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下轄鎮]

華陽[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下轄鎮]

華陽街道位於成都南四環(即成都繞城高速)外側,是成都市一核雙中心——天府新區(城)的核心區域。曾是四川省華陽縣縣政府所在地,1965年併入雙流後,改名成都市雙流縣華陽鎮,2006年9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予以撤銷,改設為華陽街道,現行政區劃仍隸屬雙流縣,但由四川省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實際管轄管理。幅員面積38.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約26平方公里,轄18個社區,343個居民小區,戶籍人口約12.1萬人(另有暫住人口5萬餘人、流動人口15萬人),實際居住人口超過30萬人。GDP為9321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860元。

基本信息

歷史

 華陽鎮 華陽鎮
20世紀,成都府華陽縣中心城區合併入成都市(註:原華陽縣中心範圍包括今武侯區大部、錦江區大部和成華區大部)後,縣署南遷至中和場(今屬高新區),後再遷至中興場(今華陽街道),之後全縣(除併入市區部分)其餘部分併入雙流縣,縣署所在地中興場改名為雙流縣華陽鎮,2006年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2006年9月,經省政府正式批准,成都市撤銷雙流縣華陽鎮、中和鎮建制,同意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華陽鎮改稱華陽街道。2013年12月,劍南大道以東的華陽街道劃入成都市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是天府新城的中心城區,也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區(7個市轄區,包含高新區)之一。

行政區劃

華陽街道下轄以下地區:
通濟橋街社區、半邊街社區、華新街社區、菜蔬街社區、正東街社區、古城社區、四河社區、伏龍社區、騎龍社區、河池社區、紅瓦社區、沙河社區、觀東社區、錦江社區、香山社區、三江社區、長順社區、清河社區、一心社區、鶴林社區、二江寺社區、龍燈山社區。
原華陽縣,始名蜀縣,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成都縣(公元前310年秦設成都縣)析置,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因“安史之亂”,玄宗幸蜀,駐畔成都,更蜀縣為華陽縣。據《輿地廣記》載“昔人論蜀之繁富曰‘地稱天府,原號華陽’。縣之得名實本諸此。”從此,成都便分隸於成都、華陽兩縣。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裁華陽縣並歸成都,五十七年後,即雍正五年,又恢復華陽縣。屬成都府。
以前的成都府,下轄10餘縣,其中成都縣、華陽縣為首縣,共治成都府城。兩個縣的區域合起來就是現在的成都市範圍,縣界就在現在的暑襪南街,所以才叫“成都到華陽,縣過縣(現過現)”。
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當時建立的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管理的城區部分合併成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例: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1990年10月新區建立,並以成都、華陽兩地名的第一個字而定名為成華區。)
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市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時,因日本轟炸成都,華陽縣署先後遷牛市口、中和場、中興場。解放後,中興場就成了華陽縣政府所在地。
1959年,因經濟建設需要,省上決定撤銷雙流縣,分別併入溫江和華陽。1965年又恢復雙流縣,撤銷華陽縣。華陽縣管轄的石羊鄉等鄉區被併入成都市區,其它鄉區(含中興場)被併入雙流縣。華陽縣縣政府所在地---中興場也因此改名為華陽鎮。
據專家考證,古蜀時,中興場乃廣都之樊鄉,是《華陽國志》里提到過的地方,中興場的古城村是古蜀國王徙居成都前的“本治之地”,和當今考古學界的熱門話題“金沙文化”有密切關係。

人口民族

人口

1985年華陽鎮總人口83224人。2005年總人口1189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363人,占總人口63.73%。

民族

華陽鎮民族以漢族為主。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共有少數民族17個,共113人,占總人口的0.13%。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藏族、彝族、羌族、壯族、土家族、傈僳族、侗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白族、門巴族、瑤族、族、傣族、朝鮮族,多為就業關係遷入。

