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鑼鼓曲

淅川鑼鼓曲

淅川鑼鼓曲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採用民歌連綴說唱故事的形式表演。藝術形式。曲調多是流行於當地的民間小調、山歌、田歌、號子。

基本信息

簡介

據《淅川廳志》記載,作為曲藝範疇的鑼鼓曲漢唐時期就開始在淅川一帶演唱。近年來,淅川縣先後成立了曲藝家協會,整理並出版了《淅川鑼鼓曲》等書籍。2006年7月,由淅川縣曲藝人員創作並演唱的鑼鼓曲《陪郎》、《大對花》還代表河南電視台參加了央視舉辦的CCTV第12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受到專家評審的較高評價。豐厚的文化沉澱、龐大的藝術隊伍和豐富多彩的各類曲藝文化藝術活動為淅川的改革、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淅川縣也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建設先進縣”。

概述

淅川鑼鼓曲淅川鑼鼓曲

鼓曲流行於淅川縣。因用鑼鼓伴奏得名。又稱“地燈曲”。是用民歌連綴說唱故事的形式。曲調多是流行於當地的民間小調、山歌、田歌、號子。有[四六句]、[下河調]、[哭五更]等60多種。曲目多為勞動生活及愛情故事內容。如《小寡婦上墳》、《石榴燒火》、《打牙牌》、《吳三保遊春》等。70年代,淅川縣曲藝隊將其搬上舞台演唱。鑼鼓曲還流行於陝西商南湖北的隕陽等地。

表演

淅川鑼鼓曲 演出淅川鑼鼓曲 演出

鄉下唱鑼鼓曲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紅白喜事或者有誰家蓋房子,而要看請不請村里和外親參加,我們叫“治事”,如果治,就叫“旅”。如果,就要熱熱鬧鬧請一班鑼鼓,再搬動村中藝人,耍一通宵是很正常的。碰上了親里也請來能力,還有斗曲,你一個,我一曲,吃席的一通彩,就無法剎下。
表演另一種即是過元宵。其實早在十五之前,年剛過,扎了彩龍、彩船的便要開始排演。舞龍不唱,那彩船的巧便全在一保唱上。到了十五這晚,往往是彩龍開道,到了每家每戶門前一聲彩起:“青龍到門前,四季保平安。今年生貴子,明年中狀元。”主人家就要出財迎這過節喜。彩龍一過,彩船便要借著鑼鼓嗩那的引導,來了三點頭。這時,是不會唱的,只是了招搖,無非是通報村里上下,熱鬧來了。待挨家挨戶都叫個遍,適才開道大場上,亮出個陣勢。
小孩愛湊,碰到元宵節龍船不在本村里玩,便要讓大人點了燈盞(用面蒸做,點香油,點完後,就宵夜),一路照著趕夜路向鑼鼓聲奔去。
到了場,早已圍了千把人。待人聲靜下,便先要上來一個掌柜,說一通客氣話,放那彩船繞出。便有一白須花發打扮的艄公搶得出來,船兩邊各3個丫環打扮的小姑娘手甩手巾,船中坐的是小姐。而船後的是一個身份較為特殊的人,叫搖婆,手拿一把破蒲扇,臉上畫一隻紅公雞,纏了小腳,一步一蹌。主唱的是小姐,兩邊丫環是伴唱,而梢公和搖婆則是逗唱。有的是梢公主唱。唱腔一起,觀眾便有人叫好,因為趕上節里,誰都希望有個好心情。
但也有例外,常是得意忘形,打鑼鼓的放開了手,把個過門短短的剎住,害得唱的人上氣不接下氣,還不敢停,怕轟場,那個窘狀使在場人捧腹笑。還有一次是四爺聽一個十里外的場來我們村中演,主唱的幾段總想玩花,卻基本功不過關,惹得四爺好為人師勁起,又被幾個小輩一激,便站出來對唱,那主唱又不肯服輸,便當唱比了起來,四爺終是功底深,幾個回合,那主唱的客氣了,忙叫人搬了凳,敬了茶算了事。
但這些都是大場面,其實家鄉每個人都會唱的。在田間耕作時,在山頭放牛中,走在鄉間土石路上,都會情不自禁哼唱的。

代表性傳承人

張守君;男,1933年12月出生,淅川縣文化館退休幹部。從小由父親口授,逢年過節跟隨高蹺、竹馬、旱船等民間藝術表演學唱,鑼鼓曲曲牌有七、八十個,本人基本都會唱,並能進行鑼鼓伴奏。創作的歌曲《紅心巧手摘銀棉》、《山里娃》、《紅石榴》等在中央和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