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號子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該號子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黃河向東,日月向西。一條繃緊的縴繩,拉動的是五千年沉重的歷史。

朗誦《黃河號子》

保護《黃河號子》


歷史淵源

黃河號子黃河號子

獨具魅力的號子,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誕生的《黃河大合唱》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就採用了勞工號子的形式。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極大地激發了民族精神。近年來,“川江號子”和“黃河號子”相繼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和傳承。

黃河號子屬於勞動號子的一種,我們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共同協作,逐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在我們祖先“嗨喲嗨喲”聲中橫空出世

黃河治理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工種,黃河號子也相應分成許多類別,諸如搶險號子、夯硪號子船工號子、運土號子、捆枕和推枕號子等,各地區出現不同的流派,各種號子異彩紛呈,爭奇鬥豔。

《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號子。

藝術特點

黃河號子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屬民歌的一個主要載體,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是人們參與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節勞動情緒而唱。

黃河號子的雙重功用,即實際功用和藝術表現功用。勞動號子的雙重功用表現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調節情緒,組織和指揮集體勞動;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價值。這二者的關係是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的,勞動的強度越大,對黃河號子音樂表現的制約也就越大。反之,勞動強度較小,黃河號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較大的餘力去斟酌和發揮其音樂的藝術表現。

律動性是黃河號子的主要特點之一。勞動動作的不斷重複及其節奏感,賦予黃河號子節奏的律動性。

一領眾和是勞動號子音樂的另一主要特點。黃河號子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領眾和,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音樂形式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鏇律常上揚,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複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感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重複進行。

號子種類

黃河搶險號子黃河搶險號子

黃河號子主要包括黃河搶險號子、土硪號子和船工號子。

黃河自古多洪泛。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周期性的泛濫,裹泥帶沙,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河南處於黃河衝出峽谷的特殊位置,處在中游和下游的結合部,我們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一起勞動、共同協作,漸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

黃河搶險號子

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主要用於打樁、拉騎馬、拉捆枕繩、推枕等。騎馬號節奏明快,聲調高亢激昂,催人上進。綿羊號節奏緩慢,可使人們的緊張情緒得到調整,常在人們疲倦睏乏時使用。小官號節奏先慢後快,柔中有剛,融緊張氣氛於娛樂之中。花號曲調優美,常與騎馬號配合使用,使人們的疲倦之意頓時消失。其內容大多取自於歷史故事,還有一些佳詞名句。還有一些題材是“觸景生情”之作,隨編隨喊。

土硪號子

是人們參與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整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建築工地打工、打硪等勞動幾乎都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黃河中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築堤勞動中流傳的“工號”最為壯觀。

1

土硪號子主要有老號,也叫慢號,其特點為“一掂一打”。即眾人隨著節奏用少許力氣將硪提(掂)離地面一尺余,然後落下,打第二硪時將硪拉離地面2.5米以上後落下,交替進行。新號預備號,也叫新號過門或三聲沖,無號詞,一般四句,用於號頭,亦稱四句號頭。新號開始時的動作與老號基本相同,也是“一掂一打”,但節奏有所區別。缺把號,也叫裁尾巴或擋山號,分慢缺把和快缺把兩種。緊急風,比缺把號更快的一種號,也叫快二八。硪頭(領號之人)喊號口述硪詞,每句最後以“呀”結束,應號者則以“嗨呀”相對。板號,也叫沾地起。顧名思義,石硪沾地後隨即拉起,是速度最快的號。硪頭喊號僅叫硪詞,應號者快速接號。大定剛號,節奏緩慢,常在硪工疲乏時使用,用於調節緊張的情緒。打丁號,也叫扒坑號,打地基時,在牆柱等部位或需加強強度的部位,連打多硪,用於增強壓實度。重疊號,號子喊到高興時,硪頭將號詞兩句並一句,應號者根據硪頭意思連打兩硪或多硪。二人對號,為調節現場氣氛,喊號時常以兩硪頭互相提問、交替應答的形式,以減輕硪頭喊號強度。綜合號,實際使用時,常將前述多種號子串在一起,使其有張有弛,快慢相間。打硪者表情隨之變化,將緊張的勞動氣氛融於娛樂之中,神清氣爽,鬥志昂揚。唱到高興時,常以二人交替對唱,使氣氛達到高潮,在激勵自身的同時,給旁觀者以美的享受。土硪號子號詞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歷史故事或經典經驗等編排而成,熟練時可即興創作。

