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三區

面積為1726平方公里,人口24.3萬,是東至縣三個地區之面積最大而人口最少的地區。 洋湖鎮洋湖鎮位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部,距縣城25公里。 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併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

簡介

東至三區位於中國安徽之長江下游南岸交匯處。為東流(東流鎮勝利鎮大渡口鎮)、至德(堯渡鎮張溪鎮香隅鎮)、建德(9個遠郊城鎮)。範圍即東至縣全域。三地區同位於長江中下游交匯處,隔江鼎立,故名“東至三區”。東流為東至縣歷史、旅遊文化中心,至德為東至縣政治、交往、交通、文化中心,建德地區是東至縣農業、生態核心區。雖三區合併將近60年之久,但各自具有特色功能,實質未發生根本變化。

綜述

安徽東至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厚重,人們感情細膩,古道熱腸。地處長江以南,被譽為真正的江南。有蒙古最後的部落,有歷山牌坊,朱元璋妃子墓,有名的三十里,堯舜耕種與東至歷山,瑞的德政碑,崖刻、梅堯臣、昭蕭太子等等一語難表。介紹下東至風俗:祭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元宵、三月三、清明、七月七、中元節都要上山祭祖,其中清明節前後三天要修祖墳,將祖墳堆的高高的,表示子孫興旺發達。貼對聯:三十當天要貼對聯,貼鬥神。有的家族不是三十過大年的,徐姓25大年,余姓26大年。 祭司命老爺:大年三十晚上要祭司命老爺,傳說司命老爺在廚灶處,夜晚要焚香禱告。 祭天神:三十晚上要在供桌上焚香、供上豬頭豬尾巴。 年夜飯:吃年夜飯前要請祖宗回家過年,請完後要放鞭炮,關門吃年夜飯。年夜飯要吃的時間長些。 吃完年夜飯有開門、關門、屋裡燈全部點亮,凌晨鈡響,開門放鞭炮迎春;又人家會從山上抗柴回家,寓意“家財”。 吃年:三十晚上必須熬夜,相傳天上神仙夜過人間,看見燈火,聽見人說話會賜福。年夜飯必須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必須有雞蛋,譽為“元寶”,必須有丸子(東至話:園子)譽為“團團圓圓”,必須吃雞腳,譽為“撓錢抓”音zhao,東至話,撓子的意思,飯碗必須剩飯,表示有富餘的意思。,要吃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小孩子不能吃雞腸,一說寫字歪歪扭扭,一說小孩吃雞腸氣量不大(小肚雞腸)。小孩不讓吃魚腰,孬子孬,吃魚腰。要吃魚頭,吃魚頭有人求。因為在江南,我喜歡吃魚尾,因為吃魚尾會划水。划水:游泳的意意拜年:小時候給長輩拜年要下跪,然後長輩給壓歲錢。去拜年要拿禮品,(東至人情味很濃,去稍遠的人家都會拿禮品的)一般是糖、糕、棗子、荔枝、酒之類的,某些區域拜年還要放鞭炮迎接。糖:寓意甜甜蜜蜜,糕:寓意步步高升(大年初一起床洗漱完畢就要吃糕);棗子荔枝寓意早早立志;酒:寓意長長久久。禁忌:初一不掃地,不潑水。初二回娘家拜年,但是女兒不能留宿。擦屁股嘴:年前年後不能亂說話,比如死啊、殺啊什麼的,一般孩子說了父母聽見了就會說句“童言無忌”,有的父母為了防止孩子亂說話,就會拿茅廁上的草(以前的茅廁都是稻草圍的)擦孩子的嘴,叫擦屁股嘴。舞花燈:東至花燈被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月初一—十五有很多花燈舞。還有龍燈,游燈講究很多,要上游,要張彩,要放鞭炮,敲鑼打鼓。

如此說來

東至是多方言分布區,贛語是當地主體方言。通過6個方言點的語音比較,可以看出東至方言從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話→禾豐話→城關話→烏竹話→南溪古寨話→龍泉話是從江淮官話到贛語再到徽語漸次過渡,江淮官話的特色逐漸減弱,徽語的特色逐漸增強,而城關贛語兼有徽語和江淮官話的特色。
縣境內崇山峻岭,小丘綿延,河湖縱橫。地形態勢是南部山區、北部圩湖地區、中間是丘陵地帶。歷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為上鄉、中鄉和下鄉。上鄉一帶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鄉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鄉,100年前還是大江灘涂,地稱“雁汊”,出沒者多系漁民。今楊套一帶舊屬懷寧縣,“雁汊漁火”為舊懷寧十景之一。清末“桐懷”紳士合股圈圩,自此大量江北移民接踵而至。今大渡口沿江一帶為懷寧移民區,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樅陽、桐城移民區,東南部是廬江移民區。上中下鄉的方言有很大區別,上鄉說的是贛語,中鄉說的是徽語,下鄉說的是江淮官話。因此,外地人都說東至方言是“九幫十三腔”。
所以方言多種也是將東至全域劃為三個地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東流

