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渡鎮

堯渡鎮

堯渡鎮是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城關鎮,是東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全鎮總面積388平方公里,轄30個村,7個社區,2個居委會,總人口10萬餘人,常住人口81974人,其中社區居民,36592人,農業人口45382人。鎮內生產總值完成5.2億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堯渡鎮堯渡鎮

早在至德年間就是縣至所在地。解放初期為城關鎮,1958年成立堯渡人民公社,1969年改為東方紅公社,1972年建立堯渡鎮,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與徐村、良田鄉合併仍稱堯渡鎮,1995年良田析出,2001年良田復併入。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查橋鄉(查橋鄉以駐地查冊橋得名。1952年曾用名為歷山鄉,1958年併入堯渡人民公社,1961年從堯渡析出成立毛田公社,1969年與馬田合併為前進公社,1972年馬田析出,1981年更名為查橋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改為查橋鄉,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與馬田合併仍稱查橋鄉)、建新鄉(建新鄉是1969年由建東、新崗兩公社合併,取兩公社名首字建立建新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改為建新鄉)併入。

地名由來

堯舜之鄉----東至縣堯渡鎮是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城關鎮,是東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相傳舜帝躬耕於斯,堯帝聞其賢,千里訪賢而渡溪,故名堯渡。

自然資源

堯渡鎮堯渡鎮
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全鎮擁有耕地4.06萬畝,有林山場39萬畝,可開發水面9600畝。盛產水稻、油料、蔬菜、甘蔗、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特產品。特色農業方興未艾、生態蔬菜聞名遐邇。城郊“巾幗花卉科技示範園”引領潮流,徐村綠色草莓、西瓜、野葫蘆四季飄香,建東的瓜果、大莊的青皮葡萄獨占周邊市縣鰲頭,“東山甘蔗”甜透大江南北,安徽綠生源山野菜暢銷上海、南京等大都市,“興農菌業”成雨後春筍之勢,蓬勃興旺。

鬼斧神工天然成就,旅遊產業蓬勃發展。鎮內華龍洞,2006年8月份發掘出大量的動物化石,已整理出6萬多件,涉及的動物十幾種,包括大熊貓、東方劍齒象、水牛、鹿、貘、棕熊、犀牛、老鼠等嚙齒類和食蟲類動物以及兩種尚未鑑定出來的動物化石。“20萬年前,這裡密林覆蓋、大河環繞、動物成群,一個向陽的山洞裡居住著一群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的古人類,他們用石頭做成的簡單工具獵殺動物,然後帶回洞中食肉寢皮、敲骨吸髓。後來附近出現的地下溶洞使地表河流與森林消失,這群古人類也遷移或者進化了,但是大量的動物殘骸、石制工具與稀少的人類遺骨卻長埋地下。從如此大量堆積、人工砍砸痕跡明顯的動物細碎骨骼來推測,華龍洞遺址應該是古人類對捕獲的動物進行屠宰的場所,這裡存在過繁盛一時的人類文明……”這是省考古所專家韓立剛教授為記者描繪的20萬年前東至縣堯渡鎮汪村的古人類發展脈絡。

舜帝躬耕勝地----大曆山,志南禪師住錫過的梅山古寺、松濤、竹海、寶衣塢及中國南宋思想家朱熹過訪志南禪師留下的石刻,梅城的周馥古居、森林公園、壽字崖,南門嶺烈士陵園,東山觀山古道、滴水崖,高嶺古徽道、溶洞,古民居,乃灘漂流,鏡湖水上樂園,尚合迎春洞等旅遊景點,吸引著八方友人前來訪古尋蹤,吟詩作賦

工業經濟

堯渡鎮堯渡鎮
工業基礎雄厚,發展勢頭強勁。鎮龍頭骨幹企業------東至縣玩具總廠,實現產值7200萬元,利稅突破千萬元大關,入庫稅金450萬元,取得歷史性驕人的業績。奧運“福娃”從這裡奔向2008北京奧運會;曙光、信發、華升、昌盛等建築企業工程質量大幅提升、房地產開發日新月異;勤豐紡織、華瑞服裝、春光照明玻璃節能燈具、百傑皮件產品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商品交易十分活躍。縣城新區、建東工業集中區和火車站站前區建設初具規模。境內銅九鐵路,安景高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即將通車運行。16個村45.5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全面實施,一條條水泥大道如彩帶連起了城鄉。
鎮內生產總值完成5.2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08、2.10、2.02億元。財政收入實現3020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民人均純收入4400元。招商引資完成7850萬元,工業項目資金占到位資金的87.1%,編制投資額500萬元以上的項目1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1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個。

堯河、團結、西湖、小商品、堯舜、河西商貿走廊六大市場接納四方商賈。城區商鋪鱗次櫛比、雲集八方客商。

社會事業

堯渡鎮堯渡鎮
環境不斷最佳化,社會和諧共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德育工作深入實施,民眾性文化創建活動蓬勃開展。

