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

勒尤是布依族的吹奏樂器。流行於貴州省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安龍、興義等布依族聚居地區。勒尤是布依語音譯,“勒”作名詞即“嗩吶”,民間也稱它為“小嗩吶”,勒尤在表現民族感情時,在民族樂器中占據主要地位,屬主奏樂器。在布依戲中是最能表達旦角、小生複雜的內心情感和瀟灑浪漫性格的樂器。與樂隊演奏時,使布依戲樂隊更具民族特色。

樂器簡介

布依族勒尤布依族勒尤
勒尤和勒浪,是布依族雙簧氣鳴樂器。它們形似嗩吶、無碗、上置蟲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 可用於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流行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望謨、冊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等地。貞豐布依族民間樂器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獨創的民間傳統樂器。勒尤原稱“勒悠”,由於這件樂器像嗩吶一樣吹奏,且又用蟬兒做蟲哨,發出蟬蟲悠悠的歌聲,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後來,它又逐漸成了布依族後生談情說愛的媒介,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布依族語,即邀朋友)。勒尤在布依人民的生活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
勒尤,是布依語音譯,布依語“勒”作名詞為嗩吶,作動詞是追和選擇之意。布依語“尤”是指情人。因而“勒尤”可直譯為“選擇(或尋找)情人的小嗩吶”。民間也稱其為小嗩吶。由管身、簧哨、侵子和共鳴筒等部分組成,全長50厘米左右。管身木製,民間多採用泡桐木、花椒木或橄欖木製作,上細下粗、兩端通透,呈錐形管狀體,管長35厘米左右,管身正面開有五或六個圓形按音孔,以五孔者較為常見。在管身上口插有一截用細竹管制成的侵子。簧哨採用蟲哨,經過特殊處理後套於侵子上端。管身下端套有共鳴筒,筒體用一截竹管制成,筒長15厘米左右,其筒的上口內徑應稍小於管尾外徑。蟲哨是用槐樹黃果樹橄欖樹上的一種昆蟲繭製成,剪去兩頭、取出蟲蛹,經桐油浸泡,待收縮後取出晾乾,稍加修剪即可使用。它與蠶繭質量不相上下,有著經久耐用、不易破裂變形和發音柔和等優點。有些地方製作勒尤時,還在管身上端套以一截廢子彈殼做的銅箍,既防止管身開裂,外表又美觀大方。

彈奏技巧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扶管,左手食指、無名指按下兩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口含簧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a―a2,有兩個八度。發音清脆(尤其勒浪)而甜美,比嗩吶柔和,類似西洋樂器雙簧管的音色,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奏技巧比較豐富,使吹奏的曲調圓潤流暢、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主要用於單獨演奏勒尤(或勒浪)調――布依族一種體裁獨特的情歌。

文化意義

勒尤和勒浪,在布依族世代相傳,與青年們的戀愛婚姻有著密切聯繫,是青年小伙子用來向自己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情的樂器,也常常作為定婚的信物贈給女方。勒尤和勒浪常於夜間在野外吹奏,可以吹出各種情話,以樂曲代替語言。勒尤(或勒浪)調委婉如歌、悠揚動聽,除首尾稍有規律外,主要鏇律常不受任何拘束地即興發揮,同一曲調,每次吹奏都會有很大變化。經過長期的流傳,每首樂曲都有具體的內容和一定的含意。有一首勒浪調的意思是說:溪邊泉水出岩腳,哥哥時常想著唱,金瓶打來哥不愛,單等情妹送給哥,銀壺打來哥不愛,情妹手捧甜心窩,一心等妹來捧水,哪知情妹哄哥哥。多么甜潤的樂曲,多么美好的含義,青年們聽了怎會不沉浸在幸福的愛情生活之中。據說,這種勒尤(或勒浪)調,有幾十曲之多。後來,隨著簡練而有寓意的歌詞逐漸產生,就發展成為獨具風采的布依情歌,演唱時頗富特色,由於歌詞簡練,有些無詞的音調,還用模仿勒尤或勒浪的音響來表現,很為別致。

傳統樂曲

在黔西南的貞豐、望謨、冊亨和黔南的羅甸等地,在北盤江畔的布依族村寨,每當月明星稀的夜晚,就會聽到由勒尤或勒浪吹出的悠揚而甜美的曲調。這娓娓動聽的樂聲,就像小溪的水,在山間潺潺流淌,那富有布依族鄉土氣息的音調,像一首首優美的抒情詩,把初到這裡的遊人帶入夢幻般的仙境,使人陶醉,令人讚美。流傳較廣的傳統樂曲有《我還沒有成家》、《想你呀,想你!》、《夜半三更喊妹醒》、《妹妹啊,你不要哄我!》、《吹起勒尤喊妹來》、《勾妹調》和《漂游調》等。

