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臨泉縣

安徽臨泉縣

臨泉縣,隸屬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2016年7月,轄23個鄉鎮、5個街道、1個省級經開區、1個省級產業園、395個行政村(居、社區),總面積1839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底,臨泉縣總人口230萬。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在臨泉縣建立沈子國,秦、漢、魏、晉、唐均在此設縣,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5年)正式設立臨泉縣。 臨泉縣先後獲得國家生態示範區、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全國安全生產先進單位、中國綠色名縣等榮譽。 2015年,臨泉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5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8.3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50.7億元,增長12.4%。臨泉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43.3:25.9:30.8調整為42.4∶24.8∶32.8,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比2014年提高2.0個百分點。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1.3%、26.1%和32.6%,分別拉動GDP增長3.1、2.0和2.5個百分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沈子國,戰國稱寢或沈,為楚寢丘邑,治所在今縣城西古城。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置寢縣,屬楚郡(後析置陳郡屬之)。

漢改為縣(王莽改曰閏治)。同時在西部置鮦陽縣,治所在今鮦城鎮。均屬汝南郡。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將縣賜李通更名固始侯國。永平六年(公元63年)改鮦陽縣為鮦陽侯國。永建元年(126年),封劉顯為阜陽侯,置阜陽侯國,至永興元年(153年)廢。

三國魏改置鮦陽、固始兩縣,屬汝南郡。西晉仍鮦陽、固始兩縣,屬汝陰郡。東晉鹹康二年(336年),鮦陽、固始兩縣併入新蔡縣,後復立,屬新蔡郡。

南北朝時初屬宋後入魏,梁大通二年(528年)入梁,太清末復入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改固始置財州,北齊廢財州、鮦陽縣,置褒信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褒信縣置瀋州,把原褒信縣地分置鮦陽、沈丘兩縣,隸屬瀋州。十六年,州治移往項城,沈丘縣屬潁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縣東南部增置高塘縣,六年廢,入汝陰縣。貞觀元年(627年)廢鮦陽、沈丘兩縣,併入汝陰縣。神龍二年(706年)分汝陰復置沈丘縣仍屬潁州。

宋屬順昌府。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軍奪取潁州,元將擴廓帖木兒挾軍民北逃。

明初廢沈丘縣入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為府,設阜陽縣,即為阜陽西鄉之地。在驛口橋(今老集)設府同知(俗稱“二府”),在沈丘集(今縣城)設巡檢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北起潁河,南至洪河,縱以茶棚大路、龍王堂、栗頭店、五坑集、歐廟集、會龍集、九龍溝以西設立新縣,因縣城瀕臨泉河,故名臨泉縣,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解放初,民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三十八年1949年),分置臨泉、泉南、泉陽3縣和臨泉市,統歸豫皖蘇區第四地委所轄。民國三十八1949年3月,合併臨泉、泉南、泉陽縣和臨泉市仍為臨泉縣(包括今界首縣潁河南和阜南縣方集區),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屬安徽省阜陽地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臨泉縣轄23個鄉鎮、城關鎮、楊個街道、1個省級經開區、1個省級產業園、395個行政村(居、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在安徽省61個縣的比較中,泉縣以唯一超出200萬的人口數成為“安徽第一大縣”,人口密度為1174人每平方公里,臨泉縣人口是安徽人口最多縣之一,臨泉縣總人口230萬。

民族

截至2016年,主體民族為漢族,回民在臨泉縣為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有6468人。此外,臨泉縣還有滿族、蒙古族、苗族、傣族、彝族、達斡爾族、黎族、壯族、白族、高山族、景頗族、土家族、布依族、瓦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共190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的西北邊陲。地理坐標北緯32°34′~33°10′,東經114°52′~115°31′。南與河南省淮濱、新蔡縣毗鄰,北與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縣相連,西與河南平輿縣、項城市交界,東與阜陽市區及阜南縣接壤。南北長68千米,東西寬62千米。全縣總面積18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臨泉縣地域屬淮北平原,西北高東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自然坡降為八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由於歷史上無數次的洪水泛濫,形成了堆積平原。土壤構成主要有砂礓黑土、砂礓土和泥土3種,十分適宜種植作物。

