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民歌

高郵民歌

高郵民歌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郵民歌,在傳承上延續老歌手教新歌手的傳統,代代相傳,並已形成相當規模的傳承譜系。

高郵民歌申遺片

高郵民歌《數鴨蛋》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高郵民歌
高郵民歌高郵民歌

所屬地區:江蘇·揚州·高郵市
遺產編號:Ⅱ-4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揚州市高郵市
遺產級別:省

音樂概述

高郵民歌是高郵湖以及里下河地區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歌曲,主要有號子、小調、情歌及各種生活、風俗歌謠,兒歌、對歌等,曲調優美淳樸,節奏婉轉輕盈,有著濃郁的里下河水鄉風格。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高郵連續舉辦了23屆“賽歌會”,目前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郵民歌接近500首。

文化特徵

江蘇的文化特徵是“吳韻漢風”,與此相對應,在民歌上體現為蘇南的吳歌和蘇北的楚歌,兩者風格迥然不同,吳歌的範圍包括蘇錫常和南京高淳,而以蘇州為“第一高地”,其主要特徵是“嗲”。

高郵民歌高郵民歌

楚歌的範圍是江蘇北部地區,風格粗獷。處在吳歌和楚歌交融地帶的以高郵為中心的蘇中里下河地區,包括寶應、興化,輻射江都、儀征這一南北交會、以下江官話為方言的江淮地域,歷史上南北文化對流,新鮮的民歌元素不斷聚集補充,逐漸演變為空前繁榮的“歌鄉”。

史料記載

據資料考證,流行於高郵的“散鮮花調”就是蘇北地區古代民間“驅儺”時祭祀歌謠的一種,被稱為“鄉人儺”,在《論語》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後來,高郵籍大詞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僅從民歌中汲取豐厚的營養,由於他們的詞曲被廣泛傳唱,反過來也有助於提升民歌的再創作。另外,曾在高郵擔任驛丞的蒲松齡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創作,豐富了高郵民歌的內涵,提升了高郵民歌的品位。高郵張家莊的栽秧號子《西涼月》(一見姐姐苦淒淒),歌詞就是從明代馮夢龍《掛枝兒》中衍化出來的。在“蒲松齡俚曲”中,還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槳》、《疊斷橋》與仍在高郵流行的民歌同名。因此,高郵及其周邊地區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民歌創作的一塊沃土。其實,江蘇向來就是中國重要的“歌鄉”,如《茉莉花》就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歌之一。

