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

懷梆

懷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於舊懷慶府(今沁陽)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主要流行於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原陽、獲嘉、焦作、新鄉一帶。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形成於明洪武、永樂年間。舊時每當大旱,人們在神前陳列供品,於盤中放一小蛇當“河大王”敬奉,組織一些藝人,不化裝、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後逐漸演變為登台化裝表演。因當時河內縣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帶遷來,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結合本地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梆子近緣而又別具懷慶府一帶特色的梆子戲,稱之“懷梆”。後人對懷梆唱腔多次加以改進,使之在保持原有高亢、激昂、粗獷、豪放之優點的同時,藝術水平又有所提高。

簡要概述

懷梆懷梆
懷梆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其發源於明朝懷慶府一帶,故稱懷梆,亦稱“懷慶梆子”“老懷梆”。懷梆始於明末,清朝成形,清至民國時期成熟,有300多年歷史。它屬於梆子腔體系的稀有劇種,長期流行於民間,劇目、唱腔、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懷梆是當地特有的地方劇種,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在演唱、表演等藝術上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行當齊全,擅演朝代蟒靠架子戲。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深受豫西北及山西南部一帶民眾的喜愛,主要流行在古懷慶府一帶。
懷梆懷梆

由於懷梆屬梆子腔體,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十字句兼長短句,上下對應,合轍壓韻,結構基本規整。懷梆有300多本傳統戲,曾演過近百部現代時裝劇。其中代表劇有:《反徐州》、《雷振海征北》、《燕王掃北》、《反西京》、《天仙樂》、《古槐案》、《張春醉酒》、《老少換》、《紅珠女》、《趕秦三》、《轅門斬子》、《桃花庵》、《鳳儀亭》、《老征東》、《五女拜壽》、《揚排風》等。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牛家灣》、《沙家浜》、《紅燈記》等。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末民初,該劇種發展勢不可擋,曾有“五府皆懷梆”之說,即指彰德府(安陽市)衛輝府(汲縣市)、懷慶府(沁陽市)、大名府順德府(邢台)也有把廣平府包括在內的。且流播到北至保定石家莊陽泉長治市晉城市西跨新安澠池垣曲縣東進封丘長垣、延津縣南達許昌禹州市的廣大區域。至今石家莊的贊皇縣、洛陽的新安縣仍有懷梆演唱。它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為基礎,唱腔音樂激昂奔放,泌辣樸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男女角多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懷梆的唱腔板式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大類。唱詞一般多為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和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也有長短句的。杯梆的曲牌音樂有兩種:絲弦曲牌、嗩吶曲牌。曲牌音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人物表演,渲染和烘托環境氣氛,增強藝術感染力。懷梆的樂隊是由“武場”(打擊樂)和“文場”(管弦樂)組成。武場樂器主要有鼓板、大鑼、鐃鈸、小鑼、梆子。在特殊需要時還可加入大堂鼓、小堂鼓、低音鑼、大鐃等。文場樂器主要有尖弦板胡二胡笛子嗩吶月琴等。

歷史溯源

關於懷梆的來源,

懷梆懷梆
至今尚無定論,一說是河南梆子“稍事變通,行於沁陽一帶者,曰懷調,亦曰懷梆”;一說是在當地民間說唱藝術“海神戲”的基礎上,吸收了豫劇上黨梆子的演唱藝術而形成的。從現在地面上遺存的金元以來的戲樓和出土的雜劇雕磚等戲劇文物看,沁陽一帶的戲曲活動,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但懷梆形成於何時,它的來龍去脈如何?卻未發現可靠的依據。據懷梆老藝人說,懷梆在明朝末年就已經形成搬上了舞台。

