囉囉咚

囉囉咚

“囉囉咚”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監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囉囉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間戲曲唱本為內容。屬接力式的傳聲唱法,曲式結構具有復調音樂的特色和“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稱“打和聲”。

基本信息

主要特點

囉囉咚囉囉咚

“囉囉咚”的發音是監南地區的方言,處於西南官話和湘鄂方言的過渡地段,開口呼的音節占所有音節的一半。在民歌音調中監南和洪湖東,這是鄂中、鄂東南、湖南凍庭幾種語言音調的匯合之處,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歌詞的結構類型可分為:簡單的一句子結構、較複雜的多段體結構。監利以第二種居多,這種結構形式,新穎別致,此起彼落,博採口語,妙趣橫生。構成了“囉囉咚”歌詞的藝術特色。“囉囉咚”在音樂上自由的節奏,悠長的鏇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區山歌風的特點:行一般以四、五度跳進為其特徵;句法上構成先揚後抑的鏇律線;上在高音區運用富於色彩性的“偏音”。“囉囉咚”在監利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勞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囉囉咚”曲調高亢悠揚,鏇律抒展自由,有“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

歷史沿革

“囉囉咚”關於它的考證據《楚詞韻語》載“詩三百篇無楚風,然江漢間皆為楚地,文王化行南國,漢廣《江有汜》列於南(周南、昭南),乃居十五《國風》之先,楚實為《國風》之首也。”“楚人好歌,乃有楚狂鳳兮,孺子滄浪(漢水東南)之歌。追根尋源,“囉囉咚”應屬楚風或者接輿歌余脈。清代文人李凋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有“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意作,彌日不絕,是日秧歌”。唐代劉禹錫的《插秧歌》寫有“……田塍望如線,白水先參差,農女白紵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人們在田間勞動時,唱起“囉囉咚”其目的就是為了協調動作、振作精神、消除疲勞、鼓舞幹勁。 “囉囉咚”它所使用的道具,最早的囉囉咚秧田號子,是人們在插秧的時候,由田梗上一人打鼓作為指揮。鼓是唯一的道具。發展到後來就沒有鼓了,唱歌的時候,完全聽發頭聲音的人為指揮演唱。

傳承人物

“囉囉咚”的傳承:我們通過調查,解放後以來的第一代歌手是監利柘木鄉賴橋村的賴有權(已故)、賴有成(已故)、賴經祿96;第二代:賴濟合76歲、賴濟鳳(已故)、賴濟北75歲、賴有進74歲;第三代:賴平權63歲、賴濟貴60歲、賴靈秀64歲、陳樊珍60歲、王斯賓51歲陳飛翔44歲;第二代人又從賴橋傳承到白螺張先村江慶雲58歲、江本龍60歲、張臘生62歲、許月蘭62歲(女)、熊興貴57歲、謝祿雲56歲(女)、陳步黨57歲、江長泉62歲、江本利59歲等都屬傳承人。

所在區域

監利位於湖北省的南部,東臨洪湖,南瀕長江。屬“雲夢古澤”的一部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我縣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成為江漢—洞庭凹陷盆地。我縣就是這個盆地的一部分。地形南北部比較高,中間屬於四湖窪地,所以這裡積水匯集,湖沼密布,河湖交錯、盛產水稻,一年三次插秧可分為早稻中稻晚稻。水田面積占全縣90%,是全國的產糧大縣。因此,農民在勞動中創造了世代相傳的秧田號子“囉囉咚”。根據我縣的地理歷史和我縣民間歌曲的流傳情況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我縣這一平原地區而具有山歌風味特點的“囉囉咚”。監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所以流傳了我縣具有山歌風味的民歌“囉囉咚”。
分布在我們監南的汴河、朱河、棋盤、特別是該鄉的賴橋村,尺八、白螺、特別是該地的張先村;監中黃歇口、毛市、周溝等地區。三、歷史淵源監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囉囉咚”其接力式的傳聲唱法,與接輿歌的接響傳聲很相似。那粗獷的鏇律,高吭的音域,帶有一股天生的原始野趣。關於它的考證,據《楚詞韻語》載“詩三百篇無楚風,然江漢間皆為楚地,文王化行南國,漢廣《江有汜》列於南(周南、昭南),乃居十五《國風》之先,楚實為《國風》之首也。”“楚人好歌,乃有楚狂鳳兮,孺子滄浪(漢水東南)之歌。追根尋源,“囉囉咚”應屬楚風或者接輿歌余脈。清代文人李凋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有“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意作,彌日不絕,是日秧歌”。唐代劉禹錫《插秧歌》寫有“……田塍望如線,白水先參差,農女白紵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