黃河船工號子

】

分“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和“推船號子”等。船工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視船如命,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實踐中,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船工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複雜的感情,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如“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縴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深刻反映了黑暗歲月中船工的悲慘生活;而“一條飛龍出崑崙,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則體現了船工們對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其他號子

另外,河段不同,黃河船工號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黃河中上游是黃土高原和豫、晉山地,谷深峽險、水流湍急。黃河船工們逆流而上,步步艱難;順流而下,提心弔膽。船工們在這些河段穿行,必須有同舟共濟之心、力挽狂瀾之膽。這時候,使用的號子幾乎不用歌詞,全是“嗨、嗨”之聲。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後,水流平緩,號子也多緩慢悠揚,頗具情趣。船工們往往唱一些歷史傳說故事,以解除疲勞,活躍氣氛。如“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等。

獨特作用

黃河搶險號子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在黃河治理與開發的實踐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護勞動者
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勞動者運用全身力氣揮舞勞動工具,勞動工具作用於受力點上的剎那間,勞動者腹內憋足的氣必須隨著喊號聲釋放出來,才不致損傷內臟。這種“嗨!”“哈!”的簡單號子,是勞動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現象,所以經久不衰。在集體勞動中,靠號子傳遞信息,規範動作,行止一致,有利於安全生產。
協調動作
治理黃河是造福自然的偉大事業,需要很多人集體勞動,必須統一行動,這就要靠號子指揮。如北宋時做埽,數百人“雜唱”,其目的在於“齊挽”,步調一致才能勝利。現在摟廂時,領號人指揮拉繩,常常喊:“丟這根、拉那根、拿鑿子、拴繩……”眾人接喊:“嗨!嗨!”動作整齊協調,勞動效果非常好。推枕或推籠時,在“嗨來來”的虛詞號子聲中,領號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失時機地插入實詞。如:“南頭,用勁!北頭,慢點!”這樣協調運作,就能使枕或籠平衡入水,達到預期目的。抬重物時,也靠號子統一步調,使艱巨的任務順利完成。硪工號子隨時指導硪工掌握起落“火候”,行動一致,用力均衡,保持石硪拉得高、落得平、打得狠,確保工程質量。
鼓舞士氣
治黃施工多屬重體力勞動,極易疲勞。號子就像戲劇中的鑼鼓,催人奮進,甚至樂此不疲。如硪工號子《十道黑》,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適宜輕型硪。領號人喊完一句,眾人齊接:“嗨呀!嗨呀嗨!”此起彼伏,工地一片歌聲,用音樂統率行動,人人心情振奮,個個幹勁倍增。重型硪用慢調號子,領號人喊:“同志們齊努力啊!”眾接:“嗨呀嗨呀嗨!”領:“拉起咱們的夯喲!”眾:“嗨呀嗨呀嗨!”夯硪有節奏地進行,有勞有逸,有張有弛,幹勁自然就能持久。用手硪打樁遇到硬土層,樁打不下去,領號人馬上大聲喊號,眾人一齊加大力度,很快就可攻難克艱,鼓舞士氣的作用十分顯著。

文化內涵

一首好的黃河號子,內容健康,格調清新,詞句優雅,代代相傳,深受民眾喜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號子的內容更加豐富、健康。它不僅僅是唱歌、順口溜,也頗富文學色彩。它更可貴的是把治黃工作意義,如何保證工程質量、標準,主人翁應抱的態度,以及施工狀況,都融合於黃河號子之中。成為民眾自編、自喊、自樂、自我教育的良好教材和施工的真實記錄。

如一首硪工號子中有這樣的句子:“太陽滾滾落西山,鳥投樹林虎歸山。行路客人都住店,千家萬戶把門關。”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千家萬戶都關門休息,只有治黃工地上萬馬猶酣,客觀上反映了治黃工作的無比艱苦。黃河號子音韻優美,工地上熱火朝天,歌聲震天,局外人也樂于欣賞。工地附近的村頭路上,不時傳來孩子們奶聲奶氣的歌聲:“嗨呀嗨呀”,可見其感染力之強。