焦作這塊黃土地自古多情。這裡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搖籃。她豐厚的文化積澱為懷梆的醞釀、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據《舊唐書·音樂志》和唐崔令欽著的《教坊記》記載,隋末出現於河內郡的歌舞戲《踏搖娘》,應是懷梆的雛形,也是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最早的戲劇表演雛形之一。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詔封道教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為紫虛元君,欽差河北巡查使尉遲恭在陽洛山(神農山的支脈)督造紫虛元君宮。此後,每年從三月三起,這裡都要舉行十幾天的祭祀活動,各地的民間歌舞百戲也都要趕來會演,以至成為廟會,至今不衰。

唐宋時期,對紫虛元君宮(靜應廟)的興建和擴建,以及由此帶來的綿綿不絕的祭祀活動,為懷梆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強有力地促進了焦作地區歌舞百戲的發展和早期懷梆的形成。

明清時期,日益興起的懷慶商幫為推銷四大懷藥布匹竹貨等,

懷梆懷梆
不斷拓展市場而組織的懷梆演出活動,加速了懷梆的發展和成熟。隨著懷慶商幫堅定的腳步,懷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甚至涉足北京東北廣東等地,一時間聲名鵲起,有"五府懷梆"的美譽。至此,懷梆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深受各地人民喜愛和認可、別具特色的地方劇種。

光緒年間,沁陽南鄉感化村民李長順任懷慶府府衙捕盜班班頭時,酷愛戲劇,曾組織有頭班戲和二班戲,二班戲即為懷梆。由於當時把戲劇演員列為下九流,政治上既沒靠山,經濟上又收入甚微,加上名演員多染有不良嗜好(吸毒),頭班戲和二班戲終於民國23年解散。懷梆在表演藝術上有其獨特風格,不論是唱腔伴奏、身段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的特點。且唱詞口語化、大眾化、多為本地方言,深受縣民所喜愛。因此,除非是兵荒馬亂歲月,很多村都有業餘懷梆戲班,一般人都能唱幾段懷梆戲。

清末民初,懷梆發展比較興盛,不僅懷慶府八縣有懷梆的專業戲班,有的縣甚至多至七八個。豫北的大部分地區有懷梆的足跡。懷梆戲班中一般分為“海神班”和“江湖班”。

懷梆懷梆
所謂“海神班”,實際上是一種行會組織的戲班,又稱“行戲”,多為有權勢的官紳所把持,如沁陽縣就有所謂的“藝樂社”、“銅鑼會”、“溥青會”等組織,在這行會組織中各有自己的“海神班”有兩班者,稱“頭班”、“二班”。所謂“江湖班”,就是經常在村鄉跑高台的杯梆戲班,多為迎神賽會演唱,也為一些“大戶人家”演唱“慶壽戲”、“賀喜戲”、“還願戲”等。懷梆雖然在這一地區演唱活動頻繁,也為當地民眾所喜愛,但卻缺少記載它事跡的文字。

解放後,由於豫劇的迅速發展流行,不少懷梆劇團改唱豫劇。黨和政府為了不使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劇種泯滅,於1946年成立了懷梆專業劇團-----沁河劇團。1948年和太行四專署文工團合併。1955年,河南省正式成立沁陽懷梆劇團後,懷梆劇種在專業劇團的帶動下,從音樂唱腔到舞台表演都出現了質和量的飛躍,僅在沁陽境內懷梆業餘劇團多達75個。近50年來,曾演過300多本傳統戲和100多本現代戲,多次在中國、省、市級電台、電視台播放。近年來,各專業人士相繼在中國的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有關研究懷梆的論文50餘篇,編輯出版了《懷梆藝術》、《懷梆唱腔選》、《懷梆論壇集錦》等多部專著。該劇種的音樂、唱腔已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後又於1956年成立了沁陽縣懷梆劇團,並於同年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優秀傳統劇目《戲花槍》,榮獲二等獎。1981年在沁陽縣召開了“懷梆音樂唱腔座談會”,對懷梆音樂唱腔的繼承和革新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為了培養懷梆藝術人才,同年沁陽縣又創辦了“懷梆戲校”,這對於懷梆的發展與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藝術特徵

