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遊曲

嬉遊曲

嬉遊曲(divertimento)原為18世紀歡娛賓客的器樂重奏組曲,常由3~10餘件管弦樂器混合演奏,包含4個以上樂章,以舞曲(最常見的是小步舞曲,可以不止一首)、進行曲、變奏曲為主,形式與小夜曲相仿。J.海頓和W.A.莫扎特都作有大量嬉遊曲。F.舒伯特的《匈牙利風格嬉遊曲》是以匈牙利曲調為基礎的幻想曲。法國作曲家A.魯塞爾為鋼琴和5件管樂器作的嬉遊曲和F.布索尼為長笛和樂隊作的嬉遊曲,都是20世紀的作品。B.巴托克、I.F.斯特拉文斯基、H.W.亨策也寫過不同形式的嬉遊曲,插入歌劇、舞劇和其他戲劇的遊藝舞曲中。

基本信息

嬉遊曲 刻畫版反映中國古代的嬉遊曲
嬉遊曲屬於遊戲類小調,歌詞內容為嬉戲逗趣、問答啟智。這類小調音樂情緒輕鬆歡快,娛樂性很強。對花謎是 嬉遊曲中常見的題材。在中國漢族地區普遍存在。它們往往以四季、十二月或數字序列為起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報出花名,歌詞風趣、機智。對花謎是嬉遊曲中常見的題材。在中國漢族地區普遍存在。它們往往以四季、十二月或數字序列為起始,以一問 一答的形式報出花名、歌詞風趣、機智。嬉遊曲中第二類常見的題材是《數蛤蟆》《螃蟹歌》《數鴨蛋》等,是民間用以比賽心算的能力和速度的一逗趣歌曲。唱時要求快速地報出一隻、兩隻、三隻以至更多隻蛤蟆的嘴、眼、腿或螃蟹的殼、鉗子、腳的數量。嬉遊曲中的第三類題材可算作詼諧小調。河南鎮平的《懶婆娘罵雞》,描寫一個貪睡的懶婆娘刻毒地咒罵打鳴的公雞,以諷刺的口吻挖苦懶惰的行為;山東臨清《大實話》 ,羅列了許多不言自明的生活現象以逗趣,如“嘴裡吃飯肚裡咽,颳風樹梢動,下雨就陰天”,“牆南有日頭,牆北有陰涼,哥哥的丈母嫂子的娘”等等,同時也傳播了一些生活常識;而山東臨清的《大瞎話》廣東平遠的《挪番歌》 ,則將人所共知的常情事理反著說,比如“樹梢不動颳大風,陰天曬得腦瓜子痛,井台上的塵土熱氣騰騰”(《大瞎話》),等等,造成滑稽的效果。

藝術特點

嬉遊曲嬉遊曲
詩與樂的高度結合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 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七字句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數句歌詞中運用比喻比興對比誇張敘事等手法,使主題思想得到鮮明突出的體現。如用“苦麻菜”比喻遠嫁少女之苦命,用“小白菜地里黃”比喻沒娘的孩子,在《農夫怨》《長工調》等歌中運用了貧富的對比…… 《槐花幾時開》短短四句就做到情景交融、人物性格鮮明、感情細膩地表現了愛情主題。
從結構方面看:長於抒發人的內心世界民歌運用短小的結構,凝練的音樂語言,極為經濟的音樂素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深刻地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走西口》表達了離鄉背井、生離死別的親人間的淒婉、依戀之情; 《牧歌》短短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幅清新、遼闊、寬廣的草原景象。三、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和變異性民歌是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世代相傳中,不同時期(或時間)、不同地區的不同歌唱者,常按個人需要,將某首現成民歌作為藍本,進行即興編詞,見啥唱啥,想啥唱啥,這就是民歌創作和歌唱中的即興性。在即興編詞的同時,民歌的曲調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此出現了一首民歌有許多變體的現象,如《孟姜女》《鮮花調》《剪靛花》等的變體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現了某一地區擁有幾個典型曲調和特性音調的現象。

發展軌跡

嬉遊曲嬉遊曲
古代階段: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 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岩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於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後,勞動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畫的蒐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實。

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像,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像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範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

在中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後,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縴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於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作的《竹枝歌》。

嬉遊曲嬉遊曲
近現代階段: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

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區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傳後世的很少,元代統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民歌,視如洪水猛獸,嚴禁傳唱。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中、小城鎮市民階層興起,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民思想異常活躍,民歌特別興盛,其數量之多,人民性之強烈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已有半職業藝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後)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反封建,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成了近代民歌的時代特點。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文學家蒐集編輯的民歌歌詞集,如黃遵憲的《客家山歌》、馮夢龍的《吳歌》、李調元的《粵謳》以及華廣生的《白雪遺音》等。由於個人的偏愛,這些民歌集在品種上大都偏重於民間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間傳唱。

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間文學家浦松齡的《聊齋俚曲》,選用了明末清初民間流行的五十幾種民歌曲牌。其 中有一些一直為民間藝人傳唱至今,使我們能夠聽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調,甚為珍貴。20世紀以來,經歷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民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達到了高潮。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隨著廣大農、牧民的覺醒,民歌得到了振興。這個時期民歌的顯著標誌是,大量的內地新民歌向東部沿海地區傳播,部分邊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區傳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團結一致抵抗外來侵略題材的新民歌,空前繁榮。此外,如爭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對煙毒的民歌也為數不少。五四前後,李家瑞《北平俗曲集》問世,已經有了民歌的曲譜記錄。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後在延安興起的向民間音樂學習的運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揭開了現代音樂史新的一頁。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勞動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國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筍般的大量湧現出來,不但題材新穎,而旦音樂格調更加活發、熱烈、開朗、明快,充滿了向上的激情合樂觀主義精神,由於各個民族以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無文字,民歌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藝術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著“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漢族由於戲曲、說唱的迅猛發展,民歌演唱活動不如兄弟民族活躍,沿海不如內陸地區傳唱的民歌多。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一個顯著特徵。

民族價值

嬉遊曲嬉遊曲
民歌具有人文研究價值民歌是民族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 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親切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鬥爭中的武器,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具有人文研究價值。
民歌是民族音樂基礎在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傳統音樂的五大類是互相影響、互相豐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上,民歌起著積極作用,許多歌舞、曲藝、戲曲和民族器樂的品種是直接或間接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各地的“花燈”歌舞、“花燈戲”、“花鼓戲”;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中的大部分品種;“河北吹歌”等樂種以及許多民族器樂曲牌,如《梳妝檯》、《剪剪花》等均由民間歌曲發展移植或改編而來。民歌對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也有積極影響。
民歌對專業音樂的影響歷史上,民歌曾哺育過文人、音樂家和職業藝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養料。“五四”以來優秀音樂家的許多經典作品都曾從民歌中吸取了營養;聶耳的《塞外村女》、《碼頭工人歌》、《大路歌》,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河邊對口曲》、《黃水謠》等。中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歌劇更和民歌有不解之緣:白毛女的主題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陽傳》、山西民歌《撿麥根》;《洪湖赤衛隊》採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區的民歌《襄河謠》等。電影音樂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來客》成功地運用了塔吉克族民族的民間曲調《古麗別塔》。

音樂術語

任務里包括音樂術語和幾個歌劇,一起統稱為音樂術語了,希望可以豐富一下網站裡的專業性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