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集鎮[安徽省臨泉縣]

陳集鎮[安徽省臨泉縣]

陳集鎮位於臨泉縣城南40公里處。東鄰張新鎮,南連艾亭鎮,西接河南省新蔡縣楊莊戶鄉,北靠宋集鎮。張(集)--新(蔡縣)公里、韋艾公路穿鎮而過,在陳集鎮形成“十”字交通網,東距臨艾公路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內谷河、鍾窪大溝、黑土溝、馬樓大溝依次橫穿15個行政村(原28個行政村合併為15個行政村),10公里的豐產河貫通南北,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面積65.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20個自然村,376個村民組,14805戶,人口66909人,耕地65648畝。

概述

陳集鎮[安徽省臨泉縣]陳集鎮[安徽省臨泉縣]

陳集鎮位於臨泉縣城南40千米。1992年3月,撤區並鄉,陳集鄉與閻樓鄉和油店橋鄉合併為陳集鎮。全鎮轄陳集、朱窪、丁莊、北陳、揚莊、李新、樓院、拐溝、任老、任趙莊、閻樓、柘樹橋、閻新、閻土樓、唐營、喬莊、街店、李中營、李長營、羅漢寺、水寨、油店、東王營、曹莊、桃元、張興寨、東嶽廟、彭營28個村民委員會,222個自然村,376個村民組,總面積75平方千米,總人口60935人,其中農業人口50146駐鎮人口10000人,鎮政府駐地陳集鎮。
陳集鎮地處皖西淮北平原,地勢平曠,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氣候宜人,一般農作物都能生長。境內谷河、鍾窪大溝,黑土溝,馬樓大溝依次橫穿28個村委會,10千米長的豐產河貫通南北,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小口井4000餘眼,機井350眼,農用機械400餘部,橋涵36座。

交通

陳集交通十分便利。張(新鎮)——新(河南新蔡)公路,韋艾公路穿境而過。東距阜陽60千米,依託京九鐵路和阜陽飛機場與全國各地相通,西與駐馬店和京廣線相連,南可直達廣州,北可直達北京,每日流動人口近萬人。2004年底,實現了村村通砂疆路。

歷史

陳集,在明朝時叫李鳳集。據傳,在很久以前,這裡有個小集鎮,鎮上有一李家酒店。酒店老闆憑著手藝和熱情,把小店開得紅紅火火。正德年間,武宗皇帝巡遊江南,路經至此,住進李家酒店。酒店有個姑娘叫李鳳姐。芳齡二八,粉紅的臉蛋象三月的桃花鮮艷,腰肢象初春的柳枝那樣輕柔。武宗皇帝本是風流天子,便要納李鳳姐為貴妃。李鳳姐不依,武宗皇自稱是當今天子,並取龍袍和玉璽,鳳姐見後,方拜龍恩。後來武宗回京,便冊封李鳳姐為貴妃,派車馬迎貴妃進京。李鳳姐不幸紅顏薄命,在武宗走後不久病故。後有文人據此編出一齣戲《游龍戲鳳》,故名李鳳集。後因陳氏子孫繁衍居首,改稱陳集。解放前夕,陳集是豫皖革命根據地之一,1962年設立陳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陳集鄉政府,1992年改為陳集鎮。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陳集的古會日。逢會期間,外地客商紛至踏來,洽談生意,互相交流,熱鬧非凡。
建鎮後,第一屆黨委書記劉洪仕,鎮長李全軒;第二屆由原屆鎮長李金軒主持全面工作;第三、四屆鎮黨委書記均是李金軒,鎮長分別是徐廣金,水九海;第五屆黨委書記何繼軒,鎮長李東升;2004年3月,韋仁擔任陳集鎮第六屆黨委書記,同年6月,王軍英(女)到陳集鎮任鎮長職務。2000年12月,陳集鎮進行了機構改革,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進行了考核和書面考試,根據編制和綜合行分情況,從高到低錄用,額滿為止。對削編人員,鎮黨委爭求個人意見,或到村任職,或外出務工,或買斷自謀職業。
1994年3月,臨泉縣第二輪土地承包試點工作在陳集鎮羅漢寺進行。這次土地改革,宅田合一,按人口平均分配,本著“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將原來三年一調整改為三十年一調整,每把每戶分散的地塊調整為一大塊。全鎮土改工作於1994年9月份結束。