表達情意

勒尤音色明亮清脆,渾厚甜美。布依族男子常用它來表達與情人的相識、盤問、愛慕、惜別、思念、失戀、猜疑等內心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邀約調》、 《想妹調》等。 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勒尤,根據布依族民間神話傳說,它產生於散曲發達的元代,起初並不是六孔,經過歷代布依族人的民間傳承加工,發展為後來的六孔勒尤。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勒尤的音色圓潤、渾厚,吹奏起來憂怨悱惻,極富思念之情。因此,每當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對對青年男女,或坐在山溪河畔,或坐在闊葉樹下,勒尤聲伴和著悠揚而甜美的歌聲,煞是撩人情懷。勒尤有自己獨特風味的樂曲,大多偏於低回、哀怨。樂曲鏇律中的同音進行與三連音節奏,正好揭示了那種心濤翻滾、衷腸百折的思緒。勒尤的曲調有著相對固定的內容,如“你像高空的燕子,從我頭上飛過去;你像水上的水泡,從我身邊流過去,你呀,說的話比山雀唱的歌還好聽,姑娘啊,你不要哄我。”因此,對於知心人來說,無不曲曲是愛,聲聲是情。 由於勒尤長於表達對情人的思念、眷戀之情,它的曲調可謂貞豐布依族情歌中的“小夜曲”。

吹奏方式

勒尤吹奏主要採用自然喚氣法和循環喚氣法。如採用循環喚氣法,一口氣可吹奏完一首曲調,有一氣呵成之功,技藝要求極高。勒尤吹奏的指法變化較快,極有技巧:吹奏時手指不斷顫動敲打音孔,發出顫音;從高音或低音短暫出現一下立即回到本音上,發出奇音;將六孔全部按住,即發出筒音。此外,套用指法技巧,還可發出歷音和巴音等,加之蟲哨雙簧共振的音響,勒尤音色更為獨特。最常用的C調和F調,往往是一調貫通。勒尤一管多音,音域寬廣,音色豐滿渾厚;近於嗩吶又不同於嗩吶,近於黑管又不同黑管。曲調悠尤婉轉,浪漫豪放。

演奏曲調

勒尤一般是單獨吹奏,也有與嗩吶、簫等樂器合奏等形式。勒尤調,則是以勒尤這一樂器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種,這在其他民族的民歌中是比較少見的。勒尤調的句式和演唱都比較自由。它的歌詞比較簡煉,歌詞中的襯詞,則是對“勒尤”這一樂器演奏時發出的音響的一種模仿。
勒尤調多為商調式和羽調式。其鏇律,四、五度跳進是它的特性音程;拍子及其節奏豐富,有長節奏,也有密集、平穩的節奏,還有富於動力的三連音節奏,節拍多為自由式。結構多為一段式和二段式,演奏時,演奏者喜在某一基本曲式的基礎上,作多次大同小異的反覆。勒尤調所表現的內容廣泛,大多有標題,且包含的內容較為具體,從相認後的邀約,到離別後的思念,以及失戀的苦澀等等,都能用勒尤樂聲來表達。
“夕陽落下山,彩雲飄天邊,勒尤聲聲響山寨,帶去我心中無盡的思念。”這是人們對勒尤這件樂器的描寫。

組成部分

勒尤由共鳴筒、桿、心蕊、銅箍、蟲哨5部分組成。勒尤的製作:共鳴筒,用直徑4厘米的竹子削成長10厘米的竹節,再用沸水煮30分鐘後取出,是勒尤的擴音部分,具有改變音色的作用,可以自由活動。
桿,將採集的桐木去皮裁成長25厘米左右的木節,用沸水煮30分鐘左右取出,用紋火烤乾後,修整成嗩吶桿形,按規定用三角尖刀絞空或用鐵釺燒燙烙空。銜接共鳴筒部位削成直徑3.5厘米的連線埠;連線心蕊部位削成直徑0.5厘米的連線埠,並鉚上銅箍。選擇桿身開孔面,開六個大小均勻的發音孔,孔距為3厘米,必須精確。開好孔後,將桐油滴入音孔及塗抹桿身,再用棉布條反覆擦試音孔及桿身四周,直至光滑為止。
心蕊,用水竹削成3.5厘米長的竹節,插蟲哨的部位削成0.2厘米的連線埠(與野蠶繭相當),連線桿身的部位削成直徑0.3厘米的連線埠。
銅箍,是用銅皮捲成的小圓圈,用作銜接桿和心蕊,也作為一種裝飾。
哨嘴,多為蟲哨,用一種野蠶作的繭做成。製作蟲哨,是先用溫水把蠶繭泡濕,再將繭的兩端剪掉,做成橄欖形的哨子,將哨子放在茶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晾乾即可使用。其優點是經久耐用,不易變形,吹出的音色獨特。
鳴筒、桿、心蕊、銅箍、蟲哨5部分做成後,按規定組裝好,一件形狀獨特的勒尤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可隨時裝拆,便於攜帶和保管。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勒尤,選材考究,做工精細,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勒尤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充當布依族男性走向婚姻生活的橋樑,它與布依族榮辱與共,傳遞著布依人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它陪伴著布依人從元代風雨兼程七百年走到今天,成為布依族人民普遍喜愛與認同的一件神聖樂器。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