氣候條件

臨泉縣屬大陸性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乾而少雪,夏熱而雨水充,秋爽天氣晴朗。年平均氣溫15.3℃左右。

水文特徵

臨泉縣河流密布,交通便利。南臨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潤河、延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東流,又有臨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橫貫南北。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臨泉縣境內已探明有多種地方礦藏,包括金屬礦產資源和非金屬礦產。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是鐵礦,已發現具成礦條件的鐵礦床2處,埋藏深度1511-1556米,分別在油店橋和陶老,目前二者均處在調查評價階段。非金屬礦產主要是用粘土礦,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已探明粘土資源儲量2191.86萬噸。另外,現已探明,臨泉富含地熱資源、地下水資源,地下水富含多種對人類有利的礦物質。

植物資源

截至2015年,臨泉縣境農作物有近百種,林木60餘種,藥用植物80餘種,花卉近80種,還有其他野生植物近40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15年,臨泉縣有鴕鳥,紅腹錦雞,金剛鸚鵡,孔雀,白孔雀,矮馬,香豬,山羊,長耳兔等。

經濟

綜 合

截至2015年,臨泉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5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8.3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50.7億元,增長12.4%。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43.3:25.9:30.8調整為42.4∶24.8∶32.8,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1.3%、26.1%和32.6%,分別拉動GDP增長3.1、2.0和2.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截至2015年,臨泉縣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9.1萬公頃,比2014年增加253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0.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8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萬公頃,減少128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436公頃,減少107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1萬公頃,增加832公頃。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74.82:25.18調整為74.98:25.02。
截至2015年糧食總產量119.1萬噸,比2014年增加5.1萬噸,增長4.5%,實現“十二連增”。油料產量2.3萬噸,下降0.6%。棉花產量0.2萬噸,下降48.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77.9萬噸,增長4.3%。
截至2015年肉類總產量15.4萬噸,2014年增長2.4%。禽蛋產量3.1萬噸,增長5.2%。水產品產量0.9萬噸,增長4.9%。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64.83萬千瓦,比2014年增長1.7%。農用拖拉機2.8萬台,增長0.3%;農用運輸車4.8萬輛,增長0.1%;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3.1萬台,與2014年基本持平;聯合收穫機3541台,增長7.1%。2015全年農村用電量2.8億千瓦時,增長11.9%;化肥施用量(折純)8.1萬噸,下降0.6%;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4196噸,增長1.0%。

第二產業

截至2015年,臨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9戶,比上年淨增22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8.0%。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7.5%,重工業增長8.4%;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長28.0%,集體企業增長10.1%,股份制企業增長6.4%,合資企業增長20.0%。
規模以上工業中,23個工業行業大類有17個行業產值保持增長。年產值超10億元的4個行業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5.8%,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4%,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8.0%,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8.4%。
截至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7億元,比2014年增長20.8%。主營業務收入125.6億元,增長7.7%。實現利稅8.7億元,增長7.6%。

第三產業

截至2015年,臨泉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2億元,比2014年增長12.8%。其中,限上貿易業零售額20.9億元,增長20.3%。限上消費品零售額中,城鎮主導優勢明顯,實現零售額20.1億元,增長29.0%,鄉村僅實現零售額0.8億元,下降7.3%。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9540萬美元,同比增長31.2%,其中,出口8478萬美元,同比增長30%。當年實際使用外資521萬美元,較上年增加479萬美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有普通中學77所,專任教師5039人,在校生9.9萬人。國小412所,專任教師7495人,在校生1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所,專任教師227人,在校學生1.3萬人。全年教育支出14.5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3.9%。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臨泉縣末有影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2.5萬冊,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事業

截至2016年,臨泉縣末有醫療機構床位數3747個,衛生機構技術人員382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707人。全年用於醫療衛生支出達10.1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6.6%,增長12.2%。

科技事業

截至2016年,臨泉縣末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3377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86人。培育省高新技術企業8家、專精特新企業1家,專利授權數249件,獲發明專利授權63件。

交通

鐵路

鄭阜高鐵,在臨泉縣設臨泉站。2016年上半年,鄭州至阜陽高鐵初步設計方案,正式通過中國鐵路總公司和河南、安徽兩省政府的批覆。鄭阜高鐵阜陽段全長64公里,經界首、臨泉、潁州3個縣市區,設界首南、臨泉、阜陽西3個車站,其中界首南、臨泉兩個車站為新建車站。臨泉站位於臨泉縣城東、楊橋鎮西,距臨泉縣城區10公里左右。