傳承意義

高郵民歌影響力

高郵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全國、走向江蘇、走向揚州的道路(高郵民歌走向世界歷史)。高郵民歌在江蘇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地位,如今,高郵民歌的挖掘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傳承發展。
1957年在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她和夏國珍、龍秀鸞等3位高郵籍年輕女歌手,以“小合唱”的形式演唱《數鴨蛋》[5]、《做忙號子》等高郵民歌,讓周總理聽了連聲夸好。
1960年出席全國文化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時,與梅蘭芳同台演出,演唱高郵水鄉民歌。大會閉幕前,還被毛主席、周總理拉在身邊合影留念。如今,高郵又活躍著一批年輕的民歌手,22歲的女歌手楊旭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京小紅花藝術團還把《數鴨蛋》唱響世界各地。張建華還告訴記者,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優美的鏇律充分借鑑了高郵民歌《送夫參軍》的核心曲調,這也是其能夠迅速廣為傳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郵經典民歌《高郵西北鄉》的動人鏇律經常在央視三套和春節聯歡晚會的音樂節目中播放。高郵民歌的代表作《數鴨蛋》,已編入江蘇省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音樂教材。
橫涇原生態民歌自2005年在央視七套《遠去的歌聲》播出後,聲名鵲起。
2006年,高郵民歌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市惟一列入省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2月,《高郵之歌》更是作為新民歌市歌,入選央視七套第二屆形象歌曲音樂電視展播,榮獲城市類“最佳城市歌曲獎”。截至目前,我市已收錄有詞譜的高郵民歌272首。
2007年04月10日,中央電視台七套《鄉土》欄目組在高郵開機,拍攝反映高郵地方特色的專題片,以展示郵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了解高郵,走進高郵。《鄉土》欄目組預定用一周時間在高郵拍攝5集專題片,每集40分鐘左右,經後期製作將在央視七頻道連續播出。欄目組已確定拍攝內容為高郵原生態民歌、郵驛文化、龍虬莊文化、鴨文化及高郵民間手工藝文化等。[6]
2007年10月18日,第四屆中國郵文化節在全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高郵舉行。當晚,在魅力郵都專場文藝晚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高郵“中國民歌之鄉”榮譽稱號,高郵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民歌之鄉”。
2008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高郵民歌榜上有名。這是我市首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非遺項目。
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又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高郵民歌上榜,是我市首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
2010年10月12日——14日,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上海隆重舉行。我市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浦東塘橋杯”原生態民歌邀請賽。高郵民歌手曹德懷、楊旭娟等演唱了經典高郵民歌曲目《數鴨蛋》、《高郵西北鄉》、《撒趟子撩在外》等,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再次擴大了高郵民歌的影響力,讓高郵民歌走向世界[7]。
2010年6月6日,應上海世博會江蘇省組委會的邀請,高郵民歌第四代民歌手楊旭娟趕赴南京,參加世博會“江蘇省館活動周”的集中排練。據悉,組委會已基本確定高郵民歌《數鴨蛋》為6月13日至6月17日“世博會江蘇省館活動周”的展演節目。高郵民歌在上海世博會上大放光彩。[8]
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組委會來函,高郵民歌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開幕式演出,臨澤高蹺入選文藝專場演出。此次藝術節由農業部、文化部和中國文聯於2010年6月16日在北京聯合[9]舉辦。我市民歌演唱者和臨澤高蹺隊正在排練中。另據了解,我市一台12個民歌民樂的節目,將於2010年5月29日在吳江舉辦的京杭大運河(江蘇)文藝藝術節上亮相。[10]
2012央視《我們的節日——中華長歌行》系列節目——端午有高郵元素的《高郵民歌·數鴨蛋》演唱。[11]
2013年中國江海文化藝術展示周“歌舞匯江海——沿江沿海地區優秀民間歌舞節目展演”活動在海門市舉行,來自浙江、上海以及省內的15支表演隊參加了展演。高郵市文化館代表隊應邀參加了高郵民歌展演
高郵民歌是高郵湖區以及里下河地區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並廣為流傳的民間歌曲,高郵民歌號子,主要有號子、小調、情歌及各種生活、風俗歌謠、兒歌、對歌等,曲調優美淳樸,節奏婉轉輕盈,有著濃郁的里下河水鄉風韻。它從民謠俚曲,唱到現代音樂大廳;從“中國風·民歌會”中國原生民歌展演,唱到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唱到上海世博會江蘇活動周……高郵民歌以其輕快活潑的鏇律享譽海內外,2007年10月高郵被授予“中國民歌之鄉”稱號。

在一些地區,民歌早已成為人們的記憶,可是在如今的高郵,仍有一大批民歌創作者和演唱者活躍在鄉間田野和城市街巷,被民眾喜聞樂見。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高郵民歌,在傳承上延續老歌手教新歌手的傳統,代代相傳,並已形成相當規模的傳承譜系。

高郵民歌代表曲目

小調類中的歌曲則有《串十字》、《月涼西》、《二八佳人》、《攀花郎》、《姐姐花》、《剪剪花》、《麒麟調》、《疊斷橋》、《花貓子》、《格當子》、《梨膏糖調》、《四季遊春調》、《手扶欄桿調》、《小小劉姐姐》、《黃黃子》、《五句半》、《七字唱》、《倒扳槳》、《打工調》、《高郵西北鄉》等,表現了不同時期當地人民民眾的生活內容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高郵民歌的演唱既有“一領眾和”、“對歌”的形式,也有間插“對白”、“間白”(如《數鴨蛋》中的“呱呱”和“咦嘖嘖來”)的問答形式;唱詞多口語化,句式以七字四句、七字二三句居多,常用比興、對照手法;演唱中襯腔(如“咿呀咳子喲啊喲”)、襯詞(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來”)運用較多;方言咬字頗具特色,如去(kei)、哥哥(gai)、好虐(nia)、環(kuan)、肥月耷(děa)等,地域色彩非常明顯。加上多仄聲字,尤顯質樸本色。《數鴨蛋》、《高郵西北鄉》、《送夫參軍》、《做忙號子》、《小小劉姐姐》、《黃黃子》、《望郎》、《秧歌聲聲》等,都是一些影響較大、深受民眾喜愛的代表性歌曲。