教育事業

 華陽鎮 華陽鎮
2002-11-25日,華陽街道通過了成都市政府組織的專家評審,成為成都市首家教育強鎮。2002以來該鎮經濟社會發展較快,2002年1至10月,全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24億元,財政收入近億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該街道發揚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取得了顯著成就。
從1998年以來,街道財政投入教育的資金達1,560萬元,全街道的19所各類學校都建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設施。為了最佳化統籌力度和教育資源,街道上將原有的22所村小撤併為9所,使其布局合理,讓所有民眾的子女都能受到高質量的教育。同時,該街道增強品牌意識,創建了高規格、高起點的華陽中學。自2001年創辦以來,這所投資8,000多萬元的新型中學已初具規模。該街道還增加教育完善詞條投資渠道,與6所大中專採取了聯合辦學和協同辦學的方式,形成了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一條龍”教育最佳化體系。
同時為了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該街道大力抓好全民教育,建設學習型城區。街道利用農機站、成教校,組織科技培訓小組,送書下鄉,送科技到戶,並強化社區教育,加強校區互動。2002年,該街道幼兒入園率為97.69%,適齡兒童全部入學,鞏固率100%,畢業率100%;國中鞏固率達99.3%,畢業率為99.5%,脫盲鞏固率達100%,青壯年非文盲率達100%,培養實用人才13,000多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9年。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華陽街道(城區)位於成都市南門,城中心12公里,12車道的天府大道(人民南路延伸線)象一條縱坐標,北連天府廣場,南接華陽新城。成都市城市向東向南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該鎮在區位、資源、交通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使這裡成為一片熱土。全鎮幅員面積70.7平方公里,轄28個社區,總人口178459人(其中城鎮人口139135人),耕地面積32250畝;城區建成面積約15平方公里,按規劃,華陽到2020年城區面積約為40.32平方公里,人口35萬人。自天府大道建成通車後,華陽成為成都東南面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商貿中心。該鎮是四川省首批5個綜合試點鎮之一,是國務院99年7月批准的成都市7個衛星城之一。,號稱川中第一鎮。

氣候

華陽鎮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春季夏季長,春季雨量小,夏季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為15.6至17.4。以7月份和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4以上;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只有5.4,。年極端氣溫最高36.2,最低-4.9。平均降雨量650.3至1101.2毫米,春冬兩季降雨少,夏秋兩季降雨量較多,夏季降水集中,常有雷雨,偶爾有冰雹,秋季常陰雨綿綿。

交通

該街道距雙流國際機場12公里,離成昆鐵路二級站---雙流火車站4.5公里,成都火車南站12公里,成都至樂山大件路7公里,308國道(成仁路)和華龍路(華陽至龍泉)穿城區而過。華陽街道的主要道路有天府大道、華龍路、雙華路、益州大道、第V大道、麓山大道一段等。主要交通設施有華陽客運站、成都捷運一號線二、三期工程、五號線、六號線等。

