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會響鑼

官會響鑼

官會響鑼在豫東農村流傳甚廣,是一種以銅鑼為道具的民間打擊樂器形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簡介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官會響鑼是河南省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官會響鑼在當地影響極大,是民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官會響鑼歷史悠久,其產地在項城市的東南部,據說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僅官會鎮馬氏一家就祖傳十輩之多,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官會鎮位於今項城市南部,距離縣城二三十公里,原名荒蕪店,據載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髮漚爛腳”。傳說清朝乾隆年間,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官員到此迎接。當地有個很有名氣的秀才叫王子由,把鑼和舞連到一起編排響鑼舞作為民間活動來歡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官員們的支持和認可。至此響會鑼舞代代相傳,流傳至今,荒蕪店也因當時百官相聚改名為官會鎮。
官會鎮民間文化資源豐厚,官會響鑼被列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官會響鑼的基礎上改編的“官會鑼龍”曾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河南省“金鼎獎”。 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其打法有“七點鑼”(即節奏為四慢三快)、“九點鑼”、“十二點鑼”、“十六點鑼”、“二十四點鑼”等。傳統的表演形式有“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天女散花”、“寇準背靴”、“青蛙啃泥”等多種套路。具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 官會響鑼還將作為河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7年春節中原文化廟會上表演。

由來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王金亮,官會鎮文化站原站長,官會響鑼第12代傳人,省首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常隨父親參與響鑼表演,1973年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該項目的表演及收集、整理工作,1990年組織整理了官會響鑼打擊樂譜,並整理、收藏老藝術家的音像資料,1999年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山花獎”,同年還分獲“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金獎和“帝豪杯”迎接新世紀華夏百龍大賽金獎。 提及官會響鑼的歷史起源,王金亮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據史料記載,官會原名“荒蕪店”,位於今項城市南部,距市區20多公里,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髮漚爛腳”,形象地概括了此地歷史上“人蹤滅鳥飛絕”的景象。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私訪途中歇息此地,周邊豫皖官員聞訊紛紛聚此接駕,為了營造聲勢迎接乾隆皇帝的駕臨,當地很有名氣的秀才王子由就把鑼和舞巧妙地結合起來,精心編排了一套大鑼的演奏,組織幾十名打鑼藝人,用響鑼舞來歡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對這種迎接方式非常高興,老百姓和官員們也非常支持和認可。從此,官會響鑼就流傳下來。
因為當時百官相聚,“荒蕪店”就改稱為“官會”了。隨後的數百年來,官會響鑼已經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豫東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並一直活躍在豫東廣大農村,深受民眾的喜愛。
“其實響鑼的打法很簡單,技巧很容易掌握。”王金亮告訴記者,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但打法分為幾種,具有不同的等級差別。7點鑼的節奏4慢3快,為老百姓紅白喜事時所用。9點鑼的節奏6慢3快,為縣級官員所用。依次還有12點鑼、14點鑼、16點鑼和24點鑼。而24點鑼當時就是為迎接皇帝準備的。演員以銅鑼為道具,時而打時而舞,並用鑼組成各種造型,變化微妙,達到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看到了根據官會響鑼改編的鑼龍舞。這種舞把鑼作為道具在敲打時舞動,並把民間流傳的龍舞、鬼舞及抬花轎舞巧妙地運用到官會鑼舞中,竟然有“二龍戲珠”、“龍擺尾”、“龍翻滾”、“龍盤柱”、“跳龍門”、“龍穿洞”、“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準背靴”、“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張果老倒騎驢”等12套表演龍的套路。每個套路都形象逼真,充滿了濃烈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

藝術特色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一、音樂程式化。
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但打法分為幾種,具有不同的等級差別。七點鑼的節奏四慢三快,為老百姓紅白喜事時所用。九點鑼的節奏六慢三快,為縣級官員所用。依次還有十二點鑼、十四點鑼、十六點鑼和二十四點鑼。而二十四點鑼當時就是為迎接皇帝所準備。
二、以銅鑼為道具,演員以銅鑼為道具,時而打時而舞,並用鑼組成各種造型,變化微妙,達到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
三、表演形式獨具特色。
傳統官會響鑼表演形式有:“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準背靴”、“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張果老倒騎驢”“老鱉圍窩”、“小兩口親嘴”等多種套路。形象逼真,充滿了濃烈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鑼陣也有大有小,最小的2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60多人。