傳承譜人

高郵民歌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現在能夠知道的傳承關係可向前推到五代。
主要的代表性人物
第一代為張王氏、武秀英、朱巧雲等;
第二人代為王蘭英、龍秀鸞、夏國珍等;
第三代為曹德懷、賈曉賢、許厚禎、強懷等;
第四代為談紅梅、王慧群、高鳳蘭等;
第五代為楊旭娟、朱祥、周亞玲等。

文化特徵

江蘇的文化特徵是“吳韻漢風”,與此相對應,在民歌上體現為蘇南的吳歌和蘇北的楚歌,兩者風格迥然不同,吳歌的範圍包括蘇錫常和南京高淳,而以蘇州為“第一高地”,其主要特徵是“嗲”。楚歌的範圍是江蘇北部地區,風格粗獷。處在吳歌和楚歌交融地帶的以高郵為中心的蘇中里下河地區,包括寶應、興化,輻射江都、儀征這一南北交會、以下江官話為方言的江淮地域,歷史上南北文化對流,新鮮的民歌元素不斷聚集補充,逐漸演變為空前繁榮的“歌鄉”。

史料記載

據資料考證,流行於高郵的“散鮮花調”就是蘇中地區古代民間“驅儺”時祭祀歌謠的一種,被稱為“鄉人儺”,在《論語》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後來,高郵籍大詞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僅從民歌中汲取豐厚的營養,由於他們的詞曲被廣泛傳唱,反過來也有助於提升民歌的再創作。另外,曾在高郵擔任驛丞的蒲松齡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創作,豐富了高郵民歌的內涵,提升了高郵民歌的品位。高郵張家莊的栽秧號子《西涼月》(一見姐姐苦淒淒),歌詞就是從明代馮夢龍《掛枝兒》中衍化出來的。在“蒲松齡俚曲”中,還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槳》、《疊斷橋》與仍在高郵流行的民歌同名。因此,高郵及其周邊地區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民歌創作的一塊沃土。其實,江蘇向來是中國重要的“歌鄉”,如《茉莉花》就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歌之一。

高郵民歌和童謠內容

《數鴨蛋》

“一隻鴨子一張嘴哪,兩隻那個眼睛兩條腿,走起路來兩邊擺哪,撲通那個一聲跳下水。呱呱,咦嘖嘖來,咦嘖嘖來,呱來呱去來戲水哪,咦嘖嘖來,咦嘖嘖來。”

《高郵西北鄉》

“我家在高郵北下河,妹妹家在三里坡啊,得兒哎呀哎呀得兒,每天我上工從她家門前過,她眼睛總是望著我,我不知道為什麼啊。那天傍晚我走過坡,急急忙忙從她家門前過啊,得兒哎呀哎呀得兒,一盆冷水潑了我滿鞋窩,我心裡頭一把火,她藏藏又躲躲從門縫裡望著我啊。”

童謠:(牽磨歌)

牽磨、拐磨,吃半個留半個,還有半個給哥哥;哥哥請舅舅家來坐坐,舅舅不在家,出來個舅母,舅母請奶奶,奶奶躲在門背後。
月亮,月亮,乾淨,明亮。誰給月亮洗臉?一朵一朵白雲!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塊糕騎花馬帶把刀走你家門前砍一刀
人有兩件寶,雙手與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
月亮光光,照東方;龍眼子,荔枝秧;屋背藜,種韭菜;
韭菜葉包檳榔;韭菜梗槓(抬)新娘;槓打觀音門口過;觀音出來辦嫁妝;
辦得十箱籠八箱擔;銀打鎖匙開花籠;金打鎖匙開花箱;銀擔濕擔到裊(軟);金擔濕擔到斷。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牙,好種茶,茶打花,好種瓜,瓜唔黃,跌落塘
塘中心,有枚針,針有眼,蔸張凳,凳又矮,桌又高,遞張刀,刀有品,
砍死狗,狗有牙,咬死蛇,蛇有尾,咬死李阿四
小毛睡,小毛乖,小毛不睡眼睜開。賣饃的咋不來,叫俺的小毛餓起來!嗯……
嗯“'”““'
小毛睡著嘍,小毛的媽跳河嘍。小毛睡醒嘍,小毛的媽跳井嘍!嗯……嗯……

