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板頭曲

南陽板頭曲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

基本信息

時間:2006年
11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河南 
編號:Ⅱ—46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南陽市

簡介

板頭曲是用箏、琵琶、三弦等弦索演奏的器樂曲。弦索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可上朔至秦漢。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遠在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已流行在泰國境內。兩漢樂舞尤盛,從南陽漢畫館收藏的樂舞漢畫像石中可以看到用弦索伴奏樂舞的場面比比皆是。

歷史淵源

弦索傳入中原,當在南北朝時期,《隋書·音樂志》對北齊社會有這樣的描述:“然吹笛、彈琵琶五弦之歌舞之後,

22

自文襄(高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公元562年)以後傳習又盛……,”

隋文帝時(公元589年)曾下詔,定清商樂伴奏樂器十五種,除漢魏“相和大曲”中“但曲”的琴、瑟、箏外又添琵琶、箜篌等彈撥樂器多種。

北宋,都城汴粱,可謂“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弦於茶坊酒肆”(《東京夢華錄》)。公元1126年“靖康之亂”,金人陷汴京,擄掠各行業藝人達3000之眾,劫餘,弦索藝人一部分隨宋室南遷,流亡為“路歧人”,一部分沿黃河西上至河內經澤州往河東平陽流走,後弦索北曲的產生,則是這次散樂流布的結果,它為中原弦索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萬曆前後,中原民歌、俗曲興起,弦索又為這些時尚的《黃鸝調》、《羅江怨》等曲牌伴奏。以後逐漸演化為談唱藝術,如南陽大調曲、清音、琴書等。

板頭曲至遲在明朝崇禎時已存在。《琵琶譜》八操《平沙落雁》與今之板頭曲《平沙落雁》相去不遠。《乾沙落雁》初見於《古音正宗》(1643年)。清嘉慶年間,時麟慶(1791——1846)撰、江春泉繪《鴻雪因緣》圖二冊,有《美女思情》、《平沙落雁》、《萬里封侯》、《狀元及第》曲名,還有揚琴、箏、琵琶三件樂器。而前兩支曲子至今仍為南陽板頭曲之常奏曲目。由於清朝的文化專制,使民間音樂的發展受到限制,到民國時期,曾在河南盛傳的板頭曲僅剩下南陽少數地方尚有流傳,其它地區相繼衰落。

建國後,南陽板頭曲很快得到了復甦和發展,二十世紀50年代初,由鄧州籍全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曹東扶傳譜,由中央

33

音樂學院錄音制譜,首發了“南陽板頭曲”曲譜十六首;60年代初,時任中央音樂學院教師曹東扶將“南陽板頭曲”作為弦索音樂教材,引進全國高等藝術院校。80年代在全國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中,散落在民間的50餘首“南陽板頭曲”編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河南卷》;近十年來全市數以千計的青少年業餘學習箏、琵琶等弦索音樂,而“南陽板頭曲”曲目則是其學練的內容之一。

新世紀是南陽板頭曲繼往開來的大好時期。南陽市文化局多次舉辦“板頭曲”音樂研討會;錄製出了“南陽板頭曲”光碟第一輯。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力爭使“南陽板頭曲”發揚廣大。

2004年9月,南陽板頭曲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保護名錄,被公布為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

基本內容

南陽板頭曲中州古曲。與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並稱為我國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流派。它與歷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調曲子)相輔相成,是在大調曲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先奏板頭曲是為了活躍氣氛,引入境界,以音樂的語言表現藝術之美。

南陽板頭曲系中州古曲。與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並稱為我國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流派。它與歷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調曲子)相輔相成,是在大調曲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先奏板頭曲是為了活躍氣氛,引入境界,以音樂的語言表現藝術之美。

主要曲目

板頭曲多為“八板”的變體,有從大調曲子曲牌音樂素材發展而成,如《哭周瑜》;有吸收南陽傳統民歌經藝人長期

44

加工而成的,如《山坡羊》;有以民間說唱故事為主題而表現其敘述、抒情、喜怒哀樂、跌宕起伏的,如以東周列國故事命題的《哭子路》、《嘆顏回》;以三國故事命題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題的《大救駕》(全稱《敬德救駕》)、《征西》(全稱《薛丁山征西》)、《打雁》(全稱《丁山打雁》)、《鑾鈴》(描寫征西將士凱鏇歸來的威勢);有以《西廂記》故事命題的《上樓》(全稱《紅娘上樓》)、《下樓》(全稱《鶯鶯下樓》)、《鶯鶯喚紅》;以《二度梅》故事命題的《和番》(全稱《陳杏元和番》)、《落院》(全稱《陳杏元落院》)等。這些曲目的標題與曲中所要表現的內容、意境、氛圍、蘊含有密切的關係。還有以傳統板式高深技巧命題的板頭曲,如《單八板》、《雙八板》、《花八板》、《流水》、《加花流水》等等。還有以獨特的鏇律、樂句描繪歡快愉悅情緒的板頭曲,如《鶯轉桃李》、《唧唧咕》、《百鳥朝鳳》、《百鳥辭朝》、《獅子滾繡球》、《漁夫樂》、《賞秋》、《四忙》、《葡萄架》等。又有表現眷戀纏綿、哀怨傷悲的抒情板頭曲,如《關雎》、《閨中怨》、《思鄉》、《思情》、《思春》等。

