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這種物流是國際間貿易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最終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重要的物流領域,近十幾年有很大發展,也是一種新的物流形態。美國物流管理委員會認為:物流作為客戶生產過程中供應環節的一部分,它的實施及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經濟的貨物流動及存儲服務,並提供貨物從原始地到消費地的相關信息,以期滿足客戶的要求。

基本信息

基本含義

廣義的國際物流研究的範圍包括國際貿易物流、非貿易物流、國際物流投資、國際物流合作、國際物流交流等領域。其中,國際貿易物流主要是指定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非貿易物流是指國際展覽與展品物流、國際郵政物流等;國際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國別的企業完成重大的國際經濟技術項目的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投資是指不同國家物流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國際物流企業;國際物流交流則主要是指物流科學、技術、教育、培訓和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

狹義的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L)主要是指:當生產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在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時,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對貨物(商品)進行物流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或交流活動,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物。

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根據國際分工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路、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世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國際物流的總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服務,即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

物流特點

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在物流環境、物流系統、信息系統及標準化要求這四個方面存在著不同。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物流環境的差異,這裡的物流環境主要指物流的軟環境。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與物流相適應的法律,這使國際物流的複雜性增強;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的科技發展水平,使國際物流處於不同的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會因為有些地區根本無法套用某些技術,導致國際物流全系統運作水平下降;不同國家的不同標準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國家的國情特徵,必然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的局限。

由於物流環境的差異,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多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國際物流動作的難度和系統的複雜性。

企業稱謂

國際貨運以及國際運輸都屬國際物流,國際物流企業有著不同的稱謂,有的行業詞為國際貨運,也有的稱國際運輸,例如:北京泛源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但經營的業務都是一樣的。

概述

國際物流國際物流

東西方冷戰結束後,貿易國際化的勢頭越來越盛,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拆除,新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若干地區已突破國界的限制形成統一市場,這又使國際物流出現了新的情況,國際物流形式也隨之不斷變化。所以,近年來,各國學者非常關注並研究國際物流問題,世界第九屆國際物流會議的主題就是“跨越界限的物流”,物流的觀念及方法隨物流的國際化步伐不斷擴展。

從企業角度看,近十幾年跨國企業發展很快,不僅是已經國際化的跨國企業,即便是一般有實力的企業也在推行國際戰略,企業在全世界尋找貿易機會,尋找最理想的市場,尋找最好的生產基地,這就將企業的經濟活動領域必然地由地區、由一個國家擴展到國際之間。這樣一來,企業的國際物流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企業必須為支持這種國際貿易戰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觀念,擴展物流設施,按國際物流要求對原來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

對跨國公司來講,國際物流不僅是由商貿活動決定,而且也是本身生產活動的必然產物。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使企業分別在不同國度中生產零件、配件,又在另些國家組裝或裝配整機,企業的這種生產環節之間的銜接也需要依靠國際物流。

基本內涵

國際物流國際物流

美國物流管理委員會認為:物流作為客戶生產過程中供應環節的一部分,它的實施及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經濟的貨物流動及存儲服務,並提供貨物從原始地到消費地的相關信息,以期滿足客戶的要求。

中國學者認為:物流是以最小費用,按用戶要求,將物質資料從供應地向需要地轉移地的過程。主要包括運輸裝卸、儲存、包裝、配送、物流加工和信息處理等活動。

綜上所述,國際物流是指為滿足需求而進行的原始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其相關信息,從起點終點在國際間有效流動,以及為實現這一流動所進行的計畫、管理和控制過程。

物流具有“7R”特性,即: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和恰當的條件下,將恰當的產品,以恰當的方法和恰當的成本提供給恰當的消費者。

國際物流是指當生產和消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的情況下,為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而對物資(貨物)所進行的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國際物流是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即發生在不同國家間的物流活動。

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長距離的運輸支出,較大的庫存量,較長的固定循環作業周期,使國際物流費用昂貴;多樣的運輸方式,需穿越國際邊界等原因,使物流公司趨於大型化。作為跨國經營和對外貿易服務,它具有國際性、複雜性和風險性的特點。