鼎盛時期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1998年至2008年期間,官會響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省城到京城都能聽到那震天動地、氣勢恢宏的鑼鼓聲。
1998年,官會響鑼受到文藝工作者的關注。他們多次深入官會蒐集、挖掘響鑼資料。當年,為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我市許多文藝工作者一起,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官會各個鄉村,蒐集響鑼的有關資料,並請來健在的老藝人進行現場表演。經過數月的實地採集和反覆琢磨,這些文藝工作者在傳統官會響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和創新。在音樂方面抓住了7點鑼這個基本節奏型,採取變奏、音色和音量對比等手法,創編了三段體的打擊樂器,增加了大鼓、鐃、嚓,製作了龍頭、龍尾等道具;在表現形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把鑼作為道具在敲打時舞動,並把民間流傳的龍舞、鬼舞及抬花轎舞巧妙地運用到官會鑼舞中。這不僅展示了民俗風情,還豐富了鑼舞的韻律,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演員少則幾十人,多則100多人。鑼鼓樂聲氣勢恢宏、靈活多變,既能粗敲,又能細打,音量對比鮮明,音響色彩豐富。表演人員在鼓點的變化中時而演奏,時而舞蹈,隊形變化多端,達到了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因其氣勢雄偉,十分威風,被民眾稱為“鑼龍”。“改編後的響鑼表演又添加了一面特大的響鑼(直徑1.2米),高懸在“二龍戲珠”的鑼架上,敲一下聲傳數里。”王金亮對改進後的響鑼讚不絕口。
1998年“項城大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4項金獎。1999年7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中華舞龍大賽,藝人們又在鑼舞的基礎上,改編成“項城鑼龍”。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鑼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龍戲珠”、“龍擺尾”、“龍翻滾”等12套表演龍的套路。一面面銅鑼好似一片片金光閃閃的龍鱗,氣勢恢宏,活龍活現。在參加當年的河南省預選賽上,“項城鑼龍”一舉奪得此次大賽設的唯一一塊金牌,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等組委會成員命名為“中原第一龍”。這是官會響鑼第一次在大舞台上嶄露頭角。
1999年12月17日,官會響鑼響到京城。它帶著河南人民的重託登上長城,參加了中華舞龍大賽,並以獨特的表演及恢宏的氣勢,贏得評審們和現場觀眾的交口稱讚,奪得金獎及此次大賽設的最高獎“山花獎”。賽後,專家對此評價:由60面大鑼組成的巨龍繁複變化,大鑼齊鳴,驚天動地,舞蹈編排富有創新和現代藝術特色,達到了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深奧藝術境界。同年12月19日晚,“項城鑼龍”和全國其他98個舞龍隊,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迎接澳門回歸的大型廣場文藝晚會,中央領導親臨觀賞,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報導。
在京期間,“項城鑼龍”除了參加上述兩個大型活動外,還應中央電視台之邀,參加了在長城上拍攝的《相約2000年》及《龍年大中國》電視片的錄製。中央電視台一套於1999年12月31日晚黃金時間,將該片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隨後,“項城鑼龍”又在浙江台州舉辦的全國第10屆舞蹈“群星獎”比賽中榮獲銀獎。
2006年12月1日至3日,項城市官會鎮舉辦了首屆項城官會民間文化藝術節。已被河南省列入首批“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官會響鑼再次以其獨特的音韻震撼著大地。鑼手們強悍矯健的身姿、粗獷豪放的性格和朝氣蓬勃的氣勢,處處體現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農民漢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同時還表現出對新農村生活的讚美,充分展示了當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和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據考證,官會響鑼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它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在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美學的研究中,官會響鑼都顯示出重要的價值。2007年2月,官會響鑼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官會響鑼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榮譽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1998年,《官會響鑼》受到文藝工作者的關注,多次深入官會採訪蒐集,挖掘響鑼資料。他們在傳統《官會響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創新,增加了大鼓,鐃,嚓,製作了龍頭,龍尾等道具,演員少則幾十多人,多則100多人,鑼鼓樂聲氣勢恢宏,靈活多變,既能粗敲,又能細打,音量對比鮮明,音響色彩豐富,表演人員在鼓點的變化中時而演奏、時而舞蹈,隊形變化多端,如蛟龍上下翻騰,達到了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氣勢雄偉,十分威風,被民眾稱之為“鑼龍”。

1998年,《官會響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四項金獎;

1999年7月,改編的《鑼龍》,參加河南省“帝豪杯”舞龍大賽,榮獲此次大賽所設的唯一一塊金牌,並被授為“中原第一龍”稱號;

1999年12月,《鑼龍》赴京參加演出,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最高獎“山花獎”,並應邀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辦的慶澳門回歸大型廣場晚會;

2000年參加在浙江台州舉辦的全國第十屆舞蹈“群星獎”比賽,榮獲銀獎。該舞的演出盛況在《河南日報》 、《文藝報》、《河南商報》、《周口日報》、《揚子日報》、 《河南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2007年2月,《官會響鑼》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2月8日,官會響鑼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挖掘保護工作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官會響鑼起源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官會鎮原名荒蕪店,據載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髮漚爛腳”。傳說清朝乾隆年間,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官員到此迎接。為迎接皇帝的到來,當地有個很有名氣的秀才王子由,把鑼和舞糅合到一起編排成響鑼舞作為民間文藝活動來歡迎乾隆皇帝。至此官會響鑼舞代代相傳,流傳至今,荒蕪店也因當時百官相聚改名為官會鎮。