華陽公交系統:
華陽2a路:華陽客運站-綜保北站
華陽4a路:華陽客運站-世紀城
華陽5路:華陽客運站-大源
華陽5路夜班:華陽大市場站-捷運世紀城站
T101路起訖點:南湖西路---南湖西路
T102路起訖點:南湖西路---南湖西路
T103路起訖點:新希望大道---新希望大道
T104路起訖點:新希望大道---新希望大道
T106路起訖點:伏龍路一段口站---華陽客運站
T107路起訖點:華陽客運站---麗景路
成都快速公交BRT(規劃中):
金沙車站經高朋大道、劍南大道至華陽
成都有軌電車(2015年11月開建):
益州大道現代有軌電車:
火車南站西-盛和一路站-泰和路站-和碩東街站-府城大道站-交子大道站-環球中心站-天府一街站-天府二街站-天府三街站-天府四街站-天府五街站-伏龍小區站-華府大道路口站-華陽音樂花園
成都軌道交通:
成都捷運1號線:
主線:北三環--韋家碾--升仙湖--火車北站--人民北路--文殊院--騾馬市--天府廣場--錦江賓館--華西壩--省體育館--倪家橋--桐梓林--火車南站--高新--金融城--孵化園--錦城廣場--世紀城--天府三街--天府五街--華府大道--四河--華陽--牧華路--廣福--香山--段家山--武漢路--寧波路--福州路--廣州路--興隆湖--天府新站
成都捷運5號線(計畫2019年12月開通運營):
華藏站--柏水場站--廖家灣站--莫龍灣站--幸福橋站--九道堰站--杜家碾站--大豐站--石犀公園站--皇花站--古柏站--泉水站--洞子口站--福寧路站--五塊石站--玉局庵站--西北橋站--花牌坊站--撫琴站--青羊宮站--大石東路站--肖家河站--九興大道站--石羊立交站--市一醫院站--交子大道站--錦城大道站--錦城湖站--大源站--民樂站--騎龍站--警官學院站--南湖站--牧華路站--高峰站--龍馬大道站--回龍站
成都捷運6號線(計畫2020年12月開通運營):
望叢祠站--郫筒鎮--商業街站--南北大道站--天健路站--竹橋路站--廣場路站--成都紡專站--犀浦站--交大犀浦校區站--梓潼宮站--侯家橋站--上府河站--川師影視學院站--歡樂谷站--柳家碾站--星河路站--二環交大路口站--小花園站--沙灣站--人民北路站--解放路站--馬鞍北路站--建設路站--成都電視塔站--玉雙路站--牛王廟站--四川大學站--三官堂站--沙河橋站--琉璃場站--城東客運中心站--殷家漕站--金融中心東站--中和站--南外環南站--雙陸路站--觀東路站
成都捷運18號線(計畫2015年12月開工2019年12月開通運營):
火車南站--環球中心站--世紀城站--麓山站(即1號線三期牧華路站)-博覽城北站--興隆站--合江站--三岔湖站--新機場站
成都捷運11號線(計畫2017年1月開工2020年12月開通運營):
觀東路站-會龍大道站-新川科技園站-新川科技園南站-屈家灣站-萬安站-桃花島站-紅斗灣站-大口井站-廟兒堰站-天府CBD北站-天府CBD東站-博覽城北站-國賓大道站-蘆角村站-釣魚嘴站-回龍路站-回龍路西站

基礎設施

水、電、氣、郵電、通訊、光纖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學校、醫院銀行等設施先進、服務一流。連鎖超市、大型商場、星級賓館、茶樓美食林立,彰顯著完善的城市功能。華陽創業環境優良。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是天府新城功能區的核心區域,發展前景十分良好。華陽人居環境優美。東鄰龍泉山,西傍牧馬山,錦江、江安河在此匯合,形成了“兩山環抱、兩河環繞”的優美人居環境在街道財力要償還過去債務的基礎上,街道辦不斷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2008年用於修建村級公路的資金達116.9萬元,完成皇青路3.45千米建設,新建鄉村機耕道3千米,便民路2千米,華陽街道鄉區不僅村村通水泥路,還實現村村公路聯網;用於水利、入戶路、排污溝等基礎設施建設108.95萬元;啟動皇傘村、青山村、衛星村農綜項目,完成改造中低產田4700畝,金土地工程被評為省優良工程。