特點

國際物流國際物流
1.物流環境存在差異

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各國物流環境的差異,尤其是物流軟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適用法律使國際物流的複雜性遠高於一國的國內物流,甚至會阻斷國際物流;不同國家不同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會造成國際物流處於不同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有些地區根本無法套用某些技術而迫使國際物流全系統水平的下降;不同國家不同標準,也造成國際間“接軌”的困難,因而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文也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於物流環境的差異就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幾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的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物流的難度和系統的複雜性。

2.物流系統範圍廣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統與外界的溝通就已是很複雜的,國際物流再在這複雜系統上增加不同國家的要素,這不僅是地域的廣闊和空間的廣闊,而且所涉及的內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時間更長,廣闊範圍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難度和複雜性增加,風險增大。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國際物流一旦溶入現代化系統技術之後,其效果才比以前更顯著。例如,開通某個“大陸橋”之後,國際物流速度會成倍提高,效益顯著增加,就說明了這一點。

3.國際物流必須有國際化信息系統的支持

國際化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尤其是國際聯運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國際信息系統建立的難度,一是管理困難,二是投資巨大,再由於世界上有些地區物流信息水平較高,有些地區較低,所以會出現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統的建立更為困難。

當前國際物流信息系統一個較好的建立辦法是和各國海關的公共信息系統在線上,以及時掌握有關各個港口、機場和聯運線路、站場的實際狀況,為供應或銷售物流決策提供支持。國際物流是最早發展“電子數據交換”(EDl)的領域,以EDI為基礎的國際物流將會對物流的國際化產生重大影響。

4.國際物流的標準化要求較高

要使國際間物流暢通起來,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標難,國際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採用1000×1200毫米,貨櫃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物流費用,降低了轉運的難度。而不向這一標準靠攏的國家,必然在轉運、換車底等許多方面要多耗費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其國際競爭能力。

發展歷程

國際物流國際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才越來越擴展,越來越活躍。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後,原有為滿足運送必要貨物的運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系統物流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國際領域。

六十年代開始形成了國際間的大數量物流,在物流技術上出現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萬噸的油輪,十萬噸的礦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物流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發展,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而且,出現了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的要求,其標誌是國際貨櫃及國際貨櫃船的發展,國際間各主要航線的走期班輪都投入了貨櫃船,把散雜貨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務水平獲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後期,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勢,同時出現了更高水平的國際聯運。船舶大型化的趨勢發展到一個高峰,出現了50萬噸的油船、30萬噸左右的散裝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情況下出現了“精細物流”,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同時,伴隨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國際物流著力於解決“小批量、高頻度、多品種”的物流,現代物流不僅覆蓋了大量貨物、集裝雜貨,而且也覆蓋了多品種的貨物,基本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國際物流領域的另一大發展,是伴隨國際聯運式物流出現的物流信息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務、更大量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這個問題在國際物流中比國內物流表現更為突出,物流的幾乎每一活動都有信息支撐,物流質量取決於信息,物流服務依靠信息。可以說,國際物流已進入了物流資訊時代。

九十年代國際物流依託信息技術發展,實現了“信息化”,信息對國際物流的作用,依託網際網路公眾平台,向各個相關領域滲透,同時又出現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子報關係統等新的信息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構築國際供應鏈,形成國際物流系統,使國際物流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國際物流發展趨勢

由於現代物流業對該國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提高和競爭實力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物流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從而使國際物流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點:

系統更加集成化

傳統物流一般只是貨物運輸的起點到終點的流動過程,如,產品出廠後從包裝、運輸、裝卸到倉儲這樣一個流程,而現代物流,從縱向看:它將傳統物流向兩頭延伸並注入新的內涵,即從最早的貨物採購物流開始,經過生產物流再進入銷售領域,其間要經過包裝、運輸、裝卸、倉儲、加工配送等過程到最終送達用戶手中,甚至最後還有回收物流,整個過程包括了產品出“生”入“死”的全過程。從橫向看:它將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等各種物流系統,通過利益輸送、股權控制等形式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即通過統籌協調、合理規劃來掌控整個商品的流動過程,以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和不斷變化的需要,爭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國際物流的集成化,是將整個物流系統打造成一個高效、通暢、可控制的流通體系,以此來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費用,達到實現科學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適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物流無國界”的發展趨勢。可以說,過去物流企業的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現在已經演變成一群物流企業與另一群物流企業的競爭、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的競爭、一個物流體系與另一個物流體系的競爭。物流企業所參與的國際物流系統的規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就越強,這種競爭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共贏”關係。國際物流的這種集成化趨勢,是一個國家為適應國際競爭正在形成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是一個國家流通業正在走向現代化的主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當前,國際物流向集成化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力建設物流園區,二是加快物流企業整合。物流園區建設有利於實現物流企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揮它們的整體優勢和互補優勢;物流企業整合,特別是一些大型物流企業跨越國境展開“橫聯縱合”式的併購,或形成物流企業間的合作並建立戰略聯盟,有利於拓展國際物流市場,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加速該國物流業深度地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管理更加網路化