隨著當今文化娛樂形式的多樣化發展,這種民間文藝越來越受到冷落,漸漸淡出了文化的舞台。它的發展正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我們該如何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非遺”文化呢?
王金亮54歲,深受父輩的影響,跟響鑼打交道已經30多個年頭。在他的辦公室里,除了響鑼演出的照片還是照片,照片堆滿了幾個紙箱。那些照片有的是在外地演出時拍攝的,有的是獲獎時的留念。他一張都捨不得扔,連底片都好好地保存著。他閒時就翻出來看看,回憶過去舞台上的美好時光。
“敲響鑼是祖傳的,每村都有會敲響鑼的村民。敲起響鑼,是越敲越起勁兒,根本不覺得累。可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擺弄這個。原來的響鑼是村里人的娛樂方式,而現在的人在家閒著看電視也不願意出來玩這個。”王金亮介紹說,老藝人越來越少,年輕不願意玩這個,現在除了在紅白喜事時,老百姓請來一支2到4人的響鑼隊助興一下外,平常很少有人再敲響鑼了。
如何才能讓官會響鑼再興盛起來呢?對此,許多老藝人和專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首先,當地政府要加大對這種傳統文化的關注力度,從觀念上給予重視,從物質上給予支持,給民間傳統文化一個展示的舞台;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立法保護。這能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從制度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保駕護航;同時加大這種民間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力度,關心民間文化藝術從藝者的生存狀態,給他們以物質上的保障,幫助鼓勵他們安心堅守在舞台上,並吸收新生力量,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為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文化遺產,官會鎮黨委、鎮政府聽取各方意見,積極挖掘民間文化藝術,打造文化品牌,指派專人負責。同時,該鎮還企業文化工作人員深入農村,與響鑼老藝人詳細座談,讓他們講述響鑼的來歷和響鑼擊打的技巧,並進行錄音、錄像記錄匯總,完成了第一手歷史資料的收集工作。另外,有關專家和文化藝術人員在官會響鑼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編排了氣勢恢宏、舞姿優美的“鑼龍舞”。同時,該鎮還成立了民間文化保護中心,並在當地的戲校培養一批年輕人。
2006年,官會鎮政府籌資15萬元,購置了各類響鑼60多面,添置服裝70多套,並申報民間老藝人王金亮、李文模為官會響鑼的傳承人,對他們實施經濟補助,使官會響鑼的發展傳承不斷。

為全面傳承保護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會響鑼的資源價值、特色及其傳承與發展,文廣局在官會鎮啟動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會響鑼挖掘保護工作。本次挖掘保護工作由市文化館和官會文化站工作人員共同上門走訪知情人、傳承人,與傳承人一對一的座談,對官會響鑼的特色進一步的挖掘整理,集中對官會響鑼藝人表演的每個動作和套路進行更詳細的記錄,做好照片、影像資料、電子錄音的整理跟蹤服務工作。通過這次挖掘整理,為以後更好、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傳承、弘揚官會響鑼奠定紮實的基礎。

重要價值

一、歷史悠久,是當地民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每逢節慶及老百姓操辦婚喪嫁娶事宜,均有該節目助興,與民眾文化生活密切相關。

二、是以鑼為道具,彌補了我國沒有鑼舞的空白。

三、多次參加國家、省級文藝大賽,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國家、省級新聞媒體多次報導,影響極大。

相關新聞

官會響鑼官會響鑼

周口監獄:搶救國家級“非遺”官會響鑼舞蹈
2010年11月22日,一陣陣清越、激昂的鑼聲在省周口監獄高牆內響起。項城市官會鎮的耄耋老人李文模和一名身著囚服的男子換上戲服後,手持直徑0.8米的銅鑼,敲擊著精彩絕倫的官會“七點鑼”(即節奏為四慢三快)、“九點鑼”,舞著或陽剛、或曼妙、或滑稽、或端莊的民間舞蹈。旁邊,項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以下簡稱“項城文廣新局”)工作人員緊跟著他們的步調有序地錄像、記譜。據了解,官會響鑼是豫東農村流傳甚廣,以銅鑼為道具的民間打擊樂器形式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並於2008年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這種獲得多種榮譽的文化遺產目前瀕臨失傳。
這名身穿囚服的男子叫李炳福,是官會響鑼的傳承人之一。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會響鑼的傳承人僅有兩名。李文模今年已經87歲了,是李炳福的師傅。一年前,李炳福因銷售三眼槍火藥被判刑,現在省周口監獄服刑。
為使官會響鑼不失傳,近日,項城文廣新局向省周口監獄求助,希望前往周口監獄拍攝整理國家級“非遺”官會響鑼的套路資料,後得到省周口監獄方面的大力支持。隨後,項城文廣新局工作人員帶著李文模來到省周口監獄,李文模師徒二人再次合作,表演了精彩的官會響鑼系列舞蹈,將官會響鑼的一招一式表演得淋漓盡致。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