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謠

徽州民謠

徽州民謠是徽州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簡介

徽州民謠是徽州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分類

徽州民歌徽州民歌

徽州民謠從地域上來分,有歙縣民謠、績溪民謠、休寧民謠、黟縣民謠和祁門民謠等,並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點;從內容上來分,有徽商民謠、生活民謠、勞動民謠、愛情民謠、時政民謠和遊戲民謠等。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題材的多樣性和藝術的獨創性的特點。
有些民謠在徽州境內廣泛流傳,但在不同縣境有不同的流傳“版本”。如徽商民謠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就有歙縣、績溪和祁門的3個“版本”。徽商民謠,曾對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是徽商歷史的形象寫照,具有特別的認識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地位。
有些民謠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發展。像流傳於黟縣的《黟縣婦女實苦憐》就有了現代版《黟縣婦女生活甜》。有些類型的民謠密切反映社會生活,如時政民謠中的《鴉片害人真不輕》、《抓壯丁》等。
徽州民謠是自宋代以來徽州社會民間生活的鮮活見證,從中可以真切地認識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審美觀念,是認識徽州民間社會和人生的一把鑰匙。

內容

徽州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山歌、號子、兒歌、道士腔、風俗小調等。因地域的不同,可分為歙縣民歌、績溪民歌、休寧民歌、黟縣民歌和祁門民歌等;從內容上分,可分為徽商民歌、愛情民歌、勞動民歌、生活民歌、遊戲民歌等,涉及勞動、節氣、婚姻、建築、風水、民俗等。徽州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古樸、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鮮明的江南色彩與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氣息。徽州民歌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轎》、《接房》、《敬酒》、《交杯》等。勞動號子有《鋸板號子》、《採茶號子》、《採桑號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兒歌有《推車謠》、《月亮大大》、《柏樹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門》、《十供》等,此外還有革命民歌。

發行

早在八十年代初,徽州民歌中屯溪民歌《小石橋》、歙縣民歌《牧牛花鼓》、《猜謎對歌》、《十二月花》等就由中國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向國內外發行。199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向國外播放屯溪民歌《小石橋》、歙縣民歌《十二月花》。2005年屯溪民歌《小石橋》被列入中學生音樂教材。

意義

徽州的民謠,來源於生活,傳唱於民間,流行小巷院落,上可問天不公,下可借鳴不平,是一個窺測社會的萬花筒。她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復興,經濟繁榮背後的另一張真實面孔。徽州民謠,是一個文化聚寶盤。她藏匿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真情實愛。她記錄了許多活生生的“過去”。民謠,象一本發黃的舊書,象一個精彩的腳註,也象一張通俗的年畫。她向人們坦露著心扉,她向人們展示了七情六慾,塵封了大量生活原態,截取了社會的形形色色。這是一個多么豐富而精彩的世界啊,又是一些多么沉重而又耐人尋味的社會話題。

欣賞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徽州民謠中,有相當一部分題材,是與男女愛情有關。有訴離別衷腸,有表男慕女悅,有敘美好心愿,有感紅豆相思,有恨亂點婚配。如《映山紅》:
映山紅,紅彤彤,隔壁隔塢討新人,討哪個?討愛情!
寥寥數語,作者從一個傍觀的視角,以映山紅似人,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被封建理教束縛著的徽州男女,對愛情的渴望。而在下列《許個好人家》中,又可細細品味那種做媒婚俗所帶給人的忐忑不安。

柏枝樹,柏枝椏。柏枝樹下好人家。生個男,會當家,生個女,會繡花。等到十八歲,許個好人家。
“等到十八歲,許個好人家”,在男女沒有戀愛自由的年代,這是一個多么善良而又發自內心的祝願啊。青年男女只有碰運氣,而沒有自由選擇婚姻的權利。“一粒谷,兩頭尖,一頂花轎走向前。爹哭三聲囡上轎,娘哭三聲進轎門;囡啊囡,不要哭來不要愁,三朝接你回家走。”這首《一粒谷,兩頭尖》,從一粒谷起頭,勾畫出將要出嫁的女子,離家時那種亦喜亦悲的矛盾心情,形象而透徹。徽州是程理學發源地,那種想擺脫正統思想禁錮的反抗呼聲,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民間的這種聲音尤其強烈大膽。
“叫聲哥哥你記真,我家住在廟山村。屋後有棵大栗樹,門前有個葡萄藤。門前杏樹結子青,身*杏樹盼郎臨。娘問閨女做什麼?我看杏樹何時紅。”
有一首《婦女解放歌》是這樣的:  

