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城鎮

無城鎮

無城鎮地處皖中,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處於長三角經濟圈輻射範圍之內,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轄16個行政村,13個社區居委會,是無為縣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無城鎮無城鎮
無城鎮始建於隋開皇元年,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

境內有聞名遐邇的米公祠、黃金塔,米公祠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任無為知軍時所建,黃金塔是一座宋代古塔。

無城臨江通海,公路四通八達。境內幹線公路縱橫交錯,與周邊各大中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連。距合肥、南京僅百餘公里,經蕪馬高速、滬寧高速4小時可直達“長三角”經濟中心上海,位於東向發展的最前沿。

“十五”期間,本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的主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鎮區域生產總值約6.5億元,比上年增長8.5%;財政收入約6400萬元,增長12%;工業產值16億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68億元,增長9%。已完成一期投資2000萬元,起步區內新入園企業6家,

無城鎮無城鎮
總投資近2億元。二是經濟結構明顯最佳化。其中二、三產業份額已大大超過第一產業。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糧經作物面積比為1:1.8。養殖業蓬勃發展,畜禽養殖數量均比上年大幅提高,居全縣之首,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三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無城新區初具規模,無城建成區達12平方公里。村級交通建設步伐加快,村村通工程正在全力推進。郵電通信發展迅速,程控電話與行動電話覆蓋全鎮。農電網改造全面完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水利建設成效明顯,一些重點工程相繼竣工,完成了防洪、除澇、灌溉等三大水利體系建設。四是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五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展望未來,信心百倍。充滿智慧、開拓進取的無城人民正以嶄新的姿態向新的目標跨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開放的無城人民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到無城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大展宏圖!

無城,這顆皖江明珠,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良好的環境接納四方賓朋,廣迎天下客商,共創美好未來。

區劃沿革

無城鎮無城鎮
無城鎮是無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據《無為州志》記載,按《通志》無為舊城在花家疃,本巢縣城口鎮,魏武征吳築城於此,因無功號無為城;又有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其本意是天下太平,與民休息;城中有芝山,又名芝城。至宋初建設城池,歷為郡、州、路、縣治所,到明代重新建設,才具有城市規模。1912年簡稱“無城”。舊城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2公里,街巷縱橫,全部鋪以青石,店鋪林立,現今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三進對廟堂”的俚語,數百年來一直為長江北岸稻米集散地。

1986年管轄皇武、芝山、五華、太平、文景五個管理區;1988年將泥汊、石澗區管轄的官鎮、檀樹、鳳河三鄉劃歸無城鎮;1992年底撤區並鄉後,該三鄉撤銷,並於1992年分別成立官鎮、檀樹、鳳河管理區,併入無城鎮;2003年7月城內區劃重新調整,設立9個社區居委員會,分別是:皇武、芝山、五華、太平、文景、金河、西苑、泰山、城東。2005年底鄉鎮機構改革將倉頭鎮整建制併入無城鎮,2006年初設立倉頭管理區。全鎮現轄4個管理區,13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行政村。鎮政府座落在無城新區二壩路南側,政府辦公樓建於1999年。

熱情純樸的無城人民歡迎各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經商貿易、探親訪友、旅遊觀光!

基礎設施

無城鎮道路
道路交通

境內水陸交通便捷,軍二路、巢無路、無繁路等高級公路貫穿全境。目前鎮村道路共215條,總長269.1公里。“十一五”期間,全鎮道路建設計畫總投資2167.4萬元,鎮村道路建設30項,其中以工代資金為1517.18萬元,占總投資的70%;地方配套資金為650.22萬元,新建4級公路101.64公里,改善全鎮20個行政村近10萬人的交通條件。

無城鎮供水
供水

全鎮境內共有大小5個供水廠,日供水量達10萬噸。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200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報經省發改委批准《無為縣城供水長江水源工程》已於2004年5月底開工建設,2003年由省、市領導部門列入國債項目,目前取水泵房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隨後進行的是直徑為1000毫米的渾水管網工程和10KV供電專線,可望在2006年底無城廣大用水戶能夠飲上更加乾淨、衛生的長江水,提高人民身體健康水平。

無城鎮供電
供電

鎮內擁有22萬伏、11萬伏變電所各一座。農村地區主要由5條線路供電,分別是109官鎮線、105檀樹線、116鳳河線、111#倉頭線、108#黃雒線。

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底對全鎮46個行政村供電線路進行了農網改造,共改造高低壓線路410公里,改造公用配電台區151座,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村地區的正常和安全供用電。

無城鎮水利
無城鎮通訊
水利設施

境內水系主要有西河水系、永安河水系、黃閘水系、陳閘水系、金龍水系等,共有電力排灌站23處,電站內各項機械設備齊全。

通訊、電視

1993年開始程控電話業務,1998年底全鎮實現村村通電話,截止2004年底,全鎮境內固定電話用戶34562戶,網際網路用戶上千戶,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

風景名勝

無城鎮米公祠
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城內,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於宋徽宗崇寧年間守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後,於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米芾崇尚晉人法帖與名畫,廣為搜求,不惜耗費巨金。相傳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及顧愷之的名畫《淨名天女》,戴逵的名畫《觀音》等真跡後將自己的書齋題名為“寶晉齋”,並將收藏的晉人法帖勒石上碑,稱《寶晉齋貼》。後遭兵火,石刻殘損,繼任無為軍守葛祜之據米芾拓本重刻,與米刻殘石同置官署,後來曹之格任無為通判,又重新摹刻,並增家藏晉帖,及米芾書法多種於鹹淳四年(1168年)刻成,名為《寶晉齋法帖》是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米刻謝安《八月五日帖》與王獻之《中秋帖》外,全是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羲之四子書;第九、十兩卷為米芾書。原刻至近代又毀於兵火。只有米芾篆書《宋真宗御製文宣王贊》因在學宮戟門,且埋在地下,才保存下來。

