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歌種有勞動號子、山歌號子、調子、茅山歌、小調、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縣24鄉鎮,皆有民歌分布。現已收集鎮巴民歌近兩千首。2003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民歌之鄉”稱號。

簡介

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地處巴山腹地,文化積澱深厚,民風古樸豁達,自古即多自娛自樂民間藝術活動,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風,盛行全縣。無論男女老少,開口都能歌。[1] 2007年12月26日,在文化部、省政府主辦的“中國原生民歌大賽”上,鎮巴民歌《拉石頭號子》榮獲銅獎,成為陝南唯一獲獎節目,這也是鎮巴民歌首次登上國家級領獎台,受到老一輩藝術家王昆等專家的關注和認可。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巴民歌名列其中。序號為585,編號為Ⅱ-86。

鎮巴,古老而貧窮。世世代代在這裡生存繁衍的大巴山兒女,創造和培育的民間藝術絢麗多彩,世代相傳。鎮巴民歌便是其一。鎮巴民歌歌種有勞動號子、山歌號子、調子、茅山歌、小調、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縣24鄉鎮,皆有民歌分布。現已收集鎮巴民歌近兩千首。2003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民歌之鄉”稱號。2009年8月,鎮巴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歌之鄉”。

主要特徵

一、歌種全:有多種激越的勞動號子,還有高亢的山歌號子,有充滿生活情趣的山歌和各式各樣委婉動聽的小調和風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二、數量多:僅收存的鎮巴民歌就多達近2000首,有情愛類、生活類、勞動類、諧趣類、歷史傳說類和兒歌類等,從各個側面反映出鎮巴人民對生活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體現出一種豁達、樂觀和堅忍不撥的精神。三、音樂美:鎮巴民歌音樂多為四句單段體,也有較原始的二句單估和複雜多變的多段體式滾板腔。其調式徵、羽調式居多。曲調自然流暢,鏇律優雅樸實。既有陰柔優美的小調,也有剛勁高亢的號子等,十分動聽。四、歌者眾:鎮巴民歌分布面廣,參與人多,各鄉鎮都曾舉行過民歌比賽,1995年和2000年縣上舉行民歌大寒就是在各鄉鎮初賽基礎上進行的,選撥的優秀歌手,男女老幼皆有。2005年,巴山鄉舉行民歌大賽,參加者既有80高齡之人,也有十餘歲的兒童,還有一家三代十餘人參賽的“民歌之家”。巴山等鄉鎮還要求到縣城展示山歌藝術,顯示了鎮巴民歌參與的人多面廣。

音樂特點

鎮巴民歌音樂多為單樂段結構,其調式結構四聲或五聲徵調式居多,其它依次為羽、商、宮調式,鏇律優雅樸實。其文學特性主要用了比興手法,再運用起承轉合展開會部思維,既具有現實主義的生產和生活的功能性,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幻想色彩。其語言樸實、簡練、自然、流暢。鎮巴民歌是音樂文化的寶庫。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及省市的音樂家和置身於鎮巴民間音樂沃土的鎮巴縣音樂工作者,收錄了不少的鎮巴民歌,用鎮巴民歌的音樂素材創作改編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
鎮巴民歌不僅記錄了鎮巴的人文歷史變遷、時代生活情狀、風土人情禮儀,它還負載了歷史變化、風俗禮儀、道德規範以及勞動技能代代相傳的功能,成為社會教化傳承的主要工具,其文學性、哲理性、歌唱性和通俗性以及民歌的格律、方言聲韻與聲腔的關係是值得研究的。鎮巴民歌的歷史淵源鎮巴民間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民歌的發生、發展、消亡的一般規律。

鎮巴民歌的基本內容

鎮巴民歌種類齊全,現已收集到的有近兩千首。其主要基本內容是:
一、號子。可分為兩種:一為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如“拉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抬喪號子”、“船工號子”等;二為調節勞動情緒號子,如“背二哥號子”、“拉風箱號子”等。以上各類號子之唱詞不十分固定,大多為即興編唱,其演唱形式多為“一領眾合”。
二、山歌。歌詞以愛情題材居多,以七言四句為主,修詞多誇張,曲調以四句樂段為多。其次為二句和多句滾板式。一般是在勞動中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壯,節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纏綿,娓婉細膩。其歌有即興創作的,也有世代傳下來的,如:《打仙桃》、《小小腳兒紅繡鞋》、《太陽落坡四山陰》、《郎在對門薅黃秧》、《清草起來去放牛》等。
三、小調。反映生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和生活情懷的民歌。歌詞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為多見,一般為多段敘可形式,音樂多為單樂段結構,五聲徵調式或羽調式或徵、羽交替式較常見。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勸》、《上茶山》、《吳麼姑》等。歌唱地點一般在屋裡、院落。夜間、下雨天或農閒,三五結伴唱個不休。
四、民俗歌。在當地民風民俗中極為流傳,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兒在出嫁前夜哭嫁為歌,一般有母親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詞多為依戀的內容,七言兩句結構為多。如《哭嫁歌》、《娘訓女》、《離娘床》等。在男方“討杯盤”、“取衣飯碗”、“支床”、“滾鋪”、“安席”、“參神”等禮儀均有吉利喜慶歌。
喪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請來孝歌師傅,靈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帶打擊樂伴奏。歌哭不斷,徹夜不休。歌詞大多是先輩傳下來的歌本。從“歌頭”起,到“迎亡靈安位”、“孝子奠酒”、“進朝綱”、“唱記本”、“題詩謝酒”、“千百轉”、“進花園”、“送亡”。亡者的晚輩(多為女)依棺以哭當歌,歌詞則是現想現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
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還有“拜壽”、“修房造屋說吉利”等。還有勸戒歌,如《十勸賢良》、《十勸姐》、《勸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錢調》、《懶媳婦》歌等,其名目內容十分豐富。