東流地區是安徽省第七大縣東至縣重要組成部分,為東至縣歷史、旅遊文化中心。下轄3個鎮-東流鎮勝利鎮大渡口鎮。面積475平方公里。人口24萬。
地處長江以南,隔長江與其北側的至德相望。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東流縣存在,後與至德建德合併為今之東至縣

東流鎮

東流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屬東至縣轄鎮。鎮政府駐東流,東經116°55′,北緯30°13′;建成區面積400 公頃,駐地總人口7.82萬 人,常住戶口 7.96萬人;位於縣城西北24公里處。全鎮設立東流、菊江、城北3個居民委員會和城東、五星、順利、葉村、長安、張崗、密峰、金山、丁湖、白密、施畈、長齡鋪、峽陽13個村民委員會。有回、壯漢族3個民族;總人口21456人,其中回族13432 人,壯族10688 人非農業戶口11276人。行政區域面積7895公頃,年末耕地面積1379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886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495公頃;園地24公頃;林地1617公頃;水面1926公頃。東鄰張溪,南依查橋、七里湖,西濱長江,北靠瓦壟。

大渡口鎮

池州市東至縣大渡口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東至縣四大核心鎮之一,安徽省百強城鎮之一。是池州市的西北門戶,與歷史文化名城安慶市隔江相望,境內長江黃金水道29公里,面積208平方公里,是皖江南岸重要城鎮。大渡口鎮生態環境優美:大渡口鎮臨江傍湖,是國家級生態經濟示範區池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旅遊勝地黃山、九華山和廬山之間的交通必經之地。境內有國際著名濕地、國家級鳥類保護區——升金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勝利鎮

勝利鎮位於縣城北40公里處。鎮政府駐勝利集鎮,離安慶市區只有12公里,距離安慶機飛機場不至三十公里在。 東經116°59′,北緯30°24′;行政區面積145平方公里,總人口5.9萬人,非農業戶口3037人。全鎮設立方村、江心、萬嶺、城北、姜東、湖濱、康橋、青雲、樓閣、黃石、新華、先進、瓦壟、聯合、南豐、橫洲、桃源橋、幸福、新軍、吉陽、阜康21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江心村、幸福村為民族村,是回族集中居住地。東鄰升金湖,南依東流鎮,西濱長江,北接安慶市

至德

至德地區是安徽省第七大縣東至縣的重要組成部分,轄3鎮-堯渡鎮、香隅鎮、張溪鎮。面積為1054.5平方公里。人口42萬。
地處長江以南,隔長江與其南側的東流相望。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至德縣存在,後與東流建德合併為今之東至縣
至德歷史悠久,是一座建城2400餘年的江南古郡,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清朝以來,至德縣一直是中國茶都,皖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皖南地區政治、文化、交通、交往次中心城市。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至德經濟繁榮,位居江南前列,成為江南商貿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至今,至德縣仍然是江南工業重區,安徽省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堯渡鎮

堯渡鎮是安徽省第七大縣東至縣的城關鎮,是東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全鎮總面積388平方公里,轄30個村,7個社區,2個居委會,總人口14萬餘人,常住人口101974人,其中社區居民,36592人,農業人口45382人。鎮內生產總值完成8.6億元。
堯渡鎮為安徽省十大副縣級鎮之一,東至縣四大核心城鎮之一。為安徽省的百強城鎮之一,地處於東至縣的腹心地帶,皖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堯渡鎮主要景點有法治公園、市民公園、赤頭公園、歷山、東至體育館、小商品市場、黃泥湖等。特產有芋頭、荸薺等。

張溪鎮

張溪鎮位於安徽省第七大縣東至縣大曆山北麓,距離東至縣中心城區22公里。位於升金湖之濱,黃湓河穿境而過,地勢東高西低,山丘湖圩兼有。查(橋)殷(匯)公路縱穿境內西部。
張溪鎮地域面積達351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為5.8萬人。為東至縣面積第二大鎮,為安徽省生態百強鎮之一。歷史文化悠久,已建城2400餘年。
張溪鎮主要景點有張家灘、升金湖、東湖生態農莊、七里湖等。特產有糯米發糕、鯽魚等。

