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凡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人們在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即可聽見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獷、清脆、婉轉、悠揚的巴渝山歌。這一曲曲山歌,好似一泓清又純的泉水,浸透著人們的心田,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木洞山歌
..

所屬地區:重慶·巴南區
遺產編號:Ⅱ—26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重慶市巴南區
遺產級別:國家
山歌山歌

簡介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凡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人們在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即可聽見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獷、清脆、婉轉、悠揚的巴渝山歌。這一曲曲山歌,好似一泓清又純的泉水,浸透著人們的心田,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拍攝於木洞鎮表演現場。 〈木洞山歌〉拍攝於木洞鎮表演現場。

木洞山歌的主體是被稱為薅秧歌的禾籟。禾籟只在木洞及其周邊地區流傳,屬中國民歌的稀有品種。禾籟地域特色濃郁,曲調曲目豐富。主要有高腔禾籟、矮腔禾籟、平腔禾籟、花禾籟和連八句等多種樣式。這些樣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樣式,如高腔禾籟還包括依呀禾籟、也禾籟、鑼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嗚喔腔、悠呵腔等。
木洞山歌的重要歌類還有兒調。其曲詞體式和曲調特徵與唐代以來巴渝民間流傳的竹枝歌頗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區的“嫡傳”。木洞山歌曲目有《山歌好唱口難開》、《走進深山雨要來》、《木洞新氣象》、《趕場》等。 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有數以千計的曲目,民間歌手頗多。1991年重慶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間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級歌手全在木洞。木洞還編寫了三十餘萬字的《木洞山歌》專著,2005年12月公開出版。1990年,木洞地區被重慶市命名為“山歌之鄉”,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養、繁榮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千古傳承

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人演唱木洞山歌。木洞人演唱木洞山歌。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木洞鎮,處於長江黃金水道岸邊,歷史上是水陸商貿集散地,人傑地靈,孫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帥府秘書長楊滄白先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於此。木洞山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薰陶下,經過當地民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不斷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巴渝山歌文化,同時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山歌手。
在解放前舊社會,木洞山歌只能在田裡山間、坡上地頭,農民於勞動中或工余後唱唱而已,以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勞動者的心情,作為一種自娛自樂、自尋樂趣的一種形式,斷然不能登大雅之堂。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木洞山歌的發掘、繼承和發展,把它作為巴渝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山歌手也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厚愛。

豐富多彩

木洞山歌源遠流長,隨著勞動人民在生產、農事活動中,以歌聲伴隨著農事勞動和生活,有被稱為莊稼歌或莊稼人的歌的禾籟(包括高腔禾籟平腔禾籟矮腔禾籟花禾籟等);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現象顛倒演唱,逗樂取笑的神歌;有用對歌形式演唱的盤歌;有在勞動過程中統一節奏,協調動作,鼓舞情緒的勞動號子(包括船工號子、工程號子、搬運號子、作坊號子、農事號子等);有在民間禮俗和祀典儀式中演唱的民俗歌(包括節氣歌、婚嫁歌、喪事歌、修房歌、壽禮歌、香火歌、酒歌等);還有各種小調以及伴隨玩龍燈、舞獅子、打蓮簫、劃彩船、賽龍舟等邊舞邊唱的舞歌等。
這些種類的山歌中,還包括若干小類。如船歌號子(主要是川江號子)就分為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包括撐篙號子、板橈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又分為出纖號子、平路號子、上灘號子、近灘號子、雞啄米號子和收纖號子等;下水號子包括起船號子、板橈號子;二流櫓號子,平水號子、快二流櫓號子、麼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沖灘號子、下灘號子、抓抓號子等。又如婚嫁歌就包括定親時唱的拒媒歌、陪奩歌、開臉歌、上梳歌、坐堂歌等。迎親時唱的梳妝歌、上轎歌、起轎歌、報路歌、車馬歌、討封歌等;成親時唱的喊禮歌、揭蓋頭歌、交杯酒歌、賀喜歌、謝客歌、說席歌、祝酒歌等;入洞房前唱的鋪床歌、安家俱歌和入洞房後唱的鬧房歌、蓮簫歌、送客歌、道別歌等。
木洞人民除在生產、生活和民俗活動中演唱山歌外,還舉辦一些傳統聚會,如薅秧歌會、婚嫁歌會、喪葬歌會、鬧春歌會、打歌會、榨菜歌會、螃蟹歌會、摸歌會、牧歌會、童子歌會等。