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六點九,爭創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活動不斷深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險覆蓋39個村(居),參保率分別達到98%和60%。社會保障擴面工作進展順利,城鎮低保工作進一步規範,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外出務工農民6577人,占全鎮農村勞動力的23.4%僅勞動力轉移一項為全鎮農民增加收入7760.86萬元。培訓力度加大,就業技能增強。全年培訓農民工622人,培訓下崗失業人員450人,培訓後就業成功率達98%;舉辦SYB創業培訓班5期,培訓人數150人,培訓後創業成功率達85%。農村、城鎮低保和農村五保戶工作進一步規範,困難民眾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維穩工作穩步推進,“平安堯渡”創建活動不斷深入。高度重視民眾來信來訪,認真解決土地徵用、移民搬遷、房屋拆遷等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數實現“雙降”目標。切實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雙擁”工作。環境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各種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鎮民政、檔案、文化、體育、科技、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全鎮大局保持穩定。

堯渡鎮堯渡鎮
社區工作紮實開展,服務質量穩步提高。全鎮各社區按照上級要求,把服務工作重點放在就業再就業、計畫生育、“四進”(文化、衛生、法律、科技)社區、文化娛樂、家政服務和企退人員社會化管理上,創辦安置基地25個、非正規就業組織22個、家政服務中心7個、配送服務中心18個、醫療服務網點30個、老年活動中心7個、計畫生育服務室7個、再就業園區2個,建立了26支志願者隊伍(自願者人數達1170人),16支文藝團隊,民間協會組織22個。居民需要服務,只要一個電話到社區,社居委馬上就會安排相關人員上門服務,而且只是收點低償勞務費,深受廣大居民歡迎。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四通八達。堯渡是皖西南的中心和皖南贛北的交通樞紐,是通往黃山、九華山、井崗山、龍川等旅遊勝地的捷徑要道。北靠安慶,西連九江,東鄰銅、蕪、馬,南接景德鎮。國道206穿城而過,三條省道在此交匯,新建的安景高速、銅九鐵路連線天南海北

奮鬥目標

堯渡鎮堯渡鎮
2008年,鎮黨委、鎮政府將把握機遇,奮力拚搏,為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15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億元,同比增長30%,財政收入實現3600萬元,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752元,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內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十一五”期間,鎮黨委、鎮政府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更加改革的精神,開放的胸懷,求真務實的態度,滿腔熱情歡迎各方有識之士前來經商興業,一展鴻圖

旅遊景點

堯渡鎮天台山森林公園
天台山森林公園,不僅山青水秀,風光迷人,而且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盛唐時所建的“雲中寺”、宋朝著名的“梅山寺”、“梅公亭”、“雲峰寺”均座落於公園之中。理學家朱熹、著名詩人陶淵明、梅堯臣,僧人志南等人描寫東至山、水、林、寺、洞的詩文名揚四海,並留下諸多石刻。南朝宋武帝劉裕南巡路經天台山,留下“斷馬腰”遺蹟和神奇的傳說。分布在公園內的“仙女洗澡盆”、“鎮龍井”、“五龍朝珠”、“仙姑山”、“鎮狐洞”、“水晶洞”、“蟹子殼”等景點,均有悠久而美麗的傳說。
堯渡鎮雲中寺
雲中寺位於天台山半山腰的五條山脈接攘處,是“五龍朝珠”。傳說唐朝繁盛時期,有一雲遊僧人採藥至此處,休息之時,忽覺香氣撲鼻,聽見陣陣流水之聲。拾頭觀望,見一仙女飄飄向天空飛去,低頭觀見一個石盆,泉水清清,盆中水花尚存,即將石盆起名為“仙女洗澡盆”。僧人觀此山脈,只見五條山脊如虬龍起舞,交會此處,氣勢磅礴,確認是一處風水寶地,便立即砍草搭棚在此修行,後四處化緣,建此廟寺,起名為“雲中寺”。從此香火繁盛,僧人眾多,四方八圍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文廟大成殿它座落在林場東南1.5公里的白象山下,茹蘭河(現梅城河)旁,始建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文廟原有潘池門二,下馬牌石二,欞星門三,大成門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橋、月台,還建有崇聖祠、敬一亭、名官祠、鄉賢祠、忠義祠、宰牲所等。大成殿為清式重檐建築,正面門上鑲嵌著“大成殿”三個鎏金大字,四面飛檐,下有16組浮雕欄板,刻著龍、獅、仙各種圖案,周圍設有外走廊,道寬敞2.1米,有廊柱16根,有國產第一代混凝泥土地面,通道10米,建築面積558平方米,宏偉壯觀,結構玲瓏別致。文廟毀於“文化大革命”,大成殿亦於1995年5月25日毀於洪水。