香隅鎮

香隅鎮位於安徽省第七大縣東至縣西南部,為東至縣四大核心城鎮之一,安徽省十大副縣級鎮之一,安徽省百強城鎮之一。東至縣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隅鎮同安慶市望江縣隔江相望,與江西省彭澤縣毗鄰接壤,為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鎮,是池州市市級中心鎮之一。全鎮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0個村民組,9044戶,4.2萬人,面積315.45平方公里。
香隅鎮擁有1個省級開發區-東至經濟開發區。旅遊景點有周馥墓、香口瀑布、清溪石林等。小吃有豆絲、麵疙瘩等。

建德

建德地區是安徽省東至縣的重要組成部分,轄9個鄉鎮(遠郊城鎮),人口為24.3萬。
地處與東流至德之間。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建德縣存在,因與浙江的建德縣同名,後改名為建德地區。後與東流、至德合併為今之東至縣。
下轄洋湖鎮葛公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面積為1726平方公里,人口24.3萬,是東至縣三個地區之面積最大而人口最少的地區。

洋湖鎮

洋湖鎮位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部,距縣城25公里。洋湖鎮東界高山鄉和石台縣莘田鄉,西依查橋的馬田、堯渡的徐村,南與葛公鎮接壤,北與汪坡鄉相鄰。共轄14個行政村,總人口31433人,面積205.9平方公里。集鎮占地26公頃,人口達5000餘人。洋湖是橫亘數十里內較大的集鎮,又是烏沙河、東河、秋浦後河三條河流出口的匯合處,所以又稱“雙河口”,這裡鄉腳很大,人煙稠密,居住集中,農貿交易市場繁榮,城鎮建設頗具特色,被人稱之為東至的“小平壤”。

葛公鎮

葛公鎮,屬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轄鎮。全鎮國土面積134平方公里,耕地2.32萬畝,其中水田1.8萬畝,旱地0.56萬畝,林業用地1.5萬畝,有林地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轄11個行政村,114個村民組,總人口2萬人。鎮區交通便捷,市場活躍,經濟繁榮。全鎮有學校15所,在校學生2732人,教師123人,其中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人,教師人。鎮衛生院有醫護人員33人,病床30張;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電影院;電視差轉台。通自來水的村1個。汽車站1個。銀行、信用社2家。

官港鎮

官港鎮位於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市——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境內,是皖南贛北山貨的主要集散地,是兩省通衢的交通樞紐,206國道和222省道貫穿全境,南接景德鎮,北臨安慶,西毗九江,東連九華山、黃山。官港鎮轄16個行政村、110個村民組、2萬人口,面積154平方公里。境內資源豐富,尤以茶葉、香菇、木耳、靈芝為盛,素有“茶都”、“菇城”之美譽。

昭潭鎮

昭潭鎮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南部,距縣城54公里,東、北與泥溪鎮毗連,南與龍泉鎮接壤,西與青山鄉相鄰。相傳鎮址駐地曾因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此垂釣而得名。面積147平方公里。昭潭鎮轄8個行政村,139個村民組,5023戶,32480人。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間低。農業以糧油作物為主,是東至縣的主要糧油生產區,同時也是東至縣優質棉種、雜交稻種的主要繁殖基地。S222省道公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發達,商貿企業蓬勃發展。

龍泉鎮

龍泉鎮位於皖贛兩省的東至、彭澤、鄱陽三縣交界處,周邊與本縣的青山、昭潭、泥溪及江西鄱陽的石門、侯崗等鄉鎮接壤,地處安徽最南端,俗有安徽“南大門”之稱。是安徽省十三個重點邊貿市場之一,是安徽省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鎮及省中心建制鎮、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試點鎮,2006年被省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鎮。

泥溪鎮

泥溪鎮泥溪鎮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南40公里處,地處龍泉河中上游,東鄰利安鄉,南接西灣鄉,北靠官港鎮,西北依梅嶺山脈,與江西省彭澤縣浩山鄉分水為界,屬淺山丘陵區。

花園鄉

池州市花園鄉位於東至縣城南24公里,國土面積24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6%,總人口12285人。東與祁門縣新安、江西省浮梁縣李家坪、西湖接壤,西南、北面分別與我縣官港、堯渡鎮、葛公鎮接壤。2007年行政區劃調整時馬坑鄉和花園裡鄉合併為新的花園裡鄉。2009年10月正式更名為花園鄉。現有12個行政村。東南高山連綿,西北丘陵縱橫,堯渡河上游支流分布全境。縣鄉公路與206國道和222省道相接,安景高速穿越全境。

木塔鄉

木塔鄉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南,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距縣城54公里。鄉政府駐木塔,東經117°03′,北緯30°47′,東及東北接景德鎮市浮梁縣的經公橋鎮、西湖鄉,東南與波陽縣蓮花山鄉為鄰,西連利安鄉,北靠石城鄉,行政區面積240平方公里,總人口206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人。木塔鄉設立木塔、鄭村、大田、橫山、祝山、富豐、畲獅、榮興、榮勝、榮溪、蘇村、梓桐、中園13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75個自然村。民族除漢族以外,有土家族1人。縣鄉公路從西南方向與222省道相接,206國道在北部邊境通往江西彭澤。