有關人物

高郵民歌的地方性藝術特色

水繞的高郵,水孕的民歌

高郵民歌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蘊含著水的靈秀,大俗又大雅,這種特色源自於高郵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深的文化底蘊。高郵地處蘇中里下河地區,全市面積1960多平方公里,人口83萬。秦代此地築高台、設驛亭,故名秦郵。自漢建縣以來,素有“秦郵漢郡,蘇中要邑”之稱。高郵有著7000年文明史和2100多年建城史
水,是高郵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河湖塘渠星羅棋布,高郵湖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有36湖合成,780平方公里。運河的水催生了運河民歌、民俗與運河文化、運河經濟一系列的繁華、輝煌和不斷的發展。而很多帶有水的特點的高郵湖的民歌以及故事、傳說、笑話、號子、習俗等等更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民歌:《數鴨蛋》、《養女莫把漁船上》,《拔根蘆柴花》(現在是江都民歌);號子如:《拉縴號子》、《栽秧號子》、《水車號子》;故事如:《漁家夫妻圈圈子》、《漁到冬天處處肥》,《螞蝗為什麼要吸血》;傳說如:《耿七公的傳說》、《碼頭莊》、《金燈村的故事》;笑話如:《買竹篙子》、《公牛過小牛》、《雷打摻水人》;習俗如:吃穿住行、紅白喜事、神鬼風水等等。
基於優厚的文化背景,高郵有很多的名人:堯,孫覺,秦觀,賈國維,王氏父子(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汪曾祺……其中較為著名的屬秦觀、汪曾祺與王氏父子。
高郵籍作家汪曾祺所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也是在水鄉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風格。”早期秦觀詞有寫高郵之景的。如《行香子》:“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倘佯。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苔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崗,正鶯兒啼,燕兒舞,蜂兒忙。”詞雖然不是用高郵方言寫成,但詞句明白曉暢,琅琅上口,如"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鶯兒啼,燕兒舞,蜂兒忙",民歌風格十分明顯。
再如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王安石、蘇東坡、歐陽修、陸游、文天祥、唐伯虎、嚴嵩、徐渭、蒲松齡、劉墉、林則徐、龔自珍、鄭板橋等都有詩文流傳於民間。這些文人使民歌小曲得到了升華和普及。

鮮明的地方鄉音風情

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以此類推的話,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高郵民歌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她獨特濃郁的地方色彩。僅憑歌詞中方言和地名的運用,一聽就知是高郵民歌。
先看方言的運用。俗話說“鄉音難改”,又說“鑼鼓不出鄉,各是各的腔”,“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淮上風情,淮下俚曲”。高郵的鄉風熏人,方言純樸,每當農忙時節,農民演唱的民歌就噴薄而出,田鼓喧闐,俗曲流布,如河川決堤,蔚成大觀:“官道行旅抬眼望,三千歌女是農婦。”
高郵民歌中方言很多,像“脫鞋(hái)”、“黃黃子(zāi)”、“來哪(nāi)”、“呱來呱去(kèi)”、“舌頭環(kuán)”、“換交(gāo)葉”。
如《黃黃子(三)》:
叫我么唱唱我就來呀,說呀說得好來,說得好來唱什麼?唱到春風楊柳啊擺,恩吆哎哎子哎呦,嗯吆哎哎子哎呦,黃黃子哎咳,楊柳年年換新葉呃,姐姐那個月月換花鞋呀,姐姐月月換呀么換花鞋,黃黃子姐姐月月換呀么換花鞋。
叫我么唱唱我就來呀,說呀說得好來,說得好來唱什麼?唱的哥哥笑開呀懷,恩吆哎哎子哎呦,嗯吆哎哎子哎呦,黃黃子哎咳,妹做那鞋哥哥穿呃,勞動那個生產跑得快呀,勞動生產跑呀么跑得快,黃黃子勞動生產跑呀么跑得快。
再如《九連環》:
蝴蝶頭上飛開開翅兒揚得兒揚得兒搖,揚得兒揚得兒搖啊。親親人兒呀送我一把九得兒九連壞,久啊九啊九得兒環哪。兩雙手兒接得兒喂,打把鋼刀割啊。
大雪花兒飄來飄去三丈三尺高,三丈三尺高啊。大雪花兒飄得兒喂,親一啊個啊雪呀美得兒人啊將她接在懷啊。
這些歌曲中的“子”“鞋”“交”“哪”等字,演唱時用方言才能顯得親切,飽含濃厚的鄉土氣息、地方特色。
還有地方名稱,像邵伯、下河、盂城驛、界首,都是高郵地名,看題目就知道是歌唱高郵的:
盂城驛前吟夕陽啊,高郵湖上好秋光啊,紅粉菡萏初經雨啊,綠滿蒹葭未受霜哪———《盂城驛即事》
大運河水日夜流淌,盂城驛前柳花飄香,秦嬴政置郵亭驛馬奔騰,公文信函傳四方啊。———《郵驛史上見曙光》
一更鼓兒咚呀,耳聽街上熱鬧哄哄,身啊騎馬燈玩的龍燈啊,走的獸燈河裡魚燈。———《邵伯調》
一呀更一呀點月出頭噢,姐在廂房中啊把著心來操啊,等等有情的哥噢哥。———《下河調》

