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劇

甌劇

甌劇,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稱“溫州亂彈”。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一帶的古老劇種,它以“書面溫話”作為舞台語言,原稱“溫州亂彈”,因溫州地處甌江下游,古稱“東甌”,1959年定名為甌劇。

基本信息

概述

甌劇又稱“溫州亂彈”。浙江屬於亂彈劇種的還有“諸暨亂彈”與“台州亂彈”等。溫州亂彈流傳溫州地區,兼及台州處州(今麗水)。民國以後,京劇盛行,亂彈開始衰落。至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班。1950年後先後成立“更新”、“勝利”、“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改稱甌劇團。甌劇以唱亂彈為主,有崑腔、徽戲、灘簧、時調等劇目73本,由於這些聲腔長期合班演出,一劇中兼唱幾種不同聲腔,故表演上已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文武兼備,唱做並重,以做工見長。

武戲吸收民間拳術和武技,緊湊、驚險。所用語言為溫州官話,唯醜腳用溫州方言。諸暨亂彈流傳於諸暨一帶,後徽戲傳入諸暨,亂彈班即兼唱徽戲,戲班前冠以“文明”二字以示區別。20年代僅存文明洪福班,時演時輟。1962年建立諸暨亂彈劇團。唱腔以“三五七”、“二凡”、“揚調”為主,兼唱徽戲的“西皮”、“二黃”,劇目數十本,尚有少數唱“梆子”、“調腔”的劇目。其所用語言為諸暨地方官話,表演動作強烈誇張,具有較濃的地方特色與生活氣息。

台州亂彈流行於台州地區,也是以唱亂彈為主,兼唱昆、高、徽、灘等的多聲腔戲班和劇種。民國時期開始衰落,抗戰時期瀕臨滅絕。1953年在黃岩組建新芳亂彈劇團,後多次易名,為目前唯一的專業台州亂彈劇團。有大小劇目300餘,其中《奇緣記》、《錦羅衫》、《羅漢寺》、《鐵沙寺》為該團特有劇目。舞台語言除丑角用當地方言外,俱用台州官話。

歷史沿革

甌劇《高機與吳三春
甌劇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甌劇的音樂除亂彈外,還有高腔、崑曲、徽戲、皮黃等劇種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多彩。甌劇唱腔分“正亂彈”和“反亂彈”;正亂彈主要曲調有[慢亂彈]、[二漢]、[玉麒]、[流水]、[小桃紅]等;反亂彈有[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緊板]等。

溫州宋代南戲的發源地。明代以後,高腔、崑腔流行於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溫州的戲班以演唱高腔和崑腔為主,亂彈腔傳入後,逐漸兼唱“高”、“昆”、“亂”。當時溫州一帶農村流行一種半職業性的“三月班”,農閒時結班做戲。農忙時務農。這種班社起初僅有八個演員,只能演出《浪子踢球》、《賣胭脂》等小戲,在演出角色較多的劇目時,則採取跑角、兼角辦法。後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性班社。清代中葉,溫州的戲班又吸收了徽調、灘簧和時調,逐漸發展成為多聲腔的劇種,並出現規模較大的職業班社。但此時演唱崑腔、高腔者漸少,而以亂彈腔“正亂彈”、“反亂彈”為主。

甌劇《陽河摘印》
據史料考證,溫州一帶最早的亂彈班是以洪全本為班主的“老錦秀”班,成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老錦秀班是具多種聲腔而以亂彈腔為主的班社,能演八十四本大戲,成為後來溫州亂彈固定的傳統劇目。清嘉慶(1796-1820)年間,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義等。

道光(1821-1850)時,溫州一帶商業、手工業更加繁榮,人口激增,班社一度發展到三十餘個,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馬歌、老同慶、新聯奇、新同慶、大三異、大吉慶、小同慶等。活動區域除浙南的溫州、台州(治今臨海)、處州(轄今浙江麗水、縉雲、青田、遂昌、龍泉、龍和等縣)外,還遠及閩北、贛東北等地,相當繁盛。