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指導下,以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條件,強化資源整合和最佳化物流過程是當今國際物流發展的最本質特徵。信息化與標準化這兩大關鍵技術對當前國際物流的整合與最佳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又由於標準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進一步普及獲得了廣泛的支撐,使國際物流可以實現跨國界、跨區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傳遞更加方便、快捷、準確,加強了整個物流系統的信息連線。現代國際物流就是這樣在信息系統和標準化的共同支撐下,藉助於儲運和運輸等系統的參與、藉助於各種物流設施的幫助,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物流網路,使國際物流覆蓋面不斷擴大,規模經濟效益更加明顯。以法國kn公司為例,該公司在沒有自己的輪船、汽車等運輸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自行設計開發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統,對世界各地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在全球98個國家、600個城市開展物流服務,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物流網路。目前,該公司空運業務已排名世界第五,每周運輸量1。9萬次,海運業務一年毛利約為40億歐元。

國際物流的標準化是以國際物流為一個大系統,制定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裝備、專用工具等各個分系統的技術標準;制定各系統內分領域的包裝、裝卸、運輸、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標準;以系統為出發點,研究各分系統與分領域中技術標準與工作標準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統一整個國際物流系統的標準;最後研究國際物流系統與其他相關係統的配合問題,謀求國際物流大系統標準的統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都很重視該國物流與國際物流的相互銜接問題,努力使該國物流在發展的初期,其標準就力求與國際物流的標準體系相一致。因為現在如果不這樣做,以後不僅會加大與國際交往的技術難度,更重要的是,在現在的關稅和運費本來就比較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與國際標準不統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將使整個外貿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國際物流的標準化問題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視。目前,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正在極大地影響物流全球性標準化的建立。一些國際物流行業和協會,在國際貨櫃和EDI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對物流的交易條件、技術裝備規格,特別是單證、法律條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統一的國際標準,使物流的國際標準更加深入地影響到國內標準,使國內物流日益與國際物流融為一體。

配送更加精細化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各產業、部門、企業之間的交換關係和依賴程度也愈來愈錯綜複雜,物流是聯繫這些複雜關係的交換紐帶,它使經濟社會的各部分有機地連線起來。在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和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要求物流在企業和整個系統必須具有更快的回響速度和協同配合的能力。更快的回響速度,要求物流企業必須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信息,全面跟蹤和監控需求的過程,及時、準確、優質地將產品和服務遞交到客戶手中。協同配合的能力,要求物流企業必須與供應商和客戶實現實時的溝通與協同,使供應商對自己的供應能力有預見性,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價格和服務;使客戶對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計畫性,以滿足自己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國際物流為了達到零阻力、無時差的協同,需要做到與合作夥伴間業務流程的緊密集成,加強預測、規劃和供應,共同分享業務數據、聯合進行管理執行以及完成績效評估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物流作業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由於現代經濟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相當一些企業除了自己生產一部分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購。國際間的加工貿易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國際物流企業伴隨著國際貿易的分工布局應運而生。為了適應各製造廠商的生產需求,以及多樣、少量的生產方式,國際物流的高頻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隨之產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台灣電腦業就創建了一種“全球運籌式產銷模式”,就是採取按客戶訂單、分散生產形式,將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晶片外包給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去生產,然後通過國際物流網絡將這些零部件、元器件、晶片集中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該配送中心傳送給電腦生產廠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等一些已開發國家開始進行了一場“物流革命”,其內容是對物流各種功能、要素進行整合,使物流活動系統化、專業化,出現了專門從事物流服務活動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隨後,各種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企業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大量湧現並加速發展,使物流服務功能更強大,服務質量更精細。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園區更加便利化