特色文化

黃河號子——黃河文明孕育出的瑰麗奇葩黃河號子——黃河文明孕育出的瑰麗奇葩

“文化遺產,在我身邊。”在第五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厚重河南”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系列”,對我省境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集中報導。此前,“厚重河南”已對我省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過專題報導,此次集束式報導,是“厚重河南”欄目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隊”的階段性總結,更是對“文化河南”的由衷禮讚。
2010年5月19日下午,乘坐520路公車前往花園口。這個夏天來得似乎有些快,擁擠的車廂里非常悶熱,乘客們都漫無目的地瞅著窗外。途中,一位小伙子的手機突然傳出“風在吼,馬在叫……”的鈴聲,敢使用這樣的手機鈴聲,要么是傳統,要么是另類。從小伙子的穿著來看,顯然不是前者。 從小伙子的談話中,我得知他就是花園口鎮人,在市區一家食品廠打工,這天是家中有事,要回去看看。我湊過去和他攀談起來:“你是黃河邊上的人,了解黃河號子嗎?” 小伙子一怔:“什麼黃河號子?沒聽說過啊!”我簡要介紹了幾句後,小伙子笑了:“這個啊,知道一點兒,以前家裡蓋房修屋,村里人也愛喊個口號,黃河岸邊的人勞動喊的,算不算你說的黃河號子呢?”我點點頭:“你會嗎?”小伙子笑道:“啥年代了?現在幹活都是推土機直接上,我們這茬人哪兒懂這個啊!”說完,他把頭轉向窗外,不再理我。

】

黃河是中華民族早期的生活聚集之地,這裡的人們在黃河沿岸生活、生產,在辛勤的勞動中相互協作、團結奮鬥,逐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就這樣在我們先人的“嗨喲嗨喲”聲中橫空出世。 黃河號子既抒發了當地人民的生產情感,也描述了當地的民俗風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小伙子的手機鈴聲是《黃河大合唱》,但他並不知道,在這首傳世名曲中,第一章《黃河船夫曲》中就融入了黃河號子的音速,它極具民族特色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與藝術感染力,激發了民族精神,指引著人們在那個年代團結起來保家衛國。 車很快就到了花園口景區,接待我的花園口景區管理處賀綱領處長感慨地說:“去年這個時候你要是來,還能看到黃河號子表演,可惜這個表演沒有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去年3月份開始演出,10月份就不得不拿下了。”

】

2007年3月5日,黃河號子入選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河號子的傳承人就是在黃河河務局工作的李富中。為了將這種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花園口景區曾招聘了20多名員工,身著河工裝飾,頭扎白毛巾,為遊客進行表演。景區導遊楊陽告訴記者,後來看的人越來越少,“畢竟出來遊玩的年輕人多,新鮮勁一過去,就覺得沒多大意思了。後來這個演出就取消了,真是可惜!” 楊陽帶著我看了看當初的演出場地。從還保留的一些道具來看,演出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有打井、打夯等多個項目。我圍著豎井慢慢轉了一圈,但已經無法感受到當時那種喊聲震天的熱鬧喧囂場面。黃河號子,有多少人還記得?
為了祖父的號子心愿
2010年5月24日,第一次見到李富中時,我分明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豪爽之氣。“我生在河南,長在河南,工作在河南,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黃河河工。”帶著豫北口音的介紹已經很難讓人相信李富中的祖籍是河北大名。 李富中的祖父李建榮14歲就投身治黃工作,和洪水打了60多年的交道,是黃河上有名的老河工。根據1948年《黃河花園口合龍紀念冊》記載:“李建榮,長夫第四隊隊長,主要工作為廂掃,常能獨出心裁,提出革新辦法。”1947年花園口堵口時,由於水流湍急,“石塊鐵籠皆被急流沖走”,李建榮老人提出建議,“在橋下懸長四公尺鐵籠裝石拋下,位置不移,合龍前改拋二十五尺長柳捆,如水不動,廂上邊堤壩利用大平底船,接連橫做,三天進展一百公尺。” 出身“河工世家”的李富中,受其祖父影響,也投身黃河建設。在李富中幾十年的“黃河生涯”中,祖父不僅傳授給了他黃河搶險的技術,更向他傳承了一種精神財富——黃河號子。

【

1981年,李富中到武陟第一河務局上班,從此走上了治黃崗位。1983年,李富中參加了北圍堤大搶險。“那次大搶險非常緊張,任務很繁重,在搶險現場,我覺得應該搞點口號什麼的,既活躍氣氛,又提高大家勞動的積極性。以前在一些搶險工地也聽到過號子,但自己不會,其他人也沒有會的,就只好弄了高音喇叭,放點歌曲、豫劇什麼的。”李富中回憶說,那次搶險給李富中留下一個遺憾:如果當時有黃河號子喊幾嗓子,多好啊!

