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筆畫

火筆畫

火筆畫源於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鑑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火筆畫火筆畫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宮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後來由於連年災荒戰亂,烙畫工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進民間並且逐步流傳開來。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民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
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劉祝華(1916—1991)及其弟子為代表的安徽“火筆畫”通過作畫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畫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題材、內容的創新而形成獨立的流派。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美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製品自1956年開始出口,遠銷東南亞、北美及西歐各國。

河東區湯河鎮許洪剛,1992年退伍後,發揮油畫、國畫特長,專供火筆畫,相繼創作了《八仙過海》、《金陵十二釵》、《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彌勒佛》等系列作品,近年來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2006年,許洪剛被評為臨沂市十大民間藝人,同年6月在山東國際文博會獲大獎,2008年被臨沂市文化局評為十大民間剪紙藝術大師。

歷史

火筆畫源於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鑑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特點

安徽"火筆畫"的特徵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生產工藝

火筆畫火筆畫

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其製品自1956年開始出口,遠銷東南亞、北美及西歐各國,為國家賺取了大筆外匯。近40年工廠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和20餘萬件製品的生產規模,給“火筆畫”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工藝製作流程”和“生產工藝流程”。
傳統火筆畫講究構圖和“烙筆”的線條。其主要手法有:皺、皴、勾勒、重填、淡染等,與國畫技法相近又有所不同;既能畫出中國畫風格,也能畫出西畫風格;全在靠基本功力、心理素質和手上功夫。

代表傳承人

火筆畫火筆畫

劉凱,1938年生。系著名工藝大師劉祝華之長子,字雲里,畫號夢如、赤墨,省書畫研究會會員。
劉凱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火筆畫技藝,曾任合肥民間工藝廠廠長。他自幼受父親薰陶,並自學中國畫。其代表作有:《和平之春》(鴿子和春花),參加1958年“合肥市青年畫展”並獲獎;《海島風光》(海上風景),參加1974年“安徽省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蘇州虎丘》(園林風景),參加1981年“安徽省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杭州六和塔》(園林風景),參加1981年“安徽省工藝美術作品展覽”;《玉蘭八哥》(花鳥),先後在《世界知識畫報美術專輯》、《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上署文刊載;《山水》(山水亭台、書畫並舉),發表於《全國當代書畫名人名作精品集》;《黃山之戀》(國畫黃山),發表的中國畫報社《走向世界的中國》“專家學者篇”。
劉凱的作品在《世界知識畫報美術專輯》、《中國美術作品選集》、《中華民族書畫長卷》、《百年經典——中國美術全集》、《全國當代書畫名人名作精品集》、《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中均有收藏,其傳略錄入《中國民間名人錄》、《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省、市電視台均為其製作過個人藝術專題片並播放。《新安晚報》、《合肥晚報》等均有其個人專訪報導。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的“火筆畫”,保護單位合肥市文化館通過保存完整的火筆畫及其傳人的文字、音像資料,並通過開展學術研究、專家研討確保火筆畫技藝得以延續和發展,建立市級民族民間工藝保護中心,其中設立“火筆畫展室”,培養掌握火筆畫技藝的後備人才,實現對火筆畫傳統技藝以及工藝流程的完整保護;通過政府資助或多方籌集資金加強對傳統火筆畫技藝和產品的開發、利用,打造“安徽火筆畫”特色品牌。
劉凱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各級政府將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有效保護傳承人及項目。

價值

火筆畫火筆畫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民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劉祝華(1916—1991)及其弟子為代表的安徽“火筆畫”通過作畫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畫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題材、內容的創新而形成獨自的流派。
安徽“火筆畫”的特徵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傳承意義

火筆畫火筆畫

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製品自1956年開始出口,遠銷東南亞、北美及西歐各國。
近40年來,隨著工廠化、流水線生產方式的運用,"火筆畫"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藝製作流程和20餘萬件製品的生產規模。劉祝華、劉凱及其弟子等工藝傳人們的作品曾12次參加國內外工藝美術大展;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作為省、市對外饋贈禮品為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貢獻。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