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是在湖北民間器樂分類中唯宜昌獨有的器樂類別,它是以"絲竹"為主奏樂器演奏曲牌,與打擊樂合成的一種器樂藝術品種,故宜昌絲竹亦稱“細樂”,流行於宜昌東部地區而以宜昌鴉鵲嶺地區最盛,擁有60幾個樂班,700餘人。宜昌細樂以其演奏效果上的細膩、婉轉、吉祥、典雅而被廣泛用於民間吉慶、盛典等各種紅事場合。它主要流行於夷陵區的鴉鵲嶺、龍泉,並以鴉鵲嶺為中心,輻射毗鄰的枝江、枝城、當陽等縣市。

基本資料

宜昌絲竹宜昌絲竹

名稱:宜昌絲竹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湖北
編號:Ⅱ-47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絲竹樂介紹

絲與竹是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製吹奏樂器與弦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緻、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如江南絲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駿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繡荷包》、《推碌碡》等。
絲竹(或稱管弦)作為一種演出形式,早在《晉書.樂志》中就有“絲竹更相和”、“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記述。自魏晉以來的諸多文獻中,都有關於絲竹樂隊組合形式和絲竹樂的一些記載,可見絲竹樂的歷史相當久遠。
在傳統民族器樂中,絲竹樂與弦索樂是有區分的。弦索是純由彈弦樂器合奏,樂隊組合中無竹製管樂器。但對某些樂曲來說,既可用弦樂合奏形式,也可採用絲竹樂合奏形式,甚至對某個樂種來說,有些樂曲用弦索樂隊演奏,另有一些樂曲則用絲竹樂隊演奏。如廣東音樂早期的樂隊組合"五架頭"屬絲竹樂隊,後期的“三件頭”(高胡、揚琴、秦琴)則為弦索樂隊。而今天的廣東音樂弦索樂隊和絲竹樂隊兼用,由於兩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所以現在一般把弦索樂也歸於絲竹樂
弦索樂隊以《弦索十三套》的樂隊組合為代表,樂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箏。絲竹樂隊以江南絲竹的樂隊組合為代表,常用樂器有以簫、笙、二胡、中胡、琵琶、揚琴、小三弦、板和極鼓等.
絲竹樂具有“柔、細、輕”的音樂特徵:
柔:指樂隊合奏音響柔潤的特點;
細:指演奏風格精緻細膩的特點;
輕;指樂曲側重於表現輕快、愉悅的情趣。
形成以上這些特徵,與絲竹音樂多在室內演奏有關。

歷史溯源

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地民風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描述;著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牡羊"的詩句。據清《東湖縣誌》(今夷陵區)載,宜昌風俗一般在"元宵張燈……鼓樂笙簫,遍遊街市"。

藝術特色

宜昌絲竹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現有六十餘首樂曲,僅鴉鵲嶺一鎮就有六十多個樂班,七百餘樂人。常見曲目有《水龍吟》、《戲球》、《小起堂》、《小開門》、《客喪》等。它通過融進本地民歌和外來民歌,融進原始戲曲曲牌形成原始器樂曲,進而演化成單曲牌體即絲竹器樂曲,最終進化成聯曲牌體,形成現今的風格。曲牌的運用講究結構性完整,將堂詞(二流絲竹曲牌)有規律地混合運用,目前老藝人最多最廣泛的曲牌運用形式是:“六字二流”——“六字乙流(堂詞)”——“絲竹曲牌”——“上字二流”——“上字乙流”(堂詞)——“絲竹曲牌”——“六字二流”,周而復始。樂器的運用也頗多變化,每首曲牌均可由一種及幾種樂器演奏。
宜昌絲竹的樂班或8人或4人。8人班主要用於紅喜事類,建制運用是打擊樂2人,絲弦2人,彈撥2人,竹笛、竹蕭2人;四人班的套用為鼓手1人,笛和蕭一人,彈撥1人,弦樂1人。所用樂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蕭,大堂邊鼓、花鼓、恆鑼、馬鑼、小鑼等。
宜昌絲竹以五聲音階的鏇律占主導地位,有個別曲牌出現偏音,多作為過渡音在鏇律中一帶而過,也有個別曲牌出現"徵"音徵降的現象。宜昌絲竹以其風格獨特而被列為我省獨樹一幟的器樂藝術品種。
宜昌絲竹在民間長期演奏於婚喪嫁娶和民俗活動之中,主奏樂器為絲弦和竹管。該樂種的曲牌有明顯的絲竹曲牌特點,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同時還以起調畢曲音構成主導樂句貫穿全曲。宜昌絲竹曲調優美,表現細膩,加上打擊樂輕敲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鏇律則較為華麗,板式也較為規範,曲牌、小調與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風格。

傳承意義

宜昌絲竹因傳承的斷層和藝人的老齡化使之走到消亡的邊緣,亟待搶救保護。總結、研究宜昌絲竹的聯曲規律與樂曲派生技法,對拓展民族音樂創作、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宜昌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宜昌絲竹宜昌絲竹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