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

巢湖是安徽著名的歌鄉之一,巢湖民歌一向為蘊藏民歌藝術的寶庫,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民歌難以數計,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人民民眾的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樸素自然,優美感人。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民歌概況

巢湖民歌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於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裡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乾什麼活唱什麼歌。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

安徽一向為蘊藏民歌藝術的寶庫,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民歌難以數計,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境內槐林的燈歌,沿湖一帶的漁歌,山區的山歌,銀屏的秧歌,各有風格,豐富多彩,早在50年代就馳譽國內。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人民民眾的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樸素自然,優美感人。

歷史淵源

巢湖民歌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於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裡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

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唱到哪,乾什麼活唱什麼歌,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

建國以後,巢湖民歌有了長足發展。文藝工作者蒐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 ,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 ,30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

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對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

巢湖是魚米之鄉,也是盛產民歌之鄉,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紅公雞尾巴拖,三歲孩兒會唱歌,若問歌兒有多少,芝麻三斗並三籮。”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乾什麼活唱什麼歌。

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一直傳唱至今。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建國後,文藝工作者蒐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其中有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集成(安徽)》,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 ,30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

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區民歌的代表,是中華民間音樂文化的優秀範例,其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對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

藝術特色

巢湖民歌巢湖民歌
安徽巢湖地區既是魚米之鄉,同時也是盛產民歌之鄉,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紅公雞尾巴拖,三歲孩兒會唱歌,若問歌兒有多少,芝麻三斗並三籮。”巢湖民歌有著深厚的民間傳統。巢湖人愛唱歌,他們自豪地唱到:“叫我唱歌不費難,舌條彎彎嘴動彈,三個五個隨我唱,十個八個隨你還,田裡幹活唱著玩。”

起源於南宋和元朝的巢湖民歌分為山歌、秧歌、船歌、漁歌、茶歌小調等多種形式。巢湖漁歌顯示了湖上兒女、江淮漁民不畏風浪的粗獷豪情;沿江湖濱圩區的秧歌悠長動聽,一人領,眾人和,把勞動的疲勞全丟在身後,把豐收的喜悅展現在眼前;巢湖山歌凝聚著開山石工艱難移動的步履和樵夫對美好愛情的渴望追求;巢湖門歌起源於居巢、肥東、含山、全椒四縣交界的小黃山地區,災民在饑荒之年沿街乞討時辛酸的叫唱,後演變成傾訴情感、憧憬未來的謳歌。,在如此美妙的“四歌”之外,還有眾多民間小調如旱船調龍舟調採茶調搖籃曲等以及充滿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的小刀戲、含弓戲等。

“望風采柳”是巢湖民歌的傳統創作形式,農民們非常智慧和風趣,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唱什麼。比如,春夏季節,在水田裡插秧時, 他們直起身子歇口氣,會面對田野歌唱:“十里也,長沖也,好風光呀依也,麥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黃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萬年長啊。“(《十里長沖好風光》)在勞動中,他們也會嘲諷那些遊手好閒之人,看到路上無所事事的閒人,他們會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閒空站路邊,不是黃秧占著手,拎著尾巴扔上天。”(《拎著尾巴扔上天》)把好逸惡勞的人比作偷吃的老鼠之類。

他們也會歌唱自己平凡而有趣的日常生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吵架不記仇,白天吃的一鍋飯,晚上同枕一個小枕頭。”(《小兩口吵架不記仇》)

發展和傳承

1949年以後,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歷年來,有關部門共蒐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

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 ,三十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二十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 《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巢湖民歌創作、演唱活動一直持續不斷,在全省、全國演出活動中多次獲獎,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代表作品

《拎著尾巴扔上天》、《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

傳承意義

歷史意義

巢湖民歌巢湖民歌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表現

巢湖民歌節

2005年9月18日,巢湖市於9月21日至22日在巢湖影劇院舉辦“第七屆巢湖民歌會”。巢湖民歌起源於南宋和元朝,是巢湖市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同時也是江淮地區民歌的代表,是中華民間音樂文化的優秀範例。巢湖民歌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巢湖市申報巢湖民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省級驗收。

農民歌會

在舉辦的首屆安徽省農民歌會暨第四屆安徽民歌歌會上,該市7首曲目被省歌會節目專家組選中參演,是入選曲目最多的市(本屆歌會全省入選參演曲目共36首)。其中巢湖民歌被省文化廳列為著力打造的安徽特色民歌品牌之一,位列黃梅戲、泗州戲之後。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品種齊全,內容豐富,樂曲優美。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對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概況

文化遺產名稱:巢湖民歌

所屬地區:安徽巢湖

遺產編號:Ⅱ—6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徽省巢湖市

遺產級別:國家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