蓬勃發展

經過巴南區文化部門蒐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謠己有上千首,其中較為流行的有:薅秧季節唱的"打薅歌";秋收季節唱的"打穀賽歌";打漁人家唱的"摸魚歌會"、"螃蟹歌會";放牛牧童唱的"坡上賽歌";婚禮上唱的"鬧房歌會"等等。這些山歌具有明顯的巴渝特色和濃郁淳樸的鄉土氣息,反映了廣大農村民眾在勞動、生活、愛情中的勤勞、智慧、喜悅、風趣和幽默。在唱法上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獨自一人引吭高歌的;有一人領唱多人合唱的;有大伙兒一起齊唱的;還有歌手用食指夾在舌頭上發出嗚嗚的哨聲,與另一位歌手的山歌聲相合,十分悅耳。這些山歌,猶如一曲曲田園交響樂,音樂性很強,有的每七字句唱到第二節時,一般在第四字處便將聲音驟然提高達數分鐘之久,隨後歌聲一浪高過一浪,最後才拖起尾音,餘音裊裊。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後,木洞山歌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它從歌詞和形式上,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從各方面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歌詞上既保留了原有表達農民勞動、生活、愛情的詞句,又增加了農村移風易俗、學習知識、運用科學、勤勞致富、鄰里和睦等新內容。在山歌形式上,也由以前的一般對歌,盤歌,發展到現在的聯唱、重唱和山歌劇等,賽歌也由過去的個人賽、擂台賽發展到對抗賽、集體賽等多種形式。
木洞人對表達自己生活又易學易記的木洞山歌,情有獨鍾,世代相傳,山歌也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現在這個靠近長江邊的丘陵鎮中,開口就能唱山歌的農民不計其數,一個人能唱出十多首的也比比皆是,其中能唱出上百首山歌的農民歌手就有十多人。重慶市己將木洞鎮命名為"山歌之鄉"。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出現和民風民俗的演進,木洞人民演唱山歌的活動和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革。如船工號子、作坊號子、薅秧歌等已經或正式在逐步消失,而一些新型的節日賽歌會(如春節賽歌會、國慶賽歌會等)以及山歌擂台賽,中國小山歌賽等則日益盛行,木洞山歌演唱也逐步從田間院壩走上社會主義文藝舞台。

珍視瑰寶

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有數以千計的曲目,民間歌手頗多。1991年重慶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間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級歌手全在木洞。木洞還編寫了三十餘萬字的《木洞山歌》專著,2005年12月公開出版。1990年,木洞地區被重慶市命名為"山歌之鄉",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養、繁榮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慶木洞山歌:演唱類似巴渝竹枝歌

木洞鎮位於我市巴南區北部,地處古代巴國境內腹地明月峽出口處的長江南岸。每逢春播、秋收時節,一曲曲高亢粗獷、婉轉悠揚的山歌,在明月峽出口處的廣闊田間此起彼伏。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上,木洞山歌就從這裡走進人們視線。
300多年前,木洞民眾就在夜色朦朧中對月鳴笛,吟唱竹枝,以致泊船之中羈客淚下。可見此時木洞山歌已廣為流傳。
據了解,木洞山歌的歷史經歷了周代、春秋戰國、秦漢之交、唐朝、清朝這5個高速發展時期,經過歲月的演變,形成了至今的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源遠流長,始終以歌聲伴隨著農事勞動和生活:木洞民眾在薅秧勞作時,首領領頭唱山歌,以鼓勁提神,提高薅秧效率;木洞少年兒童在割草放牧時,演唱類似唐代以來巴渝民間流傳的竹枝歌。當然,還有勞動號子、民間禮俗和祭典儀式中演唱的風俗歌、男女戀情為主要內容的情歌,都屬於木洞山歌的傳承範疇。
“什麼過河不脫鞋?什麼過河環(橫)起走?什麼過河背八卦?什麼過河掛青苔?”、“牛兒過河不脫鞋,螃蟹過河環起走,烏龜過河背八卦,螺絲過河掛青苔勒”——雖然早已年過六旬,但只要唱起木洞山歌,巴南木洞村民喻良華就顯得特別來勁。
喻良華表示,木洞人對木洞山歌情有獨鍾,世代相傳,山歌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這個靠近長江邊的丘陵鎮中,開口就能唱山歌的農民不計其數,一個人能唱出十多首的也比比皆是,其中能唱出上百首山歌的農民歌手就有十多人呢。”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