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絲弦

老河口市在歷史上是一個水旱碼頭,既是商賈雲集之地,又是各方藝術薈萃的場所,人稱“小漢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間,絲弦樂就在原光化縣(今老河口市)流傳。由絲弦說唱“大調曲子”的前奏曲(又稱板頭曲)分離出來並歷經演變而形成的老河口絲弦,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豐富,曲風古樸、韻味典雅,鏇律委婉曲折,優美動聽。由於長期的演變,使它具有濃郁的鄂西北民間音樂地方特色,區域性很強。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湖北·襄陽·老河口市
..

文化遺產名稱:老河口絲弦
遺產編號:Ⅱ-10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老河口市
遺產級別:省

藝術背景

老河口市在歷史上是一個水旱碼頭,既是商賈雲集之地,又是各方藝術薈萃的場所,人稱“小漢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間,絲弦樂就在原光化縣(今老河口市)流傳。由絲弦說唱“大調曲子”的前奏曲(又稱板頭曲)分離出來並歷經演變而形成的老河口絲弦,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豐富,曲風古樸、韻味典雅,鏇律委婉曲折,優美動聽。由於長期的演變,使它具有濃郁的鄂西北民間音樂地方特色,區域性很強。
老河口絲弦老河口絲弦

輝煌歷史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河口曾有一二十個絲弦班子。每到晚間及節假日在茶館以及商行的庭院內,處處是吹拉彈唱的絲弦之聲。但現在,它的現狀堪憂,自演奏老河口絲弦的老藝人們相繼去世後,會演奏者寥寥無幾。
..

藝術特點

老河口絲弦與其他的民間文藝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間藝人行藝和文人學士自娛相結合的音樂。當年,老河口的商行以及大戶人家經常舉辦類似於今天沙龍般的聚會。在聚會上,演奏老河口絲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式。賓主分別坐好後,每人都要表演一段。輪到誰,誰便起立,拿起牙板,恭敬地向大家作揖,說完獻醜後,絲弦響起,那人便唱上一段。

發展現狀

中國成立後,老河口市成立了“國樂研究社”,以演奏、研究國樂(俗稱鑼鼓架子)和老河口絲弦為主。後來,“國樂研究社”發展到72人。逢年過節、喜慶集會時“國樂研究社”的隊伍總是位列隊首,龍鳳大旗開道,場面十分壯觀。
..

隨著“文革”的開始,這些傳統文化受到衝擊。現在,隨著老藝人們的相繼去世,韻味典雅的老河口絲弦面臨失傳的危險。

絲弦曲目

據介紹,在老河口現在除保留有著名的絲弦樂曲“三思”,即《思鄉》《思春》《思情》外,還有《高山流水》《打雁》《賞秋》《小喬哭周》《閨中怨》《陳杏之落院》《陳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收錄。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