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製,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於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讚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詞既擅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分類

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鏇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讚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鬥爭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採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代表歌曲

著名蒙古歌曲有《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牧歌》、《萬麗》、《金杯》、《森吉德瑪》、《桑塞瑪》、《諾恩吉亞》、《紅酒》、《四海》等。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