板頭曲的調式

多數為宮調式,如《寒鵲爭梅》等。也有些曲牌內部往往出現調式交替。

板頭曲曲牌

多為六十八板。板式分快、中、慢三種,各以其獨特的節奏和演奏技巧表現特定環境中的獨異風格。板頭曲歷史悠久,結構嚴謹,曲調優美,自成一家,充分顯示了中原古曲音樂博大精深與民族民間文化的特色。
板頭曲究竟有多少首,尚在挖掘中,但至少在一百首以上。

主要樂器

板頭曲的主要樂器有三弦、箏、琵琶,伴奏樂器有揚琴、簫、二胡、曲胡(墜胡)、軟弓京胡、八角鼓、檀板、月鼓、茶盅、銅盅、木箏、吹銅錢。

其中,三弦:用中鼓三弦,音色淳厚健康;箏:用十三弦、十五弦或二十一弦箏,音色柔美抒情;琵琶:既宜於獨奏,又適於伴奏;簫:表現幽柔情感,委婉動聽;軟弓京胡:俗稱“嘟嚕”,音域在兩個八度以上,有連頓弓的效應;茶盅:在桌面上擺細瓷茶盅12個,以盛水多少依次區別音域高低,奏者手執竹籤敲擊,其聲清脆悅耳;吹銅錢:於兩個銅錢之間夾一竹瓤,吹奏用舌尖伸縮舌吐功夫,音色悲涼淒楚;木箏:一端大一端小,敲打得音,似木琴;月鼓:園形,鼓面約碗口大小,演奏者一手擊鼓,一手擊板;銅盅:生銅鑄成,壁薄音靈;曲胡(墜胡):熱烈抒情,宜烘托氣氛;檀板:俗稱牙子,主要擊節樂器;八角鼓:手指彈奏可得弱音,數指併攏或以掌擊拍可得強音,搖動可得碰擊聲,常為彈搖並用。

分類

板頭曲有三弦獨奏曲、琵琶獨奏曲、古箏獨奏曲,但絕大部分是諸種樂器的器樂合奏曲。

板頭曲在氏間歷來是以工尺譜靠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也沒有強制性的傳授方式,學習者靠個人愛好和志趣,也有不少學習者靠在板頭曲演奏現場耳濡目染、旁聽側記而無師自通。然而,板頭曲的演奏活動在一個地區、在一個歷史時期,都會自然出現一些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他們以精湛超群的技藝,以誨人不倦的藝德,傳授一批人、影響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形成了一代一代的傳承習俗。

南陽板頭曲的代表人物是曹東扶先生,鄧州市城郊曹營人,13歲防父從藝。琵琶師從馬萬壽,古箏師從徐金山,三弦師從馬書章,至1930年以技藝超群被譽為“鄧州頭把絲弦”。1935年,應邀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製板頭曲及大調曲子,為了精益求精,曾組織他的學生、曲友對那些已經僵化的曲目,或殘缺不全的板頭曲工尺曲譜,認真進行整理、完善、推陳出新,打造精品,後因戰事未成行。1954年,先後在河南師專藝術科、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河南省歌舞團任古箏教師,並在各藝術院校以板頭曲為內容進行教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曹東扶的子女及其學生們率先將南陽板頭曲推向世界,進入美、英、法、日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高度讚揚.曹東扶先生不愧為一代藝術宗師。

分布

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於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發展現狀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近期,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傳承人

張家華

男,漢族,1946年4月生,河南南陽人。受益於曹東扶先生,得到了演奏板曲的真傳,並多次參加各級各類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評,其節目也被中央電視台選中錄製參加地方優秀節目的展播。

宋光生

男,漢族,1941年7月生,河南省古箏研究會會長,鄧州市大調曲研究會會長。他自幼學習三弦、琵琶的演奏,後拜師曹東扶先生學習古箏的板頭曲、大調曲的演奏和演唱。其創作的演奏的《山坡羊》被中央電視台錄製、播放,在首曲古箏板頭曲演奏會上獲一等獎。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