別具風味的多襯詞,多襯腔

高郵民歌中襯詞多,襯腔也較多,獨具地方特色,這和高郵方言的特點有關係。蘇州話甜、糯、軟、嗲,可稱是吳語的極致;揚州話也嗲,是有硬度又有亮度的流麗,一種活潑潑的婉轉;而高郵方言中多仄聲字,甜美親切,質樸本色,水鄉味濃,情味十足。襯腔如“咿呀咳子喲啊喲”,襯詞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來”中的“哎啦子”等。
《高郵西北鄉》是一首民間流行小調,描述了一個青年工人和農村姑娘的相戀,情節細緻而有層次,刻畫人物形象生動,十分有趣,是一首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分節歌。鏇律簡樸優美。傳唱於江蘇高郵及蘇北各地,因其傳統歌詞的第一句“結交了乾妹子家住在高郵西北鄉”而得名。這首小調鏇律簡樸,為三句半曲體結構,原是一首敘事性民歌,其中“得兒哎呀哎呀呀得兒”的半句陳祠襯腔,很有風味。
再如高郵的《數鴨蛋》也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間歌曲。高郵的養鴨副業歷有傳統,這首民歌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社會生活基礎。特別是這首民歌採用了象聲詞“呱!呱!”模仿鴨子的叫聲和“咦嘖嘖來,咦嘖嘖來!”呼喚鴨子的聲音,十分生動,惹人喜愛。它在襯詞、襯腔的運用上,不但豐富了節奏,平衡了結構,而且渲染了生活氛圍,情趣盎然。結尾處喚鴨子的聲音“咦嘖嘖來”速度放慢,節拍自由,悠揚的曲調,吸取了秧田歌的鏇律,是這首民歌情緒驟然明朗而抒情,韻味濃郁,極富水鄉風韻。
“一隻鴨子一張嘴哪,兩隻那個眼睛兩條腿,走起路來兩邊擺哪,撲通那個一聲跳下水。呱呱,咦嘖嘖來,咦嘖嘖來,呱來呱去來戲水哪,咦嘖嘖來,咦嘖嘖來。”

《秦觀與高郵民歌》

秦觀簡介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著名詞人,揚州高郵人。字太虛,改字少游,別號邗溝處士,淮海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
博學多才

出版物《高郵民歌》出版物《高郵民歌》

秦觀博學多才,其創作涉及詩、詞、賦、文等各類文體,而以詞的成就最高,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所謂詞,是一種韻文形式,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從詞最初的社會功能看,它就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實際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歌詞。而詞牌則是指詞的曲調的名稱,如"蝶戀花"、"採桑子"、"水調歌頭"等,一個詞牌就是一個大致固定的曲調。詞的傳播渠道一般是先民間,然後才進入文人圈和上流社會。秦觀詞的傳播亦是如此,它最先進入的領域是民間、青樓,當時就有秦觀詞"元豐間盛行於淮楚"、"唱遍青樓"之說。有人甚至把秦觀詞說成是當年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而秦觀則是一個當紅的流行歌手。從這個意義說,詞與民歌有著相同之處,而秦觀詞則是有記載的最早的高郵民歌。
生活及其創作經歷

學術界一般把秦觀的生活及其創作經歷分為家居、入仕、放逐三個階段。家居時期到出仕之前,即38歲之前,秦觀大部分時間是在高郵農村度過的,他生活的主要內容可用半耕半讀來概括。這一時期他用高郵方言創作的一些小令,感情色彩輕鬆恬淡,民歌味很濃。

如《品令》其一:

幸自得,一分索強,教人難吃。好好地惡了十來日,恰而今較些不?

