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燈的歷史還要悠久。它起源上古,興盛於唐、宋,延續於元、明、清,隨著漢民族的遷入,與本地土著民族相融合,促進了秀山民歌的發展。2008年,重慶秀山民歌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民歌的海洋,其膾炙人口的優秀民歌《黃楊扁擔》享譽神州。秀山民歌和秀山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連,他們通過自己編制民歌傳授知識、表達愛情、訴說哀愁,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幸福,同時也以民歌抒發他們的感情,美化生活,記錄歷史。

簡介

秀山民歌秀山民歌

流傳於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民歌,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經過初步普查,秀山民歌有上千首。單是秀山花燈的歌曲,就有24大調,1000餘首曲子。

形式

秀山民歌包括勞動歌、山歌、風俗歌、生活歌四大品類,其中以山歌《黃楊扁擔》為突出代表。《黃楊扁擔》自1957年由嚴思和演唱聞名以來,經過音樂界和民間歌手的一些有識之士的努力,發展成了9種不同形態:(1)原汁原味的民歌《黃楊扁擔》;(2)男聲小合唱《山區運糧隊》;(3)男子群舞《黃楊扁擔》;(4)男女聲四重唱《黃楊扁擔》;(5)交響樂《黃楊扁擔》;(6)嗩吶二重奏《黃楊扁擔》;(7)男聲四重唱《黃楊扁擔》;(8)花燈歌曲《黃楊扁擔》;(9)花燈廣場舞《黃楊扁擔》。秀山民歌的音樂織體和演唱形式、節奏和節拍、調式音階、音調、曲體結構、詞曲結構、襯詞和襯腔等的運用都有其自身的顯著特徵,搶救、保護秀山民歌,對湘、黔邊區民歌的研究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可資借鑑的價值。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