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期就有了影響深遠的雜技班組。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幾年,臨泉雜技有了很大的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發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簡介

臨泉雜技臨泉雜技
臨泉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現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占據全省民營藝術表演的半壁江山。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

現狀

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的臨泉縣,近年來雜技藝術發展迅速,如今,兩萬多雜技藝人常年在全國各地巡演,年收入達三億元以上。
雜技藝人闖市場,在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給人民民眾帶來文化精品享受的的同時,還增加了藝人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臨泉縣雜技藝術學校

臨泉雜技臨泉雜技

在臨泉縣雜技藝術學校培訓基地,100多名學員在演練廳練功,有的在練雜耍、有的練翻筋斗,熱鬧而有秩序。12歲的劉阿俊雜技世家出身,他學雜技有他自己的想法。劉阿俊說:“我已經練2年多了,我想再這兒多練一段時間,以後有更大的發展。”

臨泉縣雜技藝術學校目前有100多名學員,學校有2個演出團體常年在廣州、東莞等地演出。校長曾傑說:“我們學校創辦的比較早,雜技開辦了有一年多了,已經輸送300多名雜技演員。臨泉有800多個雜技藝術團體在外常年演出,我們培養的人才供不應求,我們學校也正加大力度重點培養雜技這塊。”

雜技專業村

臨泉雜技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的繁榮和精品項目的受寵,也給臨泉雜技人帶來切切實實的收入。臨泉縣龐營鄉王閆莊自然村,178戶人家有中小雜技表演隊近60個,韋寨鎮韋小莊自然村,35戶人家中有20多個雜技團隊。迎仙鎮鄭寨、張樓鄉馬樓和黃嶺鄉彭店等村莊基本是一家一戶一車一隊,成為了雜技專業村。

這些外出巡演的雜技團年平均收入在40萬元至100萬元。更多的小雜技團一車一隊,隨遇而安,表演武術、雜耍、手技及小魔術,年收入也在10萬元上下。
同時,這些雜技專業村招收的學員也來自周邊鄉鎮或者縣市,產生了很強的輻射作用,拒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共發展雜技藝術團隊900多個,其中大中型團隊47個,全縣的雜技表演演員已經超過兩萬人,年收入超過三億元。

民營雜技的發展

臨泉雜技臨泉雜技

臨泉縣文廣新旅遊局局長鄭中民說:“針對今後民營雜技的發展,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抓市場,抓創新,雜技精品必須在傳統雜技節目當中融入一些新的現代元素,引一些高科技更具有觀賞力和藝術性,第二。我們要抓雜技比賽,通過大賽、小賽,來提高我們臨泉雜技團演藝德知名度,借賽場我們可以打造一批精品節目,以滿足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需求,第三抓培訓,重點搞好雜技學校的建設,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加大對臨泉雜技學校及團隊的經費投入,把雜技團隊的小演員吸引到雜技隊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演出水平。”

榮譽

臨泉雜技臨泉雜技

在1986年安徽省第二屆雜技比賽中,臨泉雜技“馬上倒立”和“馬上射箭”以滿分榮獲一等獎;1990年安徽省第三屆雜技比賽中三個一等獎被臨泉拿走兩個。
2005年,臨泉雜技魔術馬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臨泉縣又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而今申報雜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傳承人

臨泉雜技傳承人、迎仙馬戲團創始人侯德山,今年已經是87歲高齡的老人。但是因為對雜技事業的熱愛,老人依然冒著高溫,撫育雜技幼苗的成長。今年11歲的李飛燕,勤學苦練,進步很快,侯德山老人十分疼愛。20年前,李飛燕的爸爸也是侯德山的弟子。

雜技藝術在臨泉源遠流長,雜技表演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明末清初就出現了成型的馬戲團體。新中國成立後,較為規範的雜技組織在臨泉迅速發展。侯德山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創辦的迎仙馬戲團對發展臨泉雜技舉足輕重。1972年,侯德山避難落戶臨泉迎仙鎮。他開辦授課,廣收弟子,成立了“迎仙馬戲團”,這是臨泉縣較早成立的雜技團體之一。
去年首屆臨泉雜技藝術節,侯德山得了6個獎,其中3個銀獎,2個銅獎,1個優秀獎,今年他投資10多萬元購買設備,正在積極備戰第二屆雜技藝術節。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