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日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提琴;就是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昆笛)伴奏。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標籤

北管聯唱《鑼鼓頌責任》北管聯唱《鑼鼓頌責任》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福建

編號:Ⅱ-72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泉州市

基本概述

泉州北管音樂,又稱北管,與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是廣泛流傳於泉港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都有北管社團。

北管與周邊的南曲、高甲、薌劇、莆仙戲等音樂融合滲透,並受閩南、莆仙交匯語系的影響而產生的新樂種,唱腔為國語,採用"支聲變調"演奏法,屬江南絲竹樂範疇。其曲調幽雅、古樸、明快,具有江淮一帶民間音樂的特色,且有江南民樂幽雅的神韻和閩南音樂委婉秀麗的風姿。泉州市泉港區地處美麗富饒的湄洲灣南岸,鄰近港澳,面對台灣,是閩南語和莆仙語兩語系的交匯地帶。這裡既有南音、薌劇、高甲戲、木偶戲,又有莆仙戲等民間藝術形式。泉州北管正是生長在這一特殊地理環境和藝術氛圍中的一朵民間音樂奇葩

歷史溯源

清光緒初年,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隨著海上運輸船隻、南下鹽兵、淮河難民等進入泉州市泉港區,逐漸形成泉州北管音樂,泉州北管經歷了萌芽發展期(19世紀70年代後期至20世紀20年代)、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50年代初期)、低潮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於1976年)、恢復期(1977年至1994年)和革新發展期(1995年至今)五個階段,一直傳承至今。

藝術特色

泉州北管泉州北管

與泉州當地其它音樂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北管"音樂的演唱採用的是"宮話"(相當於現代的國語),這與"北管"的傳入有著很大的關係。"北管"的樂器沿用了江南絲竹樂的樂器,參用了閩南和莆仙音樂的樂器,除了京胡、笛子等,還有其獨有的(左人右尺)胡、雙清、瓢胡等,這些樂器也都是"北管"演唱者們自製的。從清光緒八年開始,"北管"作為泉州轄區內另一種民間音樂,每逢節慶,都要參加化妝、遊行、迎神、裝閣等各種活動,樂隊前面打著"天子傳音"的旗號,並深受地方官吏、文人庶士的青睞。

演唱中常出現提高八度的狀況,同時還借鑑莆仙音樂、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悠揚柔婉。譜演奏時一般不用鑼鼓,只用板或木魚鼓打強拍。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較為常見,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樂隊沿用江南絲竹樂器,參用閩南、莆仙音樂的樂器,主奏樂器為京胡、笛子,另有月琴、三弦、雙清等特色樂器。泉州北管代表性曲牌有曲【四大景】、【採蓮】、【採桑】、【玉美人】、【紅繡鞋】、【出漢關】、【打花鼓】等,譜【六串】、【草琴】、【廣東串】、【蘇州串】、【花六板】、【三板】、【將軍令】、【太平歌】、【平板】、【行板】、【八板頭】、【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

藝術分類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曲大多數來源於明清以來的江淮小調,譜大多數來源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京劇曲牌。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使用襯詞"哎喲",演唱採用官話(湖廣話,相當於現代的國語),在曲的前奏部分和樂句、樂段結束處演唱者常是邊唱邊執打擊樂器伴奏,給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氣。

代表人物

北管在惠北(今泉港區盛行)後,出現號稱“峰尾三九”的名藝人劉阿九、劉進九、劉扣九。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的出遊活動,震撼聽眾,泉州府台申報上憲,賜與“佾生”,送如府學就學,並為其取藝名舞庭。一年一度的“送孔子”,舞庭均受邀赴會。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為區別於“南管”,就把這種源於外地的樂種稱為“北管”。

傳承意義

泉州北管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的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具有遒勁、樸實的個性,素有"天子傳音"的譽稱。做好泉州北管的挖掘整理工作對於研究台灣北管、日本御座樂與泉州北管的淵源關係,中日、閩台和泉港與廣東、江蘇、浙江的文化交流、經濟貿易以及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但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北管"一度沒落。所幸"北管"音樂有著一批堅強的衛士,那就是當地的民間老藝人和"北管"音樂愛好者。憑著對"北管"音樂的痴迷,每有演出,他們不管身在何處,都是招之即來。

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北管"伴隨華僑、港澳台同胞遠渡重洋。它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歷經滄桑的"北管"音樂也有讓人擔憂的問題。首先是"北管"藝人的青黃不接,現在十餘支的北管樂隊,有藝人約一百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八十多歲,六十歲以下從事北管藝術的為數極少。為此,當地政府已在國小校開設"北管"興趣小組,聘專業的老藝人授藝,希望能逐漸扭轉北管藝人後繼乏人的局面。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