宣統二年(1910)後,京劇開始在溫州流行,溫州亂彈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體,致使溫州亂彈一蹶不振,到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建國後,有關部門將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合併組成勝利亂彈劇團。1950年後又先後成立“更新”、“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溫州亂彈更名甌劇,溫州亂彈劇團也改稱為溫州地區甌劇團。

藝術特點

甌劇甌劇

甌劇唱做並重,文武兼備,以做工見長。武戲吸收民間拳術和武技,緊湊、驚險。所用語言為溫州官話,唯醜腳用溫州方言。

甌劇的音樂唱腔由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構成,現代甌劇以唱亂彈腔為主,兼唱他腔。一劇中兼唱幾種不同聲腔,表演上已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傳統曲牌有一千多支。因長期活動於農村山鄉,表演上生活氣息濃厚,形式上格律不嚴。

甌劇《磨房串戲》
甌劇的高腔,音樂結構為曲牌聯套體,僅以鑼鼓助節,無管弦樂器伴奏(個別劇目,如《磨房串戲》和《循環報》中,有一段有管弦伴奏)。演出時,一人獨唱,眾人幫腔,音調高亢,風格粗獷。不少曲牌頻繁使用宮調交替和轉換手法,形成特有風格。

甌劇的亂彈,分為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均為板式變化體 結構。定調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疊板、緊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變化,並有“洛梆子”、“二漢”等其他曲調。亂彈腔曲調華彩,優美動聽,由於用中原音韻結合溫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甌劇“正宗”的傳統亂彈大戲中,大都唱正亂彈。故正亂彈一向被稱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與當地民間音樂有明顯聯繫。作為亂彈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為上下句結構,明亮剛健,可變性大,既可表現歡快感情,又能抒發低沉的情緒。反調原板在節奏與結構上,與正調原板相似,僅較正調原板平柔委婉,調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單獨演唱,也常與疊板、流水等板式聯結使用。正流水板是氣氛喧囂,適宜於悲哀的感情,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其他板式作聯接。流水板與緊板鏇律基本相同,緊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節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鑼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法與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甌劇音樂明快、流暢,表現力很強,能細緻地表達各種人物內心複雜感情。

甌劇《陳州擂》
甌劇語音是溫州方言加中州韻。俗稱“亂彈白”或“書面溫語”(溫州官話)。旦角以假嗓(又稱陽喉)為主,真假聲結合;小生則以真假嗓結合,以本嗓為主,謂之“子母喉”(也叫雌雄喉,陰陽喉);大花多用咋音;老生、老旦用本嗓;老生多用“堂音”、“虎音”,老旦多用腦後音。

伴奏樂器,以笛子為正吹,板胡(舊稱“副吹”)為主要伴奏樂器。此外,尚有琵琶三弦、揚琴、二胡中胡大胡嗩吶長號、蘆管、牛筋琴等。

甌劇的廣場曲牌有絲竹曲和嗩吶曲兩種。多能伴以各種鑼鼓,富有地方色彩。其中〔什錦頭通〕、〔西皮頭通〕、〔一封書〕,為甌劇著名的“三大頭通”。

甌劇的表演,唱做並重,以做功見長。如小生可分窮生戲、風雅戲、花戲、箭袍戲、雌雄戲、(童生)戲、鬍子戲。在《陳州擂》、《玉麒麝》等劇中,翻撲跌打,一應俱全。小旦有悲、花、潑、癲、唱、武 等六類戲;花旦須兼演刀馬旦,有時還要反串武小生,如《哪

甌劇《北湖州》
咤鬧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頭戲。二花兼演武花臉,如:《紫陽觀》中杜青,要有“飛腿”、“倒爬”、“水雞步”、“虎跳”等武功表演。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旦腳的“寸步”、“跌步”、“三腳”以及小花的“踢球”、“飛鑼”、帽功、扇功等,均有獨到之處。由於甌劇長期活動於農村,表演具有樸素,明快和粗獷的風格。甌劇的武戲,更具獨特風格,吸收民間拳術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頭”,演員赤手空拳,互相搏鬥,時翻時跌,動作緊湊。“打台面”中的“上高”、“脫圈”、“銜蛋”等技巧,亦頗驚險。其它如三節棍、梅花棍、對於連環(即“藤牌陳”)等武技,均頗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腳的“寸步”、“跌步”、“三腳步”,青衣的“背屍”等,都具特色。