搶險回家,和祖父李建榮談起這件事,祖父嘆息著搖搖頭:“黃河號子沒幾個人會了。”以前曾聽祖父喊過黃河號子的李富中也沒太在意這個事,因為治黃的工作實在太忙了。
1988年,李富中到開封進修,假期回家時,祖父特意找他談了一次。“祖父跟我說,黃河號子是黃河人的精神財富,一旦失傳,就很難找回來了。祖父最後說:‘我已經80多歲了,你要是不學的話,有些就要失傳了。’這話對我震動很大,很大。”李富中若有所思,“咱黃河人的寶貝,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失傳,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決定蒐集整理黃河號子,把這種精神財富傳承下去。”

【

1991年,從黃河職工大學進修畢業的李富中到武陟老田庵控導工程施工工地上班。每天一早,李富中都要騎著腳踏車去十幾里外的工地,下了班再騎車趕回去。晚上他拿著筆紙坐在祖父床頭,仔細聽祖父傳授黃河號子的曲調和號詞。
“當時我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台小錄音機,把祖父喊的號子錄了下來,上下班的時候,騎著腳踏車,戴著耳機,模仿著錄音機里的調子旁若無人地喊。第一次騎車喊號子時,路邊的人都停了下來,肯定在想,那個傻子在嚎啥呢?”李富中笑了,“後來習慣了,就當路邊沒人,一邊騎,一邊喊。”直到1993年的一天,在聽了李富中的喊號後,李建榮老人點點頭:“有味道了。”
“大堤築得高又寬,堤身硪實堅又堅。曲折連綿千餘里,從海口邙山。堤坡植的全部柳,能防風沙能搶險。堤頂又栽葛巴草,葛巴草長得賽綠氈。獾洞狐穴要消滅,全面大堤普遍鑽,遠看大堤似長城,控制黃水歸海邊。石壩皆把土壩變,長壩短壩固又堅。不但除害又興利,定叫黃河聽使喚。修閘門修提灌站,灌沙荒壓鹽鹼。黃河兩岸變良田,面貌改變全靠咱。需要用水咱就放,不需用水把閘關。乾渠支渠都修好,叫它北流不能南。低不淹來高不旱,旱澇土地都豐產。黃河兩岸超綱要,打的糧食吃不完……”這是李富中新編的黃河號子號詞,號詞樸實無華,處處流露出黃河的氣息和勞動的榮光。 其實,幾千年來,黃河河工就是在一首首高昂的黃河號子節奏中,延承著治黃的歷史責任。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於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流傳至今的黃河號子。

黃河縴夫黃河縴夫

黃河號子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領眾和,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音樂形式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鏇律常上揚,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複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感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重複進行。 “黃河號子屬民歌的一個主要載體,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調節情緒,組織和指揮集體勞動;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價值,體現了深厚的黃河文化。”李富中說,根據他的蒐集整理,黃河號子主要有搶險號子、土硪號子和船工號子等多種。
根據李富中多年來研究的結果,黃河搶險號子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騎馬號節奏明快,聲調高亢激昂,催人上進;綿羊號節奏緩慢,常在人們疲倦睏乏時使用;小官號節奏先慢後快,融緊張氣氛於娛樂之中;花號曲調優美,常與騎馬號配合使用,使人們的疲倦之意頓時消失。
土硪號子是人們參與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節奏、協調動作、調整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建築工地打硪等勞動幾乎都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黃河中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築堤勞動中流傳的“工號”最為壯觀。

黃河縴夫黃河縴夫

黃河船工號子分“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和“推船號子”等。船工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實踐中,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船工號子。
黃河號子的號詞大多根據生活和生產中的經典經驗、常識等編排而成,熟練時可即興創作。“這邊鼓,那邊鑼,我們河工治黃河……拉起我們的夯喲,嗨嗨那個嗨嗨!嗨嗨嗨……這些號詞對老河工們來說,都是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內容健康,比較容易在生產、生活中傳唱,有時為了調節氣氛,甚至引用一些歷史傳說、故事等,比如有首號詞這么唱: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李富中興致所至,坐在小小的辦公室禁不住唱了起來,這些鮮為人知的黃河號子,儘管聲音不大,但足以讓人震撼,因為這些普通的號詞里,傳唱的是幾代黃河河工的精神寄託。

