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是廣泛活躍於枝江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枝江民間吹打樂的活動,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衍變,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風俗。其主要通過民間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慶典風俗、勞動習俗和歲時節慶活動配合民間舞蹈(如:採蓮船、獅子舞、龍燈舞、踹高蹺等)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

基本資料

枝江民間吹打樂枝江民間吹打樂

所屬地區: 湖北、宜昌、枝江市
文化遺產名稱:枝江民間吹打樂
遺產編號:Ⅱ-48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北省枝江市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枝江民間吹打樂系由打擊(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梆子—木魚、木梆、竹梆,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絲弦(二胡、京胡、四弦等)、嗩吶(高音嗩吶、中音嗩吶、大號)等樂器結合在一起進行演奏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
民間吹打樂是廣泛活躍於枝江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枝江民間吹打樂的活動,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衍變,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風俗。其主要通過民間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慶典風俗、勞動習俗和歲時節慶活動配合民間舞蹈(如:採蓮船、獅子舞、龍燈舞、踹高蹺等)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
枝江民間吹打樂按其樂器演奏運用分為粗樂和細樂兩種(又稱武場和文場);按其技術流派分為上河(又稱荊河)和下河兩種;按地域又分為南河和北河兩派。粗樂,泛指用打擊樂器組合進行演奏,故又稱武場;細樂,即指在打擊樂器的演奏中夾雜嗩吶、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絲弦樂器,又稱之為文場。上河,系由荊沔(今湖北荊州、仙桃一帶)的漢劇打擊樂傳入並衍變成型,故又稱荊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帶)戲班傳入。南河,即枝江境內長江以南區域的吹打樂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內長江以北區域的民間吹打樂為北河派。枝江民間吹打樂講究十樣“傢業”(樂器)的完整組合,並汲納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調等民間音樂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術種類和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間吹打樂具有歷史淵源的可溯性、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普及適用面的廣泛性、技術種類和風格獨特的地方性、藝術流派的多樣性、演奏曲目的豐富性、司儀演奏的循序性、演藝活動的依存性、傳承發展的創新性等基本特徵。同時,因其所屬特徵,而具有廣為枝江民間接受使用的實用價值、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功能價值以及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吹打樂介紹

才
吹打樂顧名思義就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外,還常用拉弦和彈弦樂器,因此民間藝人把吹打樂細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種:粗吹鑼鼓——又稱粗十番。指用嗩吶、管子等吹管樂器和“大鑼大鼓”合奏的形式;細吹鑼鼓--又稱細十番或絲竹鑼鼓。指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形式。
關於吹打樂的歷史可推溯至漢代初年的鼓吹樂。據《樂府詩集》(卷16)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辭海》中鼓吹樂條目的釋文是這樣寫的;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 源於北方少數民族。漢初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後漸用於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
具體說來,鼓吹樂是從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以擊樂器和吹樂器為主的音樂形式,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漢書》中有關於鼓吹樂的早期記載:按套用場合、樂器編配的不同分為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簫鼓四種形式;其中黃門鼓吹主要為皇帝服務;騎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時用於馬上具有騎吹的性質。常用的樂器由有鼓、角、笳、排簫、橫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樂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後,按所用樂器和使用場合的不同演變為鼓吹和橫吹兩類:鼓吹是指專為儀仗隊在行進中使用,以排簫和笳為主要樂器;橫吹則以鼓和角為主要樂器,作軍中人使用在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摩訶兜勒》是鼓吹樂中的優秀作品。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詞配合。現今民間流行的吹打,同鼓吹樂不無淵源關係。
"鼓吹樂"自秦漢以來,歷代一脈相承,用途非常廣泛。如用於宮廷的宴樂、儀仗樂、軍樂,在民間的婚喪喜慶、節日廟會等,無不吹吹打打,分外熱鬧。在文獻記載和民間流行的口頭稱謂中,吹打樂有鼓吹、鼓樂、吹歌、十番、鑼鼓等種種名稱。

歷史溯源

在枝江市關廟山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陶鼓、搖鈴等大量民間打擊樂器來看,長江流域古人類在六千年前已有民間吹打樂。枝江問安一帶的“關廟山人”早已發明了陶鼓、搖鈴等打擊樂器,陶製搖鈴外型及原理如同現在的”砂錘“。

藝術特色

吹打樂吹打樂

流傳下來的樂譜顯示,枝江一帶民間吹打既有鄂西地區節奏鮮明,粗擴豪放的特點,又有江漢平原韻律優美、曲調流暢的特徵。進入90年代,枝江民間吹打樂開始吸收西洋管樂擊器的優點,並嘗試與西洋管樂器合奏,氣勢恢宏,音色明亮,增強了民間吹打樂的生命力。

枝江民間吹打樂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極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風俗。它主要在民間的婚喪嫁娶及各種慶典、勞動和歲時節慶活動中演奏,以配合舞蹈等民間藝術形式。

枝江民間吹打樂分為由打擊樂器組合進行演奏的"粗樂"和在打擊樂器演奏中雜夾嗩吶、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絲弦樂器的"細樂",粗樂又稱武場,細樂又稱文場。依技藝流派,枝江民間吹打樂分為上河(又稱荊河)和下河兩派;按地域則分為南河和北河兩路。

枝江民間吹打樂講究十樣“家業”(樂器)的完整組合,同時吸納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調等民間音樂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術種類和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傳承意義

枝江民間吹打樂經過幾起幾落的發展歷程,雖幾度處於瀕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護,成為鄂西南地區民間音樂藝術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吹打樂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枝江民間吹打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