高速公路

阜新高速公路,路線東起阜陽四十鋪互通立交,接合淮阜高速公路阜陽南互通立交,全線經過阜陽市潁州區、阜南縣、臨泉縣境內,西至臨泉縣廖莊,接河南新蔡至化莊高速公路,是合淮阜高速公路向河南省方向的延續,對加強豫皖兩省和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聯繫,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這條公路橫穿全國人口第一大縣臨泉境內25.52公里,途經臨泉縣土陂、老集、范興集、楊小街、宋集鎮、陳集鎮等六個鄉鎮,在該段分別設一個進出口(臨泉南)和一個服務區(廖莊),結束臨泉縣無高速公路的歷史。

河南濮陽至湖北陽新高速

2011年9月,山東、安徽、湖北、河南四省交通運輸廳簽定了同步規劃河南濮陽至湖北陽新高速公路協定書,共同促進項目儘早實施。安徽省縱五高速公路即河南濮陽至湖北陽新高速公路安徽省增內路段,路線途經安徽臨泉、阜南、金寨等地,全長約110公里。

歷史人物

季載,西周初期人,周文王第十個兒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在今臨泉縣古城子建立了沈子國,子孫以地為氏。由於他辦事認真,善動腦筋處理各種難事,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政績,使周朝的農業水利也贏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

姜子牙,呂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稱太公望,西周開國的功臣。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兼軍事家。姜尚在治理自己的封國時,順應民俗,革除陋習,大力發展工商漁鹽事業,人民都歸順到齊國,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他著有兵書《六韜》。

沈郢,東周是時人,是聃季載的後代。他高潔的品格很受後世之人敬佩。

養由基,春秋楚;(今屬地該縣楊橋)人,有“神箭手”之稱。“百步穿楊”說的就是他的故事。

畢卓,字茂世,晉朝鮦陽(今鮦城)人,少年時豁達豪放,很有才華。當上了行止秉正、統帥有方的溫嶠將軍的平南長史,協助溫嶠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死去。國畫大師齊白石曾有《畢卓盜酒》畫作,並題:“宰相歸田,囊中無錢。寧可為盜,不肯傷廉。”

韋仲魁,字象時,清朝首光年間迎仙店北仁和寨人。武解元,26歲時錄為武進士。18歲時進京應方試,隨後從軍,因帶領軍隊在雲貴一帶戰績卓著,極受清廷讚賞,被授為“雲貴協鎮孝督”要職。後因胞弟在家鄉勾結土匪而受到牽連,清廷派人追查,他含冤自殺。當地百姓在昆明城西山腳下為他建廟碑,作為紀念。

連登榜,清鹹豐年間鮦城鎮東南連莊人。他原為教書先生,為人耿直,富有民族氣節。鴉片戰爭後,領導當地農民組成起義軍,與清廷官吏鬥爭。

張蘊華,該縣長官鎮人。他自幼天資聰敏,勤學好問,性格剛強,體貼窮人,富有正義感。他1917年縣高小畢業後,考入阜陽省立第六中學。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參與組織五四運動,聲討軍閥摧殘教育、屠殺受國學生罪行等活動。

呂霞光,該縣呂寨旅居法國的著名畫家、古董鑑賞家、收藏家。

李文漢,該縣長官鐵佛人。他畢業於上海美專。20歲即獲蔡孑民畫獎金。1965年至1968年;連續四年榮獲“中日書法交流展”的特別獎。李文漢曾多次返回故鄉,來往于海峽兩岸,促進文化事業交流,促進台灣的早日回歸。

主要景點

古蹟遺址

老丘堆

老丘堆位於臨泉縣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名沈子墓,長50餘米,寬20餘米,高10餘米。相傳聃(丹)季載受封於沈,身後掩埋於此。但據考古學家認定,跡里是新故事石器時代的文明遺址,由於此處遍地是陶製器皿碎片和殘斷的石器,出產東西。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陶方鼎、陶紡輪等,還有骨刀、骨針、骨箭頭、骨魚叉等。老丘堆本來很大,因處於流鞍河岸邊,長時間遭到暴雨沖刷和農人深翻墾植,相當小了。這裡地勢較高,地上枯燥,前有大平原,後臨流鞍河,是原始社會的一個村子。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維護單元。