堯渡鎮梅公亭
梅公亭梅公亭位於文廟大成殿東北一百米處,始建於宋代,為紀念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所建。梅堯臣祖籍安徽省宣城,著名詩人,後歐陽修自以為不及,將梅堯臣遷為建德縣令,他在任時多處遊覽山水,多處題詠,建下梅公亭。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將此亭重建,民國七年(1918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刻於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縹緲臨秋浦,西岸波濤送晚潮”。兩廣總督周馥也於民國七年歲民戊午四時題刻“秋浦梅公亭紀事碑”,現猶存。
堯渡鎮三洞煙霞
三洞煙霞三洞即迎春洞,朝霞洞、蛻龍洞。迎春洞又名藏春洞、銀珠洞,距文廟大成殿6千米,洞如屋形,旁有兩石穴,洞口寬4米,高6米,曲折深度約十餘里,內有泉水塘、石鐘、石筍、石泉、石床,冬暖夏涼,洞外建有廟宇,“文革”間,廟宇遭毀;朝霞洞距文廟大成殿四公里處,深廣數丈,懸面若鐘鼓形,叩叩有聲,建德邑令詞云:“數椽恍惚翼山飛,行徑穿泉滴翠微。酒力消時茶正熟,朝霞須帶晚霞歸”。蛻龍洞距文廟大成殿一百米處,深廣各數丈,有石刻“焚香論茗”四字大如拳,右上方刻有“水晶”二字,對面藏金塢內藏三庫罐黃金,傳說此洞與天台山鎮龍洞的小青龍相爭的小白龍被關在此洞內,後修成正果出洞,故為蛻龍洞
堯渡鎮玉峰山
玉峰山壽字崖摩崖石刻位於文廟大成殿西面500米茹蘭溪旁的玉峰山中,此山舊名為“峰子山”,梁昭明太子游此,視此山石光瑩如玉,命名為“玉峰山”。山半腰有巨大壽字摩崖石刻。俗稱“壽字岩”。據〈建德縣誌〉記載:漢元封元年)公元前二世紀一一○年)武帝登嵩山,聞山呼萬歲聲音,其欲為夸奕世,顧命詞臣制壽字牌。今這塊摩岩石刻,雖歷經風雨剝蝕,字跡仍清晰,“壽”字圍徑丈余,字型為漢隸八分書,筆跡古樸厚重,氣勢磅礴,加之岩旁山石壁立,層巒若呼若拜,顯得更為壯觀,明朝徐紳曰:“嚴君雅奇尚,嵩刻遠攜鐫。漢篆八分勁,楚山千古研。雲煙相掩映,笙鶴共周鏇,采約吾將老,心中訪握栓。”壽字岩舊有“福”字岩之並峙,現“福”字無跡。繞山還建有茹蘭庵、五老亭、節孝亭、百子堂,山下有茹蘭溪水流經,但現惜已蕩然無存。
堯渡鎮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始建於是1975年,座落在梅城路南的鷲台山上,與南門嶺碑坊群毗連,占地面積累17公頃,有1062名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烈忠骨埋在青松翠綠的林中。陵園底層是一片較為平坦開闊的場地,台階入口處雙獅守門。中層台階兩側是烈士陳列館。濃郁的民族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依稀可見,頂層中間處,坐北朝南矗立著高昂15米的烈士紀念碑,高聳挺拔,尤為壯觀,碑身由下而上逐漸收小,正面鐫著“烈士紀念碑”三個大字,駐足瞻仰,令人肅然起敬。

堯渡鎮梅山寺
梅山寺又名崇明院。位於林場梅山工區西南三里處,建於宋建明天啟二年,是宋淳熙間著一時名流志南禪師的住處,是顯光具所構修習地。相傳原寺在工區對面的茶葉山上,宋朝時搬遷到此處,當時搬運磚瓦,約一千多僧人排成長龍,不用肩桃,只互相拋接,一日即完成,可見僧人之多。而且此寺靈度也較高,香客絡繹不絕。志南禪師自詩曰:“古木陰中系短蓬,杖黎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梅堯臣游梅山寺曰:“春山日可愛,因訪舊禪宮。路遠危溪入,橋緣古木通。白雞鳴屋外,綠水過庭中。獨坐昔雲樂,何如親友同”。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晦翁)常時游山到此,看望好友志南禪師(海庵),迄今梅山父老兒童猶能誦說:“梅山之興在此二人,有不知海庵就不知晦翁,有不知晦翁就不知海庵”。
堯渡鎮梅山庵
梅山庵位於梅山寺西500米處,始建於1946年,相傳是舅侄二人為避戰火,來此處建,後兩人為爭住宅和周圍財產吵鬧不休,經堯渡知名人陳水東調解,將大門改為園門,在內進修,後兩人遷出,正式改為“梅山庵”,目前香火燎繞,香客不絕,被列為省宗教活動寺院之一。

雲峰寺位於林場河西工區山場內,離縣城6公里處,原是皖南寺院僧人犯了戒規,集中到此寺修正果的佛地,是南宋紹興初年永瑞僧人籌建,紹興五年宋高宗親筆御書“雲峰古剎”四字。元三十年又置鼓架一足,析料壯麗,明朝鄭三俊曰:“探勝尋幽徑,風雲入曠懷,清流木末下,古殿石崖開。棒喝聞僧諦,登臨見爾才,相攜春事好,何日擬重來”。

安徽鄉鎮

安徽省(英語:Anhui Province 漢語拼音:ānhuī shěng)。中文簡稱“皖”,英文簡稱Anhui 。省會合肥市,共有17地級市,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下面介紹一下它們的鄉鎮風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