基本內容

囉囉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間戲曲唱本為內容。屬接力式的傳聲唱法,曲式結構具有復調音樂的特色和“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稱“打和聲”。演唱分頭聲、二聲、三聲。三聲過後“掀蔸子”(即合唱)。從而達到高潮。音樂的骨幹音以“5、1、2”為主,屬楚商、楚征體系的民歌。同時還有變化音“↓7”的出現。音域寬廣、鏇律高亢,帶有一股自然的原始野趣。我縣以南和中大多都喜歡長《粗倒腿之歌》《粗倒腿之歌》上荊州下湖廣男女廣有,待我把粗倒腿細看從頭,大不該下深水摸魚踩藕,栽青秧割黃谷起禍根由,人講道發紅筋只有藥酒,蓋幾床絮被縟遍身汗流,恐怕的接一位名醫高手,醫好了粗倒腿也好出頭,一身的當豪傑全靠腳手,你看我粗倒腿只有半頭,幾句話未說完哈涎把口,想必是又發了螞蝗筋路。化符水打神針火缸拔就,華大仙領了手越醫越粗。三兩天睡得我容顏醜陋,就是那人參湯難下咽喉,千般思萬般想無有計頭,只有到城皇廟去把簽抽。七尺布縫只襪足下穿就,姑娘們也笑我象個枕頭。十新的方口鞋扯不滿口,恨的是腳背上一塊肥肉。土到頭不由人命里生就,得下了埋頭病何日得休,耳朵聾癩子禿都有醫數,只有我粗倒腿有些盼頭,小暑天踏水車全靠足手,擺不動,蹬迎風踩得汗流,生河場倒了口接我為首,獨一人跳下水水往倒流八大房老戶長怎不開口,傳下令點人馬去到荊州,久聞名鐵棋桿金龍寺口,押住了湖北省血脈不調,仔細思前後想舉我戶首,不推倒鐵旗桿永不甘休,佳美妻她只見皺眉打,尊一聲我的夫細聽從頭,昨夜晚她也曾對天發咒,奴情願跟癩子摳癢摸油。仁義妻說此話恩情無有,憑媒證話配我百年到頭,可憐我杵拐棍難以行走,要講快她說我腿子又粗,知道那五七散自已上藥酒,免得那到後來橋上柱頭,禮(你)看那地方上幾多癩腳跛手,都是那前世的命里少修,也樂哉說笑話一座廣友,是君子休怪我情理不周。
歌詞的結構類型可分為:1.簡單的一句子結構。此“囉囉咚”多以襯詞、襯句為主。其中主詞句數無論多少,每遍只穿唱一句。在句法上,一般是七言為其基本格式,不過十言的也偶有出現。

相關作品

最早的囉囉咚秧田號子,是人們在插秧的時候,由田梗上一人打鼓作為指揮。鼓是唯一的道具。發展到後來就沒有鼓了,唱歌的時候,完全聽發頭聲音的人為指揮演唱。“囉囉咚”主要作品有《花“囉囉咚”》、《也“囉囉咚”》,《五色絨線繡一支花》、《粗倒腿之歌》、《么妹子吵嫁裝》、《十月望郎》、《十想》、《十繡》、《羅成顯魂》等。

主要特徵

“囉囉咚”在監利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勞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2.“囉囉咚”曲調高亢悠揚,鏇律抒展自由,有“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話稱“打和聲”。演唱分頭聲、二聲、三聲。三聲過後“掀蔸子”。從而達到高潮。
3.“囉囉咚”的發音是監南地區的方言,處於西南官話和湘鄂方言的過渡地段,開口呼的音節占所有音節的一半。也屬古楚語的遺音,保留了很多“下平聲六麻”的古音楚韻。

重要價值

“囉囉咚”是平原地區唯一的具有山歌特點的原生態民歌,運用大量的襯詞襯腔,在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上具有復調音樂特色。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瀕危狀況

改革開放後,農民實行責任制後,由於個體化,該民歌在勞動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年輕人中儘管都知道“囉囉咚”這民歌,但很少有會唱的人,年紀長的老人相繼去世,所以瀕臨失傳。為此要引起重視,挽救該民歌迫在眉睫。

保護措施

1.已經把演唱《囉咚》藝人請到了湖北省揚子江音像社進行了原生態的錄製工作。並製作了光碟。
2.邀請了國內外專家來監利進行稻田音樂的研究與蒐集;
3.加大了對“囉囉咚”宣傳力度,爭取了少量保護經費;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