費子街遺址

費子街遺址位於臨泉縣在涎河匯入泉河西岸的楊橋集費子街村。凌駕河床3米,長300米,寬150米,四周環水,中心有河道衝擊構成的一條大溝。在這裡採集有石錛、陶網墜、陶紡輪等古代文物。屬大汶口文明晚期、龍山文明早期的遺址。

崗上遺址

崗上遺址位於臨泉縣黃嶺集東北1千米處的崗上村頭。長800米,寬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斷層,斷層處表露出有燒土層和遺址層。出土有蚌鐮、骨鏃、骨針、骨鏢、石鏃、石斧、陶紡輪、陶罐、獐牙、鹿角等很多遺物,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在上述三處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然則沒有發現青銅器,標明那時社會尚處於氏族公社會期間,還沒有進入奴隸制社會。人類曾經過著久居的生涯。打魚用的網墜、佃獵用的箭頭,則標明漁獵東西的提高和生產力的進步,這隻要在氏族社會的晚期才幹呈現,闡明母系氏族公社會已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社會的分工大致是:農業出產、漁獵為男人所擔任;制陶、豢養牲畜、紡織縫紉是女子的工作;大哥的人擔任指點、教授經歷,並做些簡便事務;孩子們從事輔佐性勞動。全體氏族成員人人都要勞動,產物明顯把握在父系家長手中,但仍為氏族成員所共享,還沒有發生盤剝和私有制。

沈子國古城

沈子國古城位於臨泉縣西500米處的古城址。這裡北依泉河,南臨流鞍,地墊很高,瓦礫遍地,地下文物埋藏豐厚,城郭規劃雄偉,輪澄清晰,確有一派古城堡的氣候。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聃季載被封於沈地,在此樹立了沈子國,這以後,聃季載的子孫們在此繁衍生息。

鮦陽古郡

鮦陽古郡位於臨泉縣鮦城鎮北郊,因面對鮦水之陽而得名。這裡地墊很高,陶片瓦礫俯拾皆是,城池規劃明晰。在此出土有很多的古代文物,如陶壺、陶鼎、銅鏡、石馨及戰國時楚國的黃金錢幣郢爰(yǐngyuán)等。鮦陽早在兩漢、魏、晉時就曾兩次設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劉裕廢東晉稱帝,改國號宋,將新蔡郡設在鮦陽。30年後,又將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蕭道成廢宋,改號齊,將新蔡郡改為北新蔡郡,仍設在鮦陽。

畢卓墓

畢卓墓位於臨泉縣鮦城鎮1千米處,高4米,周長80餘米,雄偉威嚴。墓內分為正室、後室、西室、東室。全為青磚構造,墓磚上刻有鳥斑紋。畢卓為晉朝鮦陽人,曾任吏部郎。因嗜酒如命,醉盜領家釀酒而傳笑古今。1958年,本地民眾掘墓取磚,曾挖出很多五銖銅錢和一隻酒壺,及一“吉人夫人”的磚刻。

長官清真寺

長官清真寺位於臨泉縣長官集南首。建於明代萬曆(1573)年間,已有420餘年前史,那時作為長官店回民禮拜場合。大門樓吊掛一橫匾,上書“古清真寺”;二門樓橫匾“率由理門”;北課堂匾額“主敬存誠”;大殿明柱上有春聯:“仔細主無影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獨一理在心”。1983年縣當局撥專款又重建大殿6間,南課堂6間,北課堂5間及大門樓和二門樓,使清真寺相貌面目一新。

古木

千年銀杏樹

千年銀杏樹位於臨泉縣城西事跡子處。銀杏樹、古城址、老丘堆並稱為臨泉三大事跡。樹高30餘米,胸圍8米。九棱十八丫、本十二枝杈,已有兩千多年的樹齡,至今仍枝葉茂盛,挺拔蒼勁,銀果纍纍。凸起地上的根部,天然構成的各類造型,如雄獅巨龍,如躍虎奔馬,千姿百態,聽憑想像。箇中,在一根木上可見一明晰的馬蹄印,鄰近根木上又有一個足跡。傳說,為明末農人起義師領袖李闖王攻擊北京時,在此倚樹稍息留下的。據林業任務者考據,離城市這么近,又這么大,這么古的銀杏樹,為全國第一。此樹已列為省重點文物維護樹木。