時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並於“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他公餘之暇在此讀書揮毫,還在公署西側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時人以為怪癖,故稱此石為“拜石”。原齋毀於兵火,後多次重建,光緒丁丑知縣王峻,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內。

現在,米公祠所藏碑刻較前為多,主要是晉唐以下歷代名家書刻,計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餘位書家之手。有徐楷、鍾紹京、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趙佶、趙孟兆頁、唐寅、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王守仁、王士禎、文天祥、梁同書、成親王等人的法帖。行、草、篆、楷各種書體無不具備,各種流派爭妍鬥豔,各種風格,盡呈異彩,令人敬羨不已。

米公祠作為全省重點文保護單位,它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國內外,尤其在東南亞、日本等國較有影響,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尋訪。

無城鎮黃金塔
黃金塔

黃金塔位於無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西河之畔,為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六邊形,面闊3.4米,塔高5米,共9層,層層仿木斗拱,鴛鴦交手,結構牢固,逐層內收,造型挺拔,歷經千年,巍然屹立。塔內設折式台階,可盤鏇而上,每層均設有不同方向的塔門,以便人們極目遠望。
根據文獻記載和古建築學家的勘察鑑定,黃金塔建於宋鹹平元年即公元998年,為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築,北宋早期,無為縣境內佛教興盛,僧侶眾多,遂在汰水邊(現西河)闢地建寺,稱南汰寺,後又在寺中建塔,即黃金塔,形成規模宏大的佛教建築群,但由於時代變遷,戰爭毀壞,南汰寺與黃金塔也迭經動亂,從興到衰,後只剩下一個古塔,據文獻記載,明清以來,曾先後於洪武、隆慶、萬曆、康熙、乾隆等年間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無恙,清末至建國以後,由於年久失修,塔體下層磚石剝落,塔頂損毀開裂,草木叢生,“文革”期間,幸得當地民眾保護,才免遭劫難。1981年,省政府公布黃金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巨款對該塔進行全面的測繪、整修,現黃金塔已燃然一新,成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觀。

無城鎮錦繡溪
錦繡溪

繡溪,初名錦繡溪,南宋前州未築城,溪與外河通。溪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珠蚌,入水的人常常踩到,夜晚有時在水邊啟殼葉光,明皎如月,照地數丈。後築城,溪水才與外河隔開。繡溪之名是取山川嫵媚之意,又名雙溪,因水分為二故名。宋朝人王之道描寫錦繡溪“畫橋雕檻接招堤,新有幽人傍繡溪,千頃淨明天上下,兩奩光映水東西。飛樓涌殿參差見,古木修篁咫尺迷。此景此時君信否,綠楊蔭里囀黃鸝。”北宋無為詩人楊傑詠《錦繡溪》:“十里喧闐錦繡川,秋韃人健趁飛鳶。花明柳暗丹青國,日薄雲濃水墨天。”可見繡溪景色的優美。

繡溪別名南池,因為在城南的緣故,宋人滿維端有《南池》詩一首,“偃月城南錦繡川,迴環亭樹曲池邊。籃輿蠟屐閒投入,竹塢花溪信步前”。錦繡溪相傳因地震而陷,年代已無法考證,清嘉慶《無為州志》記載:“溪涸,居民掘坑取水至丈余,則木多直立,猶當年屋柱也。”

解放後,“錦繡溪”更名為“繡溪公園”,政府陸續投資在公園內培植了大量花草,建立了動物園,添置了遊船,壘起了假山,並修建了一座磚木結構的五角亭,1958年又在公園內芝山上開闢了烈士陵園,建立了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後又建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豐富了公園的內涵

工業園區

無城鎮無城鎮
無城工業園區始建於1996年,位於無為縣城新區,規劃面積6.7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1.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27平方公里。園區以特色電纜、紡織服裝、醫藥用品、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和畜產品深加工為支柱產業。2004年6月整頓後經批准列為省級工業園區。

目前,園內各類企業253家,有五洲集團、豐原藥業無為分廠、新科電信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天龍集團、無為恆順集團實業有限公司、鑫和紡織有限公司、金世紀有限公司、鴻翔羽絨製品有限公司、四海實業有限公司、巢湖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宏盛羽毛製品有限公司等29家骨幹工業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家,出口創匯企業2家,民營科技企業16家,上市公司1家,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企業20家,超億元企業3家。

工業園臨近蕪湖、銅陵兩座長江大橋,軍二路、巢蕪路、無繁路等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距南京、合肥機場和蕪湖外貿碼頭僅1小時左右車程,交通十分便捷。園內已實現“五通一平”,擁有一座日供水10萬噸自來水廠,22萬伏、11萬伏變電所各一座,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

2005年園區實現總產值12.9億元,其中工業11.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3.1億元,利稅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2005年工業園區完成征地、拆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2000萬元,新入園工業企業8家,總投資1.5億元。

安徽鄉鎮

安徽省(英語:Anhui Province 漢語拼音:ānhuī shěng)。中文簡稱“皖”,英文簡稱Anhui 。省會合肥市,共有17地級市,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下面介紹一下它們的鄉鎮風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