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旱船”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

概述

東至花燈東至花燈

一進入臘月,長江中下游南岸東至縣的石城、張溪、木塔、高山、洋湖、官港等鄉鎮的20多個家族就會突然繁忙起來,各家各戶擇吉日舉行鳴炮儀式,將架在祠堂或房樑上的“燈頭”鄭重地“請”下來,然後分工協作,扎篾的扎篾,糊紙的糊紙,塗色的塗色,一盞盞精美的花燈很快誕生了。到了正月初二,各家燈隊敲著鑼鼓、吹著嗩吶竹笛、唱著目連戲文南詞小調、舞著各種花燈出動了,寂寞的山村頓時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東至花燈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旱船”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
主要燈種源於300多年前,有的植根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
東至花燈主要流傳於東至縣的石城、張溪高山官港、木塔等鄉鎮20多個大姓家族,以家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祈求太平為目的。

藝術形式

東至花燈東至花燈

花燈均伴有民歌、山歌、戲曲舞蹈等。燈會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正月十五結束,有的持續到二月初二圓燈,習俗不一。
東至花燈匯蓄和沉澱了多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是匯集工藝美術、戲劇、舞蹈、音樂、武術表演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通過玩花燈,人們既欣賞到精湛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又可以再現一些古老的戲劇表演藝術形式。

傳承意義

燈會多以家族為演出單位,每家傳承靠“口傳身教”的方式,世代沿襲。李氏家族的“磨盤燈”、胡氏家族的“八仙過海燈”、黃氏家族的“六獸燈”、金塔村胡村組的“五猖太平燈”“十番九子燈”,是東至花燈的特色燈。每年的春節過後,從農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二期間,在祁門縣鄉鎮的空曠地、土地廟、祠堂或堂屋,都能看到各燈隊的精彩表演。

目前,東至花燈僅靠“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隨著老的花燈藝人的先後故去,精湛的技藝已部分失傳,現在演出已顯遜色,加上年輕人對花燈藝術價值認識不深,缺少自覺繼承者,因此,東至花燈急需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傳承。

文化內涵

東至花燈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在燈的海洋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完全在於它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造型。
六獸燈”又名“六獸太平燈”,流傳在東至縣石城鄉境內。這一地區靠近九華山,民間習俗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九華山以及當地寺廟中常見到獨角獸(地藏菩薩坐騎)、青獅(文殊菩薩坐騎)、白象(普賢菩薩坐騎),還有麒麟、鹿、獐等塑像,當地把這六獸視為吉祥物,紮成彩燈,懸掛門首。“六獸燈”據此而流行,用六數是取“六六大順”之意;“八仙燈”又名“八仙過海燈”,是張溪鎮土橋村陳胡組胡氏家族流傳下來的。“八仙燈”是根據“五馬跑朝燈”演變而來。1935年張溪鎮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逃荒到徽州的胡星移(已故)和陳金海(已故)有扎紙的手藝,他們扎了五匹彩馬讓五個男孩排練“五馬跑朝”的燈藝,並配上詞曲演唱。沒想到徽州百姓很喜愛這種表演,給的錢糧也很多,他們就一直表演下去。次年家鄉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兩位師傅為了不忘逃荒的飢苦,每年過年都表演“五馬跑朝”。
解放後五馬改八馬,慶賀人民當家作主,各自創業,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意。燈中八位神仙(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曹國舅、漢鍾離、藍彩荷、鐵拐李、荷仙姑)騎著八種顏色的馬,口唱祝詞進行表演;“太平燈”又名“五猖太平燈”,是高山鄉金塔村胡村村民組和官港鎮秧畈村傳承的燈種。傳說“五猖神”是保一方平安,驅邪消災的眾神,村民們非常敬重和信仰。五猖神即青龍神白虎神朱雀神鉤陳神玄武神《易經》《八卦》等書中均有“五猖神”的具體介紹。表演時五猖神各戴著青、白、赤、黑、黃五種顏色的面具,由雌雄雙獅開路,以“天宮賜福”和“招財進寶”牌燈引導,被七十多盞各色彩燈簇擁著,走村串戶,非常壯觀。

評價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張蕭遠《觀燈》)“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郭利貞《上元》),從古代詩人對燈的描述里,我們可以想像遙遠年代裡那些輝煌和華麗。一盞盞明明滅滅的燈火中,有人煙,有神靈,也有鬼魅,就是這些溫暖的元素,構成了可依戀可指望的人間生活。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