老枸桔樹

老枸桔樹位於臨泉縣鮦城鎮古鮦陽城遺址處。相傳為元朝末年上將察罕鐵木爾在鮦陽城建花圃時所植,至今已有660餘年的前史。其樹固然不大,但經年已久。高3米多,上部骨幹老死之後再抽新乾,新乾身後又發新乾,五代樹幹殘枝記憶猶新,可見其陳舊之甚。而今所發新枝,仍綠葉茵茵,並後果數枚。每年都有很多慕名者來此欣賞一番。

近現代革命遺址

育才閣

育才閣位於臨泉縣長官集中間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張蘊華於1929年任長官小黌舍長時所建。那時,他組織有學生會、窮漢會、夜校等,提出“扒寺院,打神像,興私塾”的標語,率領學生、教員和窮漢先後扒失落7座寺院,建成育才閣後,他在大門上寫一別春聯:“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拚死命”。在二門上寫一副春聯:“有什麼思維說什麼話;做一番事業盡一番心”。育才閣有上、中、下三層,共16間。第一、二層為教室,第三層僅一間,仿義大利式修建。從全體看,既美觀而又嚴整,既儉樸而又調和。

魏野疇烈士陵寢

魏野疇烈士陵寢位於臨泉縣老集東首界南河東岸。魏野疇原為中共皖北特委書記,1928年4月9日依據中心“八·七”會議精力,組織和發起了有名的阜陽“四·九”起義。但因為預備任務不成熟,起義歸於掉敗。魏野疇率部撤離阜陽,星夜兼程向西南轉移,路過老集時被仇敵殺戮於界雕南河畔。1988年,縣當局闢地在魏野疇牲處建造陵寢。陵寢分兩局部,前面為陵寢景色區,遍植松柏、花圊。後面為烈士墳場,墓前立有墓碑。陵寢大門兩帝旁有“四·九舉義旗名垂千古;皖北灑碧血光照後人”的春聯。

劉鄧大軍匯合留念碑

劉鄧大軍匯合留念碑位於臨泉縣在韋寨中黌舍園內。1947年8月間,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出,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計謀防護轉為計謀抨擊的序幕。在大別出施行計謀再睜開時期,劉伯承司令員帶領的後方批示所於12月轉出大別出,來蒞臨泉的韓老家。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帶領的前方批示所自負別出轉出,來到韋寨,與劉伯承帶領的後方批示地點辨別75天后成功匯合。1991年縣當局撥款在此立碑留念。

地方特產

黃嶺大蔥

臨泉黃嶺一帶,盛產大蔥,名經霜蔥,葉青肉厚,莖長白嫩,莖部外有淡紫色薄皮相護,耐嚴寒,抗霜凍,愈寒而愈肥,久藏而不爛壞。常食能體格健美,延年益壽。黃嶺大蔥主要用於調味,氣香四溢,可壯食慾,助消化,和脾胃,提精神。黃嶺鎮大蔥種植歷史悠久,

牛莊穿心蓮

穿心蓮莖方節顯,綠色枝葉均對生,質脆易啐味極苦,全棵入藥,清熱解毒,消除腸道疾病,可以制穿心蓮片劑,也可以提取穿心蓮內脂制針劑,穿心蓮桿子也可以加入各種飼料中,預防腸道等疾病。

韋寨“三粉”

“三粉”即“粉面、粉皮、粉條”,韋寨地區加工三粉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韋寨因盛產粉條而被譽為“三粉之都”。其年產量最高時可達數千噸。

韋寨地區一產的冬粉是純紅芋粉,因色澤白亮,柔韌耐煮,口感爽滑而受到消費者青睞,產品熱銷全國各地。

流鞍河大閘蟹

臨泉縣流鞍河400公頃水面已全部開發養蟹,河蟹當年平均個體重150克以上,最大個體達到500克。流鞍河所產的成蟹個大、色好、蟹黃多、無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