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急劇擴大,許多已開發國家都致力於港口、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立體倉庫的建設,一些國際物流園區也因此應運而生。這些園區一般選擇靠近大型港口和機場興建,依託重要港口和機場,形成處理國際貿易的物流中心,並根據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務。如日本,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機場的國際物流功能,重點在京濱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戶港進行超級中樞港口項目建設,對成田機場、關西機場、羽田機場進行擴建,並在這些國際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設立物流中心,提高國際貨物的運輸和處理能力。這些國際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稅區的功能。此外,港口還實現24小時作業,國際空運貨物實現24小時運營。在通關和其他辦證方面,也提供許多便利。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實際上是貨物在兩個關稅區的轉接和跨國界的流動,要實現國內流通體系和國際流通體系的無障礙連線,必須減輕國際物流企業的負擔、簡化行政手續、提高通關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這方面實行了同一視窗辦理方式,簡化了進出口以及機場港口辦理手續,迅速而準確地進行檢疫、安全性和通關檢查。因此,國際物流園區的便利化發展,不僅有賴於物流企業本身的努力,而且特別倚重於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圍繞機場、港口建立保稅區、保稅倉庫,提供“點到點”服務、“一站式”服務,則是國際物流中心規劃必須深入考慮的問題。

運輸更加現代化

國際物流的支點離不開運輸與倉儲。而要適應當今國際競爭快節奏的特點,倉儲和運輸都要求現代化,要求通過實現高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手段來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國際物流運輸的最主要方式是海運,有一部分是空運,但它還會滲透在其國內的其他一部分運輸,因此,國際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運、鐵路、公路的“立體化”運輸體系,來實現快速便捷的“一條龍”服務。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採用先進的物流技術,開發新的運輸和裝卸機械,大力改進運輸方式,比如套用現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發展貨櫃運輸、托盤技術等等。美國的物流效率之所以高,原因在於美國的物流模式是善於將各種新技術有機融入具體物流運作中,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實現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這也使從事物流的企業,利潤和投資收益持續增加,進而誘發新的研究開發投資,形成良性循環。總之,融合了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現代化手段的國際物流,對世界經濟運行將繼續產生積極的影響。

方式

國際物流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就是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貨物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伴隨發生的信息傳遞,其主體活動是國際貨物運輸。主要採取以下方式:

1、大陸橋運輸

“大陸橋”是連線兩段海運的陸地運輸,主要指國際鐵路運輸和海洋運輸。經過中國陸地運輸的大陸橋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新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長達4 131公里,1990年貫通。該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橫跨亞洲歐洲,與太平洋大西洋相連,全長10800公里,途經中國中部的各個省份。另一個是西伯利亞大陸橋,也稱為亞歐大陸橋。該大陸橋全長9 300公里,是從遠東地區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一直到達歐洲的大陸橋。它的全程共分為三條運輸線,第一條以西伯利亞鐵路運輸為主,伊朗和歐洲的鐵路運輸為輔;第二條是經西伯利亞鐵路和原蘇聯的西部港口,到達西北歐的鐵路和海運;第三條是從西伯利亞鐵路起,經歐洲公路,到達瑞士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鐵路和卡車運輸。該大陸橋在中國的滿洲里二連浩特均有接口。

大陸橋運輸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方式,由運輸業者承擔運輸全程責任;運輸速度快,運輸里程短;節約運輸、保管和裝卸費用;保證物流作業質量,滿足貨主要求。

2、國際多式聯運

國際多式聯運也稱為國際一貫化運輸,是國際間多種運輸方式的聯合運輸。這種運輸由一個承運人負責,使用一份國際多式聯運契約,組織多種運輸手段進行跨國聯合運輸。1980年公布的“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 對多式聯運下了如下的定義:“國際多式聯運是按照多式聯運契約,以至少兩種不同的運輸方式,由多式聯運經營人將貨物從一國境內接受貨物地點,運至另一國境內指定交付貨物的地點。”

國際多式聯運,由於是由一個承運人總負責,手續簡便,各個運輸環節銜接緊密,貫通一氣,能做到跨國“門到門”的物流,所以,與大陸橋運輸一樣,速度快、費用省、質量好。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國際物流方式外,還有遠洋運輸、國際航空運輸、國際貨運代理、國際鐵路聯運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