入選國家級文化遺產名錄

黃河搶險號子黃河號子

在文化部開展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和評審活動中,“黃河號子”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淵源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河號子”是中國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民間藝術之一,是我們的先民在與黃河洪水的抗爭中,逐漸形成的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黃河以及河南這塊特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黃河號子”,經過五千年的完善,逐步在沿黃地域發展為搶險號子、夯硪號子、船工號子等不同類別,並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黃河號子”採取一領眾和或眾人齊唱的方式,曲調高亢激奮,節奏沉穩有力,調式調性變化頻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治黃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老河工”的逐漸退役,黃河兩岸除個別號種尚在流行外,其餘號種幾乎瀕臨滅跡。目前掌握號子的人多在80歲上下,記憶清晰熟知者寥寥無幾。歷經千年才形成的“黃河號子”面臨失傳境地。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河務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了黃河文化(號子)收集辦公室,對黃河沿岸的號子進行了挖掘、分析、整理和充實完善,於2006年成功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4月著手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伴隨“黃河號子”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河務局將進一步對“黃河號子”進行收集、整理,廣泛開展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河號子”,傳唱“黃河號子”。同時加大保護力度,將“黃河號子”作為黃河旅遊開發的特色表演項目,展示黃河特色文化,使各種號聲在黃河兩岸重新響起,也讓這朵黃河文化奇葩展示出它永恆的魅力。

申遺之後的保護之困

黃河搶號子黃河號子

期待黃河號子氣貫黃河
其實,對於黃河號子面臨的形勢,河南省黃河河務局也早意識到了。而李富中在此期間對黃河號子進行的整理加工,形成了相對完備珍貴的資料,為後來的申遺和保存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資料。
“最早,武陟縣打算將黃河號子、土鋨號子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孟州文化部門也想到了申報。”李富中說,考慮到“兩號”的行業特色和優勢,河南省黃河河務局決定將黃河號子、土鋨號子、船工號子三號合併,統稱為“黃河號子”。2007年3月,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黃河號子名列其中。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應該說,是李富中和他的祖父李建榮促成了這次黃河號子的成功申遺。”蘇自立認為。
在河南省文化廳一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上,黃河號子對於申報成功之後的保護做了詳細的部署。首先是不斷收集號子資料,再充實完善,收集、保存歷史上在復堤、築壩中使用的各類工具;有計畫地培訓,組織青年職工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號子練習;對黃河號子進行廣泛宣傳,將其編排成文藝節目,作為在黃河風景區的表演節目,既傳承了“號子”,又向世人展示了黃河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黃河,了解黃河文化。
“我似乎又看到了黃河上百舸爭流,‘號子’氣貫黃河的壯觀情形。”6月7日那天,李富中十分痛快地暢想未來。

黃河縴夫黃河縴夫

給傳統文化開拓生存空間
“現在最大的難題除了資金不足,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學了。”反覆翻弄著手中兩本花費兩代人心血的黃河號子專輯,李富中的擔心不僅僅停留在臉上。
事實上,當剪紙、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燈、黃河號子、原生態民歌演唱相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它們雖然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但由於受人類社會發展和環境改變的影響,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態的限制,它們的社會存在基礎卻日漸萎縮。
“在全球化、現代化及經濟一體化的擠壓下,我們的傳統文化幾乎全被踏倒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曾這樣感嘆文化遺產的現狀。
“我非常贊同把黃河號子編排成節目,在黃河風景區表演。我相信,這樣肯定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因為,現在人們都喜歡原生態的東西。”李富中說,他還構想,將來在黃河風景區建一個“黃河搶險教育培訓基地”,教授河工搶險技巧和黃河號子,普通遊客也能跟著學。
不過,李富中最後的話透露出憂慮和遺憾,“我目前只能儘量培養兩個侄子對黃河號子的興趣,希望他們能夠學會。”

黃河文化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國文化的搖籃,黃河文化源源流長,“黃河清,天下平”是我國人民幾千年的夢想,天下太平並不難,但是黃河問題越來越嚴重則是不爭的事實。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黃河56年沒有決口的奇蹟。長期以來,治黃一直是以治標為指導思想,其實是給後人留下更大的隱患,現在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