形成環境

鎮巴民歌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其自身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形成:一、艱苦的勞動方式。這裡山大溝深、林茂,一些勞動方式是非常艱苦的,運輸主要靠人力,主要河流有船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艱苦單調的勞作中,需要精神調節,需要宣洩情感,需要娛樂。山林溝壑、田間地頭,一聲山歌,憂愁全無。優秀的民歌則越傳面越大,詞曲越固定,世代傳承。與勞動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民歌不計其數,如“背二哥”、“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抬石頭號子”、“風箱號子”、“放羊歌”、“薅草歌”、“插秧歌”、“抬喪號子”等,對民歌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二、極富特色的民風民俗。在鎮巴縣極富特色的民風民俗中,伴隨著很多民間音樂,其中圍繞婚喪嫁娶的民歌更是豐富多彩。人們把人生的全部活動總結為五個字:生、勞、病、死、苦,由此而產生的民歌把全部的人生畫卷展示得淋漓盡致。三、語音特色。我縣的地方語言近似於川北,故其民歌的運腔規律也是如此,但其調式結構與川北相去甚遠。我縣四聲或五聲徵調式較多,依次是:羽、商。其調式的交替也是“羽—徵”。四、獨特的文化交流形態。鎮巴依秦望蜀傍楚,歷來受秦川文化的薰染、荊楚文化的浸潤、巴蜀文化的涵養,因而在文化形態形成了以我為主,博採眾家之長的特點。鎮巴民歌的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鎮巴民歌在全縣境內皆有分布,會唱鎮巴民歌的人數多達萬人以上。總體上可分為三大塊:東區含觀音、一天

文化價值

鎮巴民歌的主要價值一、是音樂文化的寶庫。鎮巴民歌音樂引起音樂界的關注,50年代後,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及省市的音樂家、作曲家紛紛來鎮巴採風。良好的民間音樂環境,哺育優秀的音樂人才。鎮巴縣的音樂工作者創作改編了許多具有濃郁鎮巴民歌風味的音樂作品。其中劉光朗作曲並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頂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民族民間唱法調演。1999年在陝西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展演中,胡遠清創作的歌劇《嗩吶聲聲》音樂獲優秀作品獎。他倆還分別於1999年10月和2002年9月在漢中市舉行了以鎮巴民歌為音樂創作素材的個人作品音樂會。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從鎮巴民歌曲調中可洞悉民歌演變的一般規律;可發現歷史上各地文化交流的蛛絲馬跡;可尋找其以字行腔與以情行腔的辯證關係。可以以民歌為突破口,將民俗學的研究進行到更深的層次;可以從民歌入手,對歷史上人民的生產勞動、生存狀態、審美情趣等進行系統研究。民歌自身的生存狀態可反映出歷史的變遷、自然的變化、社會的發展等諸多信息;其歌詞的文學性、通俗性、歌唱性也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在人類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三、鎮巴民歌不僅記錄了鎮巴的人文歷史變遷、時代生活情狀、風土人情禮儀,它還負載了社會歷史變化、風俗禮儀、道德規範以及勞動技能等代代傳承的功能,成為社會教化傳承的主要工具。鎮巴民歌的傳承譜系鎮巴民歌在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特徵,因愛好而業餘參加活動,以自娛自樂為目的,多為社會性鬆散型,師承關係也就少有純粹的“一脈相承”和家族性的,而是呈網狀的交織傳承。

瀕危狀況

一、六十年代以後,民歌的生存環境堪憂。由於森林植被被人為的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溪河斷流,河床裸露,船工號子已消亡。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勞動方式的改變,伴隨其勞動方式的歌種如:《背二歌號子》、《拉風箱號子》、《打夯號子》、《抬喪號子》等已消亡。
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民眾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民歌的生存環境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淡化。
三、許多青、壯年外出找工經商,人口流動變化,分散各地,告別了深山農耕生活,也告別了民歌。
四、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出版印刷、報紙、廣播、電影、電視、信息網路等現代文化媒體的廣泛套用,導致審美方式的改變,加之一些人對鎮巴民歌的認識差異,認為“不高雅”,唱鎮巴民歌的人日漸減少,特別是青少年。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