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漁號

長島漁號

“長島漁號”源於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距今己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風帆時代漁民創造的一支闖海的歌。

長島漁號

“長島漁號”源於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距今己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風帆時代漁民創造的一支闖海的歌。早在清末民初,砣磯島上的大風船達300多隻,是一支海上生產的勁旅。這些大風船,系母船帶子船,常年活動在煙威、萊州、渤海灣和遼東灣一帶漁場。因此,長島的漁民號子波及到整個渤海和北黃海沿岸。北至丹東、大連、營口、長海縣,西至天津、塘沽,南至蓬萊、萊州、龍口。東至煙臺、威海、韓國一帶。 那時,一隻大風船多為18人操作,帆船的動力全靠風力和人力,於是,以吆喝、吶喊和領唱、合唱為主要形式的“長島漁號”,遂成為統一步調、協調動作、指揮生產的“漁令歌”。“上網號”、“拾錨號”、“豎桅號”、“掌篷號”,節奏鏗鏘有力,曲調蒼勁渾厚,氣吞山河。領者,胸有成竹,氣宇軒昂;和者,齊心協力,眾志成城。這一領一和,一呼一應,音程八度大跳。和者的句頭緊咬著領者的句尾,尤如巨龍鬧海,大有力挽狂瀾和排山倒海之勢。“漁號”的領者,俗稱號頭。是個富有經驗的闖海者。領號,有輕有重,有長有短,或間歇,或急促,要與勞動相吻合;合號,視漁令為軍令,應合的句頭緊咬著領號的句尾,要嚴格地配合領號的腔調、情緒,要合得及時,答的協調。於是,漁號便得到充實和發展。“長島漁號”,號詞簡單,語調粗獷,情緒豪放,領和嚴謹,鄉土氣息濃郁。由於大風船在捕撈作業中,或是與風險抗爭,或是不惜時機地追趕漁群,其勞作是緊張而激烈的,所以呼喊的情緒具有一往無前的衝動力,漁號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漁號的音樂表現特點受勞動強度的制約。“發財號”輕慢悠揚,柔中有剛,

長島漁號長島漁號

它伴隨著動作、環境、心緒,曲調歡快、平和,象一曲帶著海鮮味的“信天游”。在捕撈機械化以前,木帆船有風靠篷,無風全憑搖櫓。每當風暴來臨或追趕漁群的關鍵時刻,4人或8人同搖一張大櫓,“搖櫓號”顯得更加急促,節奏加快。漁民裸露的脊樑,粗壯的胳膊,有力的手腕和腿上暴起的青筋,全神貫注的眼神,全被漁號調度在力系千鈞的綆繩和撥水推浪的櫓槓上,使人感到漁號的聚集力、向心力和權威的號召力。充分表現了崇尚團結、不畏艱險的強大群體力量,彰顯出漁民同舟共濟、征服自然的大無畏精神。在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的歲月里,漁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長島漁號”,是一曲原汁原味,沾著海風海浪,帶著魚腥氣息的闖海之歌。在海洋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漁號一旦叫起,它能令“多心眼”想到一起,令“八股繩”擰到一塊,在險情當頭、時間緊迫和重負荷壓頂的情況下,產生以一頂十的降龍伏虎之威。作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的基本特徵是其它曲藝、說唱形式不可取代的。這種無形的文物,粗味、野味、原味濃重,領唱合唱與動作協調,凝聚力、向心力和權威的號召力強,是其它船江號子無法比擬的。這種曲調,對補充完善中國音樂史,忠實記錄風帆時代的闖海史實,均有諮質、教化和存史的作用。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