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又稱打傢伙、打家業等,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

文化標籤

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打溜子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湖南

編號:Ⅱ-54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簡要概述

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又稱打傢伙、打家業等,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當迎親、進新居、慶豐收、以及三月三等喜慶節日,各村戶之間常常舉行競賽,平時亦常用於自娛。

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4縣68個鄉鎮。土家族打溜子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土家人的婚嫁、壽誕離不開打溜子,年節喜慶要打溜子,特別是土家族的傳統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於一體,並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話,需增配一隻嗩吶,將吹打結合,更能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

藝術特色

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娶祝壽、豐收遷居等喜慶節日活動中經常演奏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又稱打傢伙、打路牌子,是由鉤鑼、溜子鑼、頭鈸、二鈸等四件金屬體鳴樂器組成的,有的地區在合奏中還加用嗩吶,稱為五支傢伙。打溜子在奏法上句句相溜,形成規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廣為流傳的有《畫眉跳枝》、《野鹿含花》、《四進門》、 《燕子拍翅》 等,頗具特色。

打溜子曲目繁多,內容豐富。既有婚嫁專用曲牌,也有適合年節和擺手節等多種場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鑼、鈸的打法也就不一樣。如馬鑼有單鑼、花鑼之分;土鑼有敞鑼、逼鑼、悶鑼之別。鈸則分亮打、悶打、側打、揉打、擠鈸、蓋邊等。演奏時,四種樂器以馬鑼為中心,頭鈸二鈸交錯敲擊,土鑼適時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輕重緩急有序、抑揚頓挫有節,神韻兼俱的"導板"、"揚歌"、"穿號兒"、"雞婆唱蛋"、"陽雀叫春"、"猛虎下山"、"龍擺尾"等優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據傳有二百多首,流傳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泛,如敘述勞動生活的曲牌有《鐵匠打鐵》、《大紡車》、《小紡車》、《彈棉花》等;描繪動物生活畫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銜花》、《金雞拍翅》、《牛搽癢》、《雞婆生蛋》、《鴨子撲水》、《雙龍出洞》、《喜鵲落梅》等;表現山區情景的曲牌有《風吹牡丹》、《鯉魚曬花》、《馬娘子上樹》、《古樹盤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個曲牌的獨立演奏;一個曲牌的反覆變奏;多個曲牌的聯綴;在簡短的引子和頭子後,接一個充分發展變化的曲牌(民間把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結構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曲牌聯綴中迴旋、循環的特點等。

打溜子曲譜,有文譜、武譜之分,文譜用於紅、白喜事禮儀,武譜用於除用於喜事之外,還用於玩燈(舞獅、舞龍)等。縣歌舞團演出的《打起溜子迎稀客》曾獲文化部"蒲公英"比賽銀獎。

打溜子樂班由五人組成,分別為勾鑼雙鈸(分頭鈸、二鈸,亦稱上下手)。雙鈸音色別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啞,形成鮮明對比,可根據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以及敲擊鈸的不同部位而奏出多種音色。富有極強的模仿力,故很多曲牌以鳥獸動態而名,如"燕平翅"、"風點頭"、"鳳凰閃翅"、"龍虎鬥"、"龍擺尾"等,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打溜子演奏時四人站立,頭鈸對二鈸,馬鑼對溜子鑼,圍成一圈或半圈演奏。

主要樂器

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樂隊編制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打擊樂器組成,加嗩吶演奏的情況比較少。

馬鑼又叫小鑼或鉤鑼,發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樂器兼指揮,除獨奏、領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擊後讓聲音立即休止),使節奏進行活潑,富於彈性。另外,馬鑼亦常與頭鈸齊奏,以加強強拍的節奏。

頭鈸、二鈸的面徑較漢族鈸寬,比較薄,發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樂器。演奏時,頭鈸多奏強拍、次強拍,把握演奏中的節奏;二鈸多奏弱拍,切分節奏音型變換多樣,加花密集頻繁,演奏起來技巧性很強,一般人不易掌握,但他的藝術效果很獨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個性的-個部分。鈸的基本技法有悶擊、亮擊、側擊三種,但在演奏中其節奏音型變換無窮,非常複雜,技藝要求很高。

溜子鑼即大鑼溜子鑼,又稱田鑼、堂鑼。是土家族、布依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桑植永順、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響銅製成,外形如盤,鑼面平坦無臍,鑼壁較厚,鑼身不镟光留有錘鍛痕跡。鑼面直 徑33厘米左右、鑼邊寬3.5厘米~4厘米,鑼邊一側鑽孔繫繩。鑼棰木棒製成,長20厘米,頭大尾小,棰頭不包綢布。 ,質厚堅實,發音宏亮,鑼槌不用布包頭,由一根長約六寸、頭大尾小的木頭槌敲擊鑼面。溜子鑼是合奏中的骨幹和低音樂器。演奏技法有擊心、擊邊、輕擊、重擊、延長及迫鑼等。

演奏時,左手提鑼繩,右手執鑼棰敲擊鑼面中心,發音洪亮,音色圓潤。奏法較多,有擊鑼 心、擊鑼邊、輕擊、重擊、延長音、"迫鑼"(又稱"揣鑼")等奏法。土家族用於打擊樂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樂合奏中的低音樂器,常用以奏出樂曲的骨幹節拍、段落和結尾,經 常與鉤鑼交錯配合演奏;布依族用於佛教儀式。

傳承意義

打溜子風格古樸,節奏鮮明,鏇律優美,曲調多變,被稱為"土家族的交響樂"。在中國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中,打溜子獨特的組合、精湛的演奏技藝自成系統,具有極大的代表性。它不僅能為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為音樂學中音色鏇律學研究的極其珍貴的原生性文化標本之一。

1949年以來,打溜子先後被國家藝術團體介紹到美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反響,引起巨大轟動。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