角色行當

甌劇在清光緒以前,只有“上四腳 ”(生、旦、淨、醜)和“下四腳”(外、貼、副、末)八個腳色;清光緒以後,隨著劇目發展的需要,行當越分越細,發展為三堂十六腳,即白臉堂:小生、正生、老外、、四白臉;旦堂:當學旦、正旦花旦、老旦、三手旦、拜堂旦(小旦);花臉堂:大花、二花、四花、小花、武大花。

甌劇甌劇
生行:

初時甌劇角色以生為主,稱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專扮演老年男子;末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塗花臉,故又稱“白面堂”,但也有少數開花臉的戲。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腳色,亦即後來的“四白臉”,是生中扮演次而又次角色者。清中葉以後,亂彈、皮簧勃興,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的戲增多,小生由次要變為主要,正生成為老生的專稱。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當的格局。但仍無文武之分,要求演員文武不擋,做打皆精。生行的唱法,老生用“堂喉”(本嗓),講究嗓音渾奪取明亮,吐字清楚,噴口有力,有的則用“小堂喉”(高音區運用假嗓),有的腔句往往翻高八度演唱(如〔撥子〕翻高,稱為“撥子高唱”),聽來飄逸洪亮,別具一格。老外均用堂喉,講究嗓音蒼勁渾厚,以聲如洪鐘者為佳。副末亦同。小生原用“雌雄喉”(真假嗓並用,轉折明顯),演唱中能結合和諧者甚少,自有女小生後,真假嗓運用始自然優美。

花臉行:

甌劇甌劇
甌劇很早就形成大花臉(淨)、二花臉(副)、三花臉(即小花臉,醜)、四花臉等四色花臉的格局,後期由於角色增多,開始增添一些花臉腳色,如 “武大花”等。大花臉所扮演的角色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權貴,下至乞兒龜奴,幾乎無其不有。若以其所抹花臉區分,計有紅、黑、白、花四類。紅臉多為英勇忠義之士,黑臉多為憨直剛毅之人,白臉多為奸刁卑俗之徒,花臉(雜色臉)多為兇殘邪惡之輩。二花臉介於淨、醜之間,亦淨亦醜,亦文亦武,二花臉(副)擅飾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臉(醜),舊俗在戲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戲神)在班中執法。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惡,男女老少,且文武不擋,無所不包。小花臉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記》中的皮氏等。四花臉,為花臉行的次要腳色,如《水擒龐德》中,大花臉飾關羽,二花臉飾周倉,四花臉則飾龐德;《碧桃花》中小花臉飾牢婆,四花臉則飾配角牢頭。四花臉在較多戲中則扮演奴僕、家將、皂吏、報子之類。大花臉唱念均用大嗓,不僅要求聲音洪亮,而且要有翻滾之聲,因聲如滾雷隆隆和巨浪翻騰,稱為“滾喉”,亦稱“水底翻”。小花臉用“堂喉”(真嗓),但說白常用“子喉”(假嗓)與“堂喉”結合,有時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強風趣詼諧的效果。二花臉用嗓近於大花臉,四花臉則與小花臉接近。

旦行:

甌劇甌劇
早時只有旦(正旦)、貼(亦稱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與正生相配為男女主角。清中葉後,正旦的地位為花旦所代替,與小生相配,成為男女主角,正旦則成為專飾中年婦女的配角。後因武戲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後,旦戲增加,各劇種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稱“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個腳色。花旦專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許多戲中挑大樑;因而有人稱之為“大梁旦”、“當家旦”。貼旦亦稱作旦,亦扮演年青女子,常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稱之為“二梁旦”。但貼旦專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貼旦仍有其所長和特色。如《西廂記》中花旦飾紅娘,貼旦則飾崔鶯鶯。正旦主要演中年婦女,還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專演旦腳武打戲,如《打店》中的孫二娘,《白蛇傳》中的小青等。老旦專演老年婦人,有時兼演其它角色。三梁旦(三手旦)為旦腳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宮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戲結尾大團圓時,常頭披紅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稱“拜堂旦”,多由學徒擔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