須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須肐織!衠倚賴臉兒得人惜,放軟玩道不得。詞以一個年輕丈夫的口吻,寫一對小夫妻之間的慪氣、調情。詞中多用高郵鄉村語言,比如,"索強",即恃強、耍性子;"難吃",即難受、受不了;"肐織",即疙疙瘩瘩的意思。大量方言詞的運用,更顯得活潑、生動、俏皮,充滿生活情趣。

愛情民歌

高郵民歌《數鴨蛋》高郵民歌《數鴨蛋》

愛情是民歌一個永久不衰的題材,秦觀詞這一特點更為突出,他的詞大都為愛、為情而作。如《品令》其二:

掉又臞,天然個品格,於中壓一。簾兒下時把鞋兒踢,語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樓相見,見了無門憐惜。人前強不欲相沾識,把不定臉兒赤。

詞寫一男子對一青樓歌女的單相思。"臞"本意為瘦,此句描寫歌女身材苗條,天然美貌,青樓第一。"簾兒下......"兩句,把歌女天真活潑的嬌態,寫得活靈活現;"人前......"兩句,讓男子想親近、卻又緊張的矛盾心態躍然紙上。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焦循是揚州人,對地方戲曲頗有研究,曾說:"秦少游《品令》,‘掉又臞,天然個品格',此正秦郵土音,用‘個'字作助詞,今高郵人皆然也。"(《雕孤樓詞話》

寫高郵之景之詞

早期秦觀詞,有寫高郵之人,也有寫高郵之景的。如《行香子》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倘佯。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苔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崗,正鶯兒啼,燕兒舞,蜂兒忙。

詞寫東嶽泰山廟之景。青少年時期的秦觀經常來這裡踏青賞景,把卷讀書,至今仍有古蹟"秦觀讀書台"。詞雖然不是用高郵方言寫成,但詞句明白曉暢,琅琅上口,如"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鶯兒啼,燕兒舞,蜂兒忙",民歌風格十分明顯。

描寫家鄉風情的小詩

1

秦觀早年曾經創作過一批描寫家鄉風情的小詩,清新自然,富有韻味,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如《秋日三首》,其一寫船上所見所聞: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還有《還自廣陵》四首,捕捉住生活中的一個一個的小鏡頭,充滿生活情趣。

其四描寫湖邊水鳥嬉戲的畫面: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情詞

1

青少年時期的秦少游,性格豪雋,喜好廣交漫遊,並且寫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情詞,在青樓廣為傳唱。《如夢今》二首,抒寫美人傷春、閨婦思春的情懷:

幽夢匆匆破後,妝粉亂痕沾袖。遙想酒醒來,無奈玉銷花瘦。回首,回首,繞岸夕陽疏柳。

門外鴉啼楊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沉香,玉碗不勝金斗。消瘦,消瘦,還是褪花時候。

《滿庭芳》是秦觀詞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在民間廣為傳唱的情詞: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飲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滿庭芳》一經傳出,立即受到追捧,唱遍大江南北。民間曾經盛傳杭妓琴操妙改《滿庭芳》的趣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記載了當時京城大街小巷傳唱《滿庭芳》的盛況。蘇東坡取其首句,直呼秦觀為"山抹微雲君",並將其與柳永詞的名句並列,戲為聯句:"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滿庭芳》看似高雅,卻"和者不寡"。從當年民間熱捧的程度,將其列入當紅歌曲排行榜應當之無愧。 

取材於中國古老的民間故事,作為一首愛情詞,在古老的中國,它傳唱之久遠、廣泛,很少能與之匹比。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的詩詞可謂俯拾皆是,秦觀詞能獨領風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獨出機杼,跳出了"歡娛苦短"的傳統窠臼,開拓了這一傳統故事的新境界。"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揭示出了愛情的真諦。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鵲橋仙》看著是一首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的高郵民歌。

後世影響

秦觀是一個多才且多產的詞人,他的包括民歌在內的大量作品,是彌足珍貴的財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遭受黨爭之禍,秦觀被列入元祐黨人之列。崇寧二年(1103)四月,朝廷下詔焚毀元祐黨人文集。三蘇及秦少游、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文集的印板,被悉行焚毀。許多專家學者分析認為,今日所見《淮海集》等,已經遠遠不是秦觀著作的全部。特別是他早年創作的民歌,散佚更為嚴重,確實令人有遺珠之憾。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