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池民歌

貴池民歌

貴池民歌是非物質文物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經過歲月的摩挲,這朵奇葩愈加激揚,愈加燦爛。

民歌習性

貴池民歌貴池民歌

貴池地區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當地民眾自古素歌善舞,人人都有“見景生情,出口成歌”的習性。
以貴池羅城民歌為代表的貴池民歌分為山歌、號子和小調3大類。其中“秧歌”、“慢趕牛”形式獨特,她以山、茶、水等為內容,反映民間勞動和生活情景,具有濃郁的江南鄉土風情和韻味,且兼有歌舞說唱,形式活潑、生動,節奏自由,曲調悠長。

民歌創作

中國成立後,貴池民歌的創作、整理、改編和演唱得到蓬勃發展。各地湧現出在全省、全國享有聲譽的優秀名歌手,姜秀珍是其中傑出代表,她把貴池羅城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貴池民歌30多次參加各類賽歌、賽詩會,曾多次參加安徽省和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許多歌手在全國和省市會演中獲獎,中央和安徽人民廣播電台亦錄音播放,貴池民歌蜚聲海內外。
貴池民歌是民間文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但由於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貴池民歌的生存環境受到極大衝擊,亟需搶救性傳承保護。

歷史

貴池民歌貴池民歌

貴池民歌是非物質文物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經過歲月的摩挲,這朵奇葩愈加激揚,愈加燦爛。貴池民歌起於何時,史志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史志的相關條目中,從歷代名人吟詠貴池的詩歌中,仍可探究出一二。
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風土篇》“俗尚”條引池州古《郡志》的記載:“祀社畢飲、執手踏歌。”踏歌是我國古代民眾且歌且舞的一種歌舞形式,這裡記於“俗尚”條下,說明它已成為時世的風尚,一個地方風尚的形成,應當是長期積澱而成的。《池州府志》在“時序。逐疫”條中記載:“凡鄉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所謂喧號,就是由領唱人起歌,其他人接唱而齊心發力的一種歌式,是貴池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從明代《池州府志》中這兩條的記載,可以推理,貴池民歌應為非常古老的傳承。
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文學家,貴池人吳應箕在他的《卷園詩集序》中說:“吾邑民歌,誦之十年如一日,此其真詩在民間矣。”可見在明代,貴池民歌對於詩人的影響已經十分巨大了。這與貴池民歌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民歌所閃耀出奪目的思想之光與藝術之光是分不開的。
貴池歷史悠久,山川秀麗,風物瀟灑,引得歷代名人歌於斯,吟於斯,留下了無以數計是詩文。這些詩歌中,有不少關於貴池民歌的表述。
晉代一流詩人陶淵明流連池州之際,寫下了不少田園風光的優美詩篇。這些詩,風格平淡,語言平易,被人稱之為“田家語”。郭維森教授在其譯註的《陶淵明全集·前言》中,評價陶詩:“形式上學習民間歌謠。”
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年間數游秋浦(今貴池區),他在游秋浦的詩作中,以感人的詩句,描述了貴池民歌。試舉兩例。其一,《秋浦歌·十三》:“綠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月白風清,山歌互答,水鳥相和,兩情相悅,一幅恬靜、優雅的農家生活圖卷。其二,《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一幅魂諱壯觀的秋冶煉圖,結句“歌曲動塞川”冶煉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歌唱,那嘹亮的民歌使寒冷的河水都蕩漾起來了。
從歷代詩人遊歷池州的詩詞中,可以讀出,這個地域的民歌在民間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了。黃庭堅(宋)《泊東流》詩:“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陽侯。”周必大(宋)《弄水亭》詩“夜泊清溪弄水亭,棹謳徐起夜必明。”陳堯佐(宋)《弄水亭》詩:“行路猶嘆愛,棹歌有吳聲。”這裡寫的棹歌,就是指船工行船時唱的民歌。
明清以降,民歌在池州應是很盛行了。柯薰(明)詩:“蘭溪溪上惠風和,溪上行人發棹歌。”徐鹹(明)詩:“霞彩朝飛鷺,苹泉晚唱漁。”孫象壯(明)詩:“雁字參差亂,漁歌唱和群。”而明代詩人邵晃寫的《杏花村歌》,採用的就是貴池民歌三三七句式,茲摘錄數句:“桃葉渡,左武庫,游閒終古無朝暮。此日風虧十二門,簫鼓連天紛狐鬼。梅根渚,稱孤嶼,賈舶漁舟上下語。……”清代,張士范知池州時,寫下了許多關於農家生活的詩章,對民歌的描述很有深情,如《殷家匯即事》詩:“農歌幾處傍柴門,也醉田家老瓦盆。”他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樵豎牧童歌上下,夕陽影里自閒閒。”清代的很多詩人或遊歷,或任職池州時,都在詩中描述了貴池民歌。如章駿飛詩:“誰能支高枕,辜負踏歌行。”張介詩:“楊柳青山畔,搖船好唱歌。”虞邦瓊詩:“長空不復聞清嘯,猶有歌聲出晚村。”沈思倫詩:“齊唱數聲欸乃曲,得魚沽酒樂依村。”這裡的欸乃曲,就是漁歌。貴池是魚米之鄉,漁歌在這裡很是盛行,以至於“杜塢漁歌”成為貴池古十景之一,也是古杏花村十二景之一了。以漁歌互答而為古城之景,亦可見當時民歌流傳之盛了。
在流傳的貴池民歌中,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後人解憂愁。”的唱詞,這表明貴池民歌的傳承之古老。依史志記載,貴池民歌有文字記載當在明代,而貴池民歌的傳唱,則在晉代,業已發軔,至唐宋以降,便漸次蔚然成風了。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