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於商周時期,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超化吹歌大約起源於北朝,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組合的宮廷音樂。

歷史發展

超化吹歌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超化吹歌大約起源於北朝,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組合的宮廷音樂。由於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河南新密超化寺名震一時,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後,前往超化寺參拜,將吹歌傳授給僧人。

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傳給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當地的尖山鄉沙古堆村、袁莊鄉姜溝村、超化鄉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還是超化村“吹歌社”。目前超化吹歌隊由16人組成,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蕭、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2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南省入選的傳統音樂類中8項名錄之一。

超化吹歌亮相俄羅斯

超化吹歌超化吹歌

2013年9月,由釋永信方丈率領的少林寺武僧團參加俄羅斯國際軍樂節,連續八天在紅場為俄羅斯國內外嘉賓和觀眾獻演中國功夫。而少林寺直屬下院超化寺的特產——有中國音樂古化石之稱的新密“超化吹歌”也將出現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的國際軍樂節上,19名吹歌藝人為54名武僧現場伴奏。

超化吹歌破例天天演出。超化吹歌演奏的曲目有,古代軍樂《雷霆戰鼓》、古代宮廷音樂《繁華勝景》、古代祭祀音樂《天地祥和》、民間音樂《千年華韻》。

風格

吹歌樂器吹歌樂器
說起吹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嗩吶。據史書記載,自商周以來,吹奏樂主要由管子、笙、笛、簫組成。打擊樂由韻鼓、大鐃、手釵、鑼、小鼓為主。同時還要配以碰鈴、木魚、編鐘、雲鑼等組成,是中國重要的交響器樂演奏形式。

然而,新密的“超化吹歌”,不但有獨特的管子,而且記譜還在沿用“尺、凡、六、五、上”工尺譜,每次必須有十六人同時演奏,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蕭、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中國古代的交響樂。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屬罕見。演奏風格質樸、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餘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牆、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覆,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傳承

超化吹歌的傳承,應該上溯到明末宋大運這一代,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0代。超化吹歌從第6代開始,由族內繼承變為按村社繼承,開始吸收宋氏家族以外的人員加入。

超化吹歌的曲牌、樂段,從明代至今600年,一直沿用古代音名宮、商、角、徵、羽和唱名上四六合凡的唱名,實行工尺譜記譜。沒有文字記錄,實行師徒相傳、代代相傳、口耳相傳的方式。由於老藝人陸續離世,他們帶走了精湛的技藝,而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再加上超化吹歌“自視清高”,不能進行營業性演出,演奏人員必須依靠其他業務來維持生計,學習和排練只是作為一種愛好,原來服務於神社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各級的有限扶持很難解決根本問題。

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需要有關專家能把這些工尺譜整理出來。另外,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學習隊伍,把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傳承下來,這樣以來,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銅管交響樂,就會再放異彩。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