梅戲的正宗腔系。懷腔得天獨厚之處在於:她的所在地自阮大鋮倡導了“皖上”崑腔以後的3百多年,一直戲曲活動頻繁;徽劇這個風靡全國的大劇種發源於石牌,又在懷寧縣境內,原懷寧縣治安慶城徽劇班社直到清末民初還有演出。辛亥革命後,安慶市京劇戲院紛紛建立,等地京劇團來此巡迴演出一直不斷,民國3年,望江同樂堂京劇團成立並首演於石牌,懷腔藝人隨時可以向那些大劇種觀摩學習。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及至舞台陳設都有借鑑之意。

代表劇目

《黃梅採茶戲之女七板 》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春風蕩漾水翻綠波
艷陽天風光好百鳥甚多
曾記得在桑園把桑採過
在桑園收留了保童大哥
保童哥生得好有才有學
我有心來與他配合絲羅
但不知哥心上是否有我
心上迷真叫人難以猜著
二八女到書房查盤哥哥
茶盤好一似說合媒婆
說得好我將你燒香供佛
說不好我將你拋入長河
來在聖堂側耳聽
用白扇敲門框拜請大哥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保護與傳承

黃梅採茶戲黃梅採茶戲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戲保護區域是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的黃梅縣。
中國國家文化部公布的四位黃梅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9歲的韓再芬(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安徽安慶人)、41歲的趙媛媛(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一團,安徽安慶人)、61歲的黃新德(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劇院,安徽蕪湖人)、44歲的周洪年(湖北省黃梅縣人)。

中國戲曲3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劇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