主要名勝

安公堤紀念碑
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華陽縣知縣安洪德主持在中興場(現華陽鎮)府河左岸修築約1千米防洪土堤,民眾名曰安公堤。以後經多年整治、擴建,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一道從秦家壩至中興大橋長約3千米的堤埂,對保護中興場免遭洪災起著重要作用。1950年後,華陽縣政府對此堤極為重視,多次組織力量加固加高,修復了1947年水毀段。1981年7月13日特大洪水,安公堤又局部被毀,隨即組織搶修,至1982年春,將大麻柳樹至伏龍寺渡口段改為條石保坎工程;中興大橋上、下段普遍加高加固,共挖填土石方6萬多立方米,漿砌條、卵石2,844立方米,混凝土734立方米。迄至1985年,安公堤雖未再潰缺,但不盡完善。1985年冬,成都市江河管理辦公室(市江辦)再投資8萬元,華陽鎮集資1萬餘元,修築條石保坎工程7處1,103米,計回水鄉陳家水碾260米,黃佛鄉渡口27米,紅花鄉龍口86米,永安鄉上、下場口208米,正興鄉雙燕子210米,華陽鄉君子沱220米,安公堤下段92米。至此府河重點段抗洪能力有所加強。
南湖夢幻島
南湖夢幻島位於成都華陽城市建設規劃核心區——南湖度假風景區內,是由府河、江安河自然交匯圍合而成的天然半島。
為了讓遊客真正有一個夢幻之旅,南湖國際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巨資開發,通過三年精心規劃建設,將這塊占地400畝的綠地打造成為城南第一個集遊樂、休閒、購物為一體的體驗公園。這塊城市綠洲正以高貴盛裝的姿態,歡迎遊客的到來.
夢幻島天賦其南城國際品位,秉承夢幻、時尚、動感、休閒的理念,將與周邊高端商務、遊樂項目一起打造成都頂級娛樂目的地,公園內首次引進近30套全球頂級遊樂設備,包括亞洲第一台38米高TOP-FLYING;亞洲第一台SuperSpin;亞洲第一台M型激流勇進;亞洲第一台內向六爪大擺錘;目前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虛擬體驗項目—星際航班……
成都極地海洋世界
成都極地海洋世界項目位於華陽城區天府大道南端,占地600餘畝,總投資數十億元,西南地區第一個極地海洋旅遊項目。由參與過多家迪斯尼規劃設計的美國RPVA公司、知名景觀設計泛亞國際、擁有豐富公共建築設計經驗的加拿大C.P.C公司以及參與過日本多家海洋館設計的日本ELK公司共同傾力打造!成都極地海洋世界一期工程擁有極地動物表演館和歡樂劇場兩個場館。極地動物表演館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充滿異域風情的冰雪溶洞、雪屋雪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兩極地區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在這裡,遊客能近距離的觀
賞到白鯨、北極熊、企鵝、海獺、北海獅等十幾種、上百頭國內罕見的珍稀極地動物以及上千種珍稀海洋魚類,讓人仿佛置身於真實純淨的極地世界。長16米、寬6米,國內最寬的海底觀光隧道、9個精品熱帶魚展缸以及直徑1.3米的圓柱體玻璃展池可謂巧奪天工,出手不凡;通過玻璃視窗還可以看到海水過濾循環系統,了解海洋館運作的相關流程,增強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同時,成都極地海洋世界還運用電子平台等高科技手段向遊客們普及極地、海洋、動物的科普知識,展示科考標本、設備和器材,讓遊客們,特別是小朋友們能夠更好地認識海洋,認識世界,在遊玩娛樂的同時接受科普薰陶,探索海洋奧秘。在目前世界最大、可同時容納3600人的室內海洋動物表演場,白鯨、海豚、海獅表演的節目激情震撼;在如夢如幻般的洄游大廳,美人魚和色彩斑斕的魚兒翩翩起舞,美輪美奐……置身美麗奇幻的極地世界,人與自然的融入、人與動物的和諧,悠然而生。

歷史名人

[北宋]史學家·范祖禹,
[北宋]史學家·范鎮,
[北宋]史學家·范沖。
[中華民國]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張群
張群(1889年5月9日-1990年12月14日),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今屬天府新區)人,國民黨元老。早年就讀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介石為同學,其後曾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1927年起先後任國民政府兵工署長,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5.12-1937.3);之後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戰勝利後作為國民黨方面三個代表之一參與國共談判。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長,後任西南綏靖公署主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90年12月14日病逝台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