“自古到今,男女配婚姻。男想討個好老婆,女想嫁個好老公,兩廂情願多稱心。舊社會,家教緊,爹娘專主瞎操心。算命做卦排八字,聽天由命不由人。共產黨,解放軍,打破包辦舊婚姻,自己作主定終身。”
當然,生活中也有不少愛情悲劇和畸形婚姻發生。一首《結髮夫妻無奈何》、《十八歲大姐三歲郎》、《等郎媳》即是例證。
“油菜花開滿地鋪,打鑼打鼓嫁小姑。小姑嫁不好,嫁個馱背佬;進房又要牽,出房又要抱;隔壁鄰舍不要笑,結髮夫妻無奈何。”
“喜鵲哥哥尾巴長,十八歲大姐三歲郎。半夜三更要吃奶,‘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不看公婆待我好,一腳踢你見閻王。”
“娘啊娘,做事真荒唐。你講把我(給)個好人家,童養媳等童年郎。我大渠(他)十歲甚樣講?不象老婆不象娘。馱(抱)著要撒尿,哭著要吃糖。日間領渠嬉,夜間馱上床。清早起來幫他著衣裳。等到郎大我已老,命里注定沒法想。”
這三首民謠,反映的是民間許多畸形婚姻,帶給無數徽州男女愛情上的不幸,給徽州女人帶來的無限痛苦。事實上,徽州眾多的貞節牌坊下,又湮沒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下面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民謠中輕鬆幽默的場景。
“葫蘆蜂,抖膀膀,抖過山,抖過嶺。問你家姑娘肯不肯?肯!肯!肯!三擔豬肉二擔餅。花花轎,門口等,嬉嬉菜花蓋頭頂。”

“有錢討個嬌嬌女,沒錢討個瘌痢婆。瘌痢婆會搞柴,嬌嬌女會做鞋。”
徽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圈。徽俗民風尤見本地田園風格。一首《山里好》,便是這種桃園生活的寫照。

手捏苞蘿,腳踏料炭火。無憂又無慮,皇帝不敵我。
徽州儒風獨茂,源自於徽人對讀書的重視。十村五鋪,館學書院林立。這種崇儒重教的文化傳統,更能從民謠中得到印證。如《上學堂》、《牽三哥》、《冬學歌》:

“摘茶姐,賣茶郎。一斤糕,兩斤糖。打發哥哥進學堂。讀得三年書,中個狀元郎。金童來報喜,玉女來送房。阿姐做新人,阿哥做新郎。”

“牽三哥,賣三郎,打發囝,進學堂。讀得三年書,中個狀元郎;前門豎旗桿,後門做祠堂。金屋柱,銀屋樑;珍珠壁,象牙床,繡花枕上一對好鴛鴦。”

“我們的老百姓,真正是可憐。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種桑忙。隔壁的小百姓,呼你一呆(起)進學堂,

下面的民謠,反映了作者對種種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滿。如《轎夫嘆》、《天上星多月不明》:
“抬轎是人,坐轎是人。坐在轎中樂融融,抬著轎子汗淋淋。世道真不公平!”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多路不平。世上官多不太平。”

徽州民謠

朱子的書院江灣的樟,龍川村的風水媲上莊;
宏村的南湖西遞的巷,登封橋的台級齊雲山;
許國的牌坊漁梁的壩,下汶溪的山頭塔成雙;
屯溪的老街夜泊的船,萬安鎮的水埠有羅盤;
月潭的老屋率水的浪,放排佬的篝火照兩岸;
祁門的紅茶徽墨的香,海陽城的茶市商賈旺;
鮑家的花園岩寺的場,古城岩的石橋通水南;
寶綸閣這祠堂來頭大,棠樾的暮色把牌坊染;
新安的綠水映黃 山,朱夫子的家訓代代傳;
徽州府鼓聲幾百年響,巨商大儒落葉歸根忙。

《寡婦門前多冤家》唱出了一個男子無奈的心曲:
十指尖尖白筍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墳前點了一炷香,哭得眼淚濕青衫。
當初勸你嫁給我,日裡種田夜績麻。
偏要嫁個生意客,一封死信捎來家。
你進不能進,退不能退,身子懸在半山崖,
有心幫你把繩解,哎呀呀,寡婦門前多冤家。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