青山鄉

青山鄉位於池州市東至縣西南,距縣城67公里,地處兩省三縣交界處,公路四通八達東北依昭潭鎮,南靠鐵爐鄉,西南與江西省彭澤縣、鄱陽縣毗連。總面積166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2009年末,總人口2.38萬人。林業面積10.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耕地面積1.65萬畝(其中水田14104畝,棉花2445畝)。村級公路砂石路面基本完善。境內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環境優美。

歷史沿革

據《東流具志》、《建德縣誌》記載:虞、夏、商、周屬揚州地,秦屬九江郡、鄣郡。西漢分屬豫章郡彭澤、鄱陽縣丹陽郡石城縣地。東漢不變。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後,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方輿紀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後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21年10月秋浦縣復名至德縣,同月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後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併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

古蹟

東流:東流雙塔(秀峰、天然)、老街、陶公祠、歷山均有著神奇的傳說,可供人們探古憑弔、尋幽攬勝和旅遊觀光。此外,升金湖位於境內北側,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十分優美,青山連綿,水碧萬頃,可稱得上天然公園。
東流老街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徽派建築300餘間。雖年久風化,仍有保有較為完好之處。可選有相對集中的、保存較好的,有一定文化底蘊的居戶先期整修開發,建成仿古酒樓、繡樓、茶樓,並注意和菊文化相連結,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從而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老街開發,打造中國菊城,重中之重以陶公祠為核心建設“五園”,即“陶公園”、“五柳園”、“菊花園”、“桃花園”、“園田園”,園園相扣,園園相依,相映成趣,令人流連。
建德;屈原紀念館是龍泉鎮黃荊港村屈家組、屈灣組、屈墩組屈氏後代提出申請,2000年秋經縣文化局批准動工,於2001年11月3日落成。該館坐落於黃荊公路邊的獅子坡上,占地約半畝,三間磚木石灰鋼筋水泥混合結構祠館矗立在綠樹叢中,青山綠水,紅磚碧瓦,芳草雅室,相映成趣。館的正面寫有“三閭大夫”四個大字,揭示了館的主人的身份。大門兩邊有文人雅士所作的對聯數幅。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縣著名書畫家王建中根據歷史記載所作的屈原畫像。紀念館內還有我縣文人雅士所書的各種字型的屈原對聯數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揭示了屈原作為一代偉人坎坷的一生。“世人皆醉,唯我獨醒”展示了紀念館的主人不逐波揚濁的高風亮節。
紅軍樓位於龍泉鎮大板村,距龍泉鎮約14公里,在革命戰爭年代,大板憑藉山高林密,成為皖贛革命根據地之一,1929年就有中共組織在此活動,1932—1934年間,贛北特委從江西陳家山遷駐此地。邵式平、方誌敏等曾來大板山區開展革命活動。紅十軍獨立師師長匡龍海率部在此與國民黨武裝展開激戰,史稱“大板保衛戰”。贛北特委 舊址史稱“紅軍樓”座落於此。該樓為二層磚木結構,面積約300平方米。樓記憶體有少量歷史資料。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誌敏烈士墓”等古蹟為該水庫增色不少。“方誌敏烈士墓”在該樓對面的山上。()
至德:位於天台山半山腰的五條山脈接攘處,是“五龍朝珠”。傳說唐朝繁盛時期,有一雲遊僧人採藥至此處,休息之時,忽覺香氣撲鼻,聽見陣陣流水之聲。拾頭觀望,見一仙女飄飄向天空飛去,低頭觀見一個石盆,泉水清清,盆中水花尚存,即將石盆起名為“仙女洗澡盆”。僧人觀此山脈,只見五條山脊如虬龍起舞,交會此處,氣勢磅礴,確認是一處風水寶地,便立即砍草搭棚在此修行,後四處化緣,建此廟寺,起名為“雲中寺”。從此香火繁盛,僧人眾多,四方八圍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仙女洗澡盆”的下方,懸崖陡峭上一簾瀑布落下,銀珠滴盤,正好遮住了水盆,似一玉屏掛在青山翠綠之中。
雲中寺左側100米處,原是一座古井。相傳此井是一條白龍和一條青龍為爭此地而交戰,使寺下變成一片汪洋。玉帝得知,為懲治二龍,將一條鎮於文廟大成殿後洞內,另一條鎮於此井中,後來稱之為鎮龍洞。此洞常常有陣陣霧氣飄出,四季溫泉不斷,用此水泡茶,香甜甘美;用此水熬制中藥,藥到病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