懷梆懷梆
傳統劇目:
懷梆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大部分是忠心報國、征戰疆場、除暴安良、反封建、反壓迫、反奴役、爭自由的袍帶戲(正劇),歷史故事的“袍帶戲”,也有少量反映青年男女的愛情戲。這些劇目有:《渭水河》、《頭冀州》、《二冀州》、《絕陽嶺》、《李剛打朝》、《金雞嶺》、《七賢牌》、《收王虎》、《陰門陣》、《孫伯靈下山》、《張儀伐蘇秦》、《金盆記》、《三路遇》、《韓信算卦》、《收姬昌》、《收岑彭》、《收吳漢》、《姚剛征南》等。經整理改編,移植上演的劇目主要有《反西京》、《樊梨花征西》、《對花槍》、《張春醉酒》、《趕秦三》、《照馬龍》、《黃金蟬》、《老少換》、《楊宗保大鬧汴京》、《楊門女將》、《程氏孤兒》、《將相和》、《連升三級》、《程咬金娶妻》等。上演的現代戲主要有:《紅色風暴》、《血淚分》、《槐樹莊》、《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野火春風斗古城》、《朝陽溝》、《紅燈記》、《雁鳴湖畔》等。

唱腔特點
懷梆的行當分生、旦、淨、醜。化裝、服飾、臉譜等和豫劇有共之處。它的唱腔、道白使用“懷府話”的音韻和語調,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尤其在演唱中又常用“挑後嗓”,即在唱句尾用有聲無字的裝飾性花腔----“謳”,音調突然提高六度---八度,激越高昂,別具風味,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各行當因其發聲的方法、曲調的裝飾和表現等方面的差異,也各有其特點。如老生的唱腔蒼勁洪亮,旦角則比較典雅賀潤,花臉粗獷豪放。各行當都曾出現過一些名角,在演唱藝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生行中的張樹柱趙登雲;旦行中的紅錐崔靈福趙玉清等。懷梆琴師劉春祥,從國小習尖弦、胡胡,技巧純熟,民眾稱之為“劉老弓”,並譽為“蓋八縣”。

懷梆懷梆
唱腔音樂:
懷梆唱腔音樂是板腔體,屬於梆子聲腔體系。它以懷慶府為中心的語言音調為基礎,唱腔音樂激昂奔放,泌辣樸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男女角多用大本腔(真嗓)。調高一般為1=A,在旦角較多的戲中也試用C調。懷梆的唱腔板式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大類。唱詞一般多為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和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也有長短句的。杯梆的曲牌音樂有兩種:絲弦曲牌、嗩吶曲牌。曲牌音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人物表演,渲染和烘托環境氣氛,增強藝術感染力。懷梆的樂隊是由“武場”(打擊樂)和“文場”(管弦樂)組成。武場樂器主要有鼓板、大鑼、鐃鈸、小鑼、梆子。在特殊需要時還可加入大堂鼓、小堂鼓、低音鑼、大鐃等。文場樂器主要有尖弦、胡胡、二胡、笛子、嗩吶、月琴、笙等。現在又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樂器。 懷梆演唱時以梆定板,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十字句兼長短句,上下對應,合轍壓韻,結構基本規整。主要伴奏樂器有弦樂:大弦(尖弦)、板胡二胡月琴揚琴大小提琴,其中大弦(尖弦)是懷梆獨有的弦樂。其中,打擊樂是懷梆音樂的主力軍。演唱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飛板(非板)等。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後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懷梆獨有的別具一格的唱腔。懷梆的武戲場面,多數演員能十分自然地將武術動作運用到戲劇演出之中,這在全國戲劇界也是絕無僅有的。懷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據劇情需要常出現高八度的“後嗓”音。
表演形式:
別具特色的懷梆在表演藝術上有不同凡響的獨特風格。總體來看,懷梆的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的特點,撼人心魄,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懷梆屬於北方梆子系統的板腔體,其唱腔、念白均按古懷慶府的方言口語發音吐字,具有濃郁的地方言語特色。

