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四川北部山區農村的民眾性民間文化,俗稱“打鑼鼓草”、“薅鑼鼓草”、“攆鑼鼓草”。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大夥在一起除玉米草、黃豆草時唱的一種山歌。

基本資料

川北薅草鑼鼓川北薅草鑼鼓

名稱:川北薅草鑼鼓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四川
編號:Ⅱ-27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青川縣

簡介

川北薅草鑼鼓主要分布在廣元市四縣三區境內,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鑼鼓最具代表性。青川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山區川、甘、陝三省結合部,有“大熊貓故鄉”之稱。青川薅草鑼鼓遍布全縣37個鄉鎮,以板橋鄉、大壩鄉、青溪鎮、三鍋鄉、瓦礫鄉、茅壩鄉6個鄉鎮的薅草鑼鼓最具特色。
川北薅草鑼鼓不僅能保證除草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鬆,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愉悅和快樂。

主要內容

川北薅草鑼鼓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黃豆草時,幾戶或幾十戶勞動力集結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開,一人敲著鑼,一人擊著鼓,有節奏地邊敲邊打邊歌唱,為勞動者鼓舞士氣,統一步調,消除疲勞。敲鑼打鼓者多為地方有知識、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敲鑼者稱“歌郎”,打鼓者叫“聯手”、“同路”。
川北薅草鑼鼓一天的過程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或排歌頭)、安五方(或拜五方)、說正文、耍歌子、辦交接。早上八點左右,鑼聲一響,就告知人們該出工了。鑼手走在前面,其餘人聞聲跟在後面,在山間小道上逐漸連成一線,俗稱“牽線子”。到達農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頭,在鑼鼓齊鳴中高腔開場。接下來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東西南北中五方神靈,有的則直接拜天地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在一天勞動中占去大部分時間的是說正文。唱詞內容既有成書的唱本,也有民間口頭流傳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在特殊的紅色年代,毛澤東的七律、七絕,郭沫若的七言詩也成了正文的唱詞內容。勞動中,若發現有人落伍掉隊了,歌郎就會來到其身後,用力敲鑼打鼓,激勵催促落伍者趕上來。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飛揚,勞動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趕,呈現出鼓樂喧天、歡歌笑語的熱鬧場面。薅草鑼鼓不僅能保證除草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鬆,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愉悅和快樂。

形式多樣

川北薅草鑼鼓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的鑼鼓節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幾種。曲調和唱詞按字數分為七字譜、十字譜,此外還有五字譜等多種曲調及口授心傳的傳統唱詞和即興唱詞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韓湘傳》、《八仙圖》、《鸚哥記》、《清官圖》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葉》、《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鑼鼓內容豐富,唱打方式真率、質樸,傳承歷史悠久,口頭傳唱歌詞萬餘首,其曲調簡約明快,獨具特色,極富感染力,極大地豐富了大山深處民眾的文化生活。保護和傳承川北薅草鑼鼓,必將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傳承價值

川北薅草鑼鼓,把民間文化與音樂融入艱苦的勞動中,是川北山區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先賢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川北薅草鑼鼓是川北山區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代先賢遺留下來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川北薅草鑼鼓在田間作業中發揮了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質樸的音樂個性,擁有數千首曲目的豐富蘊藏量,明快簡潔的音樂語彙中保留了大量古代體力勞動中的音樂文化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如今,由於受現代生產方式的影響,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鑼鼓的生存空間正在日益縮小,有瀕臨失傳的危險--老年歌手相繼過世,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勞動力大量外遷,歌手隊伍青黃不接。因此,保護、傳承川北薅草鑼鼓的工作已到了關鍵時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北薅草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