教育

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25所,幼稚園1所,成人技校1所。在校學生70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有衛生院1所,有限廣播電視收站1座。1997年6月,全鎮開通程控電話500門,移動通訊覆蓋90%,汽車站年客運量10萬人次,農村信用社在鎮設有分支機構。全鎮農民都住上了磚瓦結構的房屋,8%的農戶住上了樓房。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農業和外出務工。

經濟概貌

全鎮耕地面積43平方千米,均屬旱田,是個農業大鎮,農產品極為豐富。主要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芝麻、棉花,兼以生薑,大蒜、蔬菜,瓜果為輔。近年來,推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糧經比例調整為6:4。現有1000畝的科技示範區3個,1000畝種子基地2個,良種覆蓋率100%,全鎮實行一年3熟制,四熟制。2004年,農業總產值13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8元。養殖業主要以養牛、豬、羊和雞為主。1992年實施了黃牛改良計畫,引進了西門塔爾,利木羊夏洛來等優良品種,並引進紐西蘭羊,八克俠豬,西德兔。

資源優勢

鄉鎮企業立足於本地資源優勢,建有大型榨油廠4個,小型油廠3個,次序凍廠2個,水泥預製廠5個,養雞場4個,養牛場2個,養豬場4個,把紅芋加工成冬粉,粉皮,粉面的“三粉”加工,家家戶戶均可生產。聞名於省內外的陳集黃牛專業市場初興於清末,幾經沿革,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1992年6月,由臨泉縣工商局和陳集鎮合資興建,投資50萬元,占地面積0.2平方千米。辦公大樓、餐館、廠棚、牛房。圍牆等一應俱全,集商,貿、服務於一體。兩湖、雲貴、山東、上海等地客商經常來此洽談談生意。黃牛每集上市量400多頭,成交量200多頭,年交易額4000餘萬元。
陳集的名優土特產有大蒜、香蔥,芹菜,無公害台灣一號無籽西瓜,“勾手”烤雞等,尤菜著稱,以其無絲,香脆、爽口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下轄村

34122111220012l陳集村
341221112201122朝陽村
341221112202220丁莊村
341221l12203220南楊莊村
341221112204220東嶽廟村
341221112205220東王營村
341221112206220油店橋村
341221112207220彭營村
341221112208220任老村
341221112209220閆樓村
341221112210220柘樹橋村
34122111221I220聯建村
341221112212220李長營村
341221112213220李中營村
341221112214220水寨村

社會發展

近年來,陳集鎮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團結依靠全鎮人民,以不甘人後的志氣,拼搏進取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取得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建設文明的輝煌成就。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2010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9096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0元。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努力方向

一是積極抓好“三農”工作,大力改善生產條件,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抓好了人口和計畫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和獎優扶工作。夯實了計生基礎。
三是加大城鎮一體化建設。近兩年新建商品街4條,形成陳集鎮四橫五縱集鎮發展布局。
四是民生工程進展順利。生產救災、農村低保、五保供養等各項惠民政策全部落實到位。
五是積極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著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六是積極發展衛生事業,堅持做到一村一室,集體辦醫方向。認真抓好醫保、醫療、預防、保健等衛生工作。
七是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各村建有文化書屋、閱覽室、文化活動室等文化活動中心,努力創造適合民情的文化模式和社會環境。
八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陳集鎮黨委政府謀求發展,開拓奮進,關愛民生,謀福於民;陳集鎮人民勤勞樸實,積極奮進。陳集環境優美,社會和諧,陳集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具有發展的陳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