代表人物

在懷川大地,懷梆傳唱了300年。在沁陽市,聽過懷梆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趙玉清。

懷梆懷梆代表藝術家
趙玉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56年師承懷梆著名老藝人“脫俗先生”張樹柱、“金嗓鐵喉”李發貴兩位先生,成為豫西北地區懷梆劇種第五代傳人。趙玉清1996年退休,1998年組建了沁陽市懷梆協會。她16歲學藝懷梆,主攻旦角,兼演小生。從配角到主角,從默默無聞到飾演林黛玉引起轟動,正式演出1600餘場戲被眾多的懷梆“冬粉”譽為“懷梆之花”。今年,66歲的趙玉清榮獲“民間戲師”稱號。
趙玉清從小就特別喜歡懷梆。1956年至今,她從事懷梆表演藝術50年,演過青衣、老旦、鬚生、彩旦四種角色,演出傳統戲100餘場,足跡遍布懷川東南亞地區。她所扮演的林黛玉、劉玉娘姜秀英阿慶嫂、李奶奶等形象,讓懷川幾代人如痴如醉。
20世紀90年代,懷梆面臨演員與觀眾的雙斷層。趙玉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不能讓300年的‘文化遺產’在我們手裡斷了根!”為了培養觀眾和演員,1996年,患有“心臟左屬支完全性傳到阻滯”和“老年性骨質退化”的趙玉清退休後,不僅堅持演戲,而且用兩年的時間發動了幾十名老藝人組建了沁陽市懷梆協會。只要有人請,趙玉清都是義演,凡是有懷梆的地方都留下了她和隊友的足跡。目前,她扶持的業餘劇團已有數百家,遍及焦作、濟源市的大小鄉村。讓懷梆的芳香溫馨人們的心靈,1998年,趙玉清同郭全仁等十幾位懷梆老藝術家,自發成立了沁陽市懷梆協會,培養出了以“小玉清”張素禮為主的幾個懷梆名角,成為新懷梆的傳承人。截至目前,該市懷梆協會扶持農村劇團10多個,免費演出近300場。 目前,她已收錄懷梆老藝人唱腔近20盤,涉及著名懷梆藝人趙登雲崔福靈李發貴等數十人,同時還錄製懷梆各種資料片700多盤。

傳承與保護

沁陽市是古懷慶府所在地,懷梆是當地特有的地方劇種,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深受豫西北及山西西南一帶民眾的喜愛,沁陽市懷梆劇團因之有“天下第一團”的美譽。近年來,由於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懷梆多在城鎮演出,

懷梆懷梆
真正喜愛懷梆的農民卻很少有機會觀看。因此,該市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積極開展懷梆戲曲保護髮掘工程,開辦了懷梆藝校,並通過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採取送戲下鄉的方式,把舞台搭在民眾的家門口,把懷梆劇團推向了市場
產生於河南焦作的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懷梆劇,曾風靡於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部分地區,但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時代的變遷,懷梆劇專業演出隊伍力量愈顯薄弱,民間業餘演藝人員日漸減少,逐步瀕臨消亡的邊緣。為搶救這一古老稀有劇種,焦作市政協向河南省內外廣泛徵集有關文史資料,經過十個月的努力工作,於近日出版了40多萬字的《懷梆劇史料專輯》和《懷梆優秀劇目選編》。
由於懷梆的藝術形式獨特,因此加強懷梆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工作,對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我國梆子聲腔劇種體系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中國戲劇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勢下,懷梆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出現演出市場低迷、演員跳槽等嚴重現象,整個劇種面臨著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需要從速採取措施加以搶救、保護。因此,加強懷梆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對弘揚民族文化和我國梆子戲體系的研究與發展,豐富和完善中國及世界的戲劇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為此,河南省沁陽市委、市政於近日決定,正式把稀有劇種“懷梆”列入發掘、搶救和保護項目,並正式申報“懷梆”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

懷梆懷梆
懷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河南 
編號:Ⅳ—25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沁陽市

中國戲曲3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劇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