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

賦格

賦格是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一種復調音樂體裁,又稱“遁走曲”,意為追逐、遁走。賦格的結構與寫法比較規範.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稱為"對題".之後該主題及對題可以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也常有過渡性的樂句作音樂的對比.賦格是復調音樂中最為複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後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

形式

Bach賦格手稿1Bach賦格手稿1

賦格應該說是一種寫法,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固定的創作形式,而不是一種曲式。

賦格(英:fugue, 德:fuge, 法:fugue, 意:fuga)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來自於拉丁語,原意是“追逐”和“飛翔”。

賦格的主要特點是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時間相繼進入,按照對位法組織在一起的音樂。

歷史

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赫時代才達到頂峰。

綜述

賦格賦格

賦格也是一種模仿復調音樂,形式要比卡農複雜。賦格開始時,一個聲部先單獨演奏出一個音調富於特徵的短小鏇律,叫做主題。接著,另一聲部把主題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來模仿。好象是主題的答句,叫做答題。原來演奏主題的聲部,這時演奏和答題相結合的對比鏇律,叫做對題。賦格曲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呈示部、中間部和再現部。它的基本特點是:在呈示部中,所有聲部都輪流把主題用主調和屬調陳述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和答題的個別音調發展而成的插部。其後主題和插部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形成展開性的中間部。接著主題再度回到原調,為再現部。賦格的聲部也象卡農一樣可多可少,少則二部,多則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聲部,一般是三、四部。

巴赫

巴赫巴赫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賦格,從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調賦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賦格。主題是以活躍的節奏迅速地流動著的器樂化鏇律,其中包含著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銳的特性音程。答題是把主題移低四度來模仿。和答題結合在一起的對比鏇律是對題。這首賦格一共只有兩個聲部。所以當高音部奏出了主題,接著低音部奏出了答題,就是一個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後是插部,各聲部是用主題和對題的材料發展而成的。以後主題和答題依次在各關係調,也就是G大調、a小調和d小調上出現,這是一個很長的中間部。最後回到主調e小調,是再現部。這個再現部很短小,只有四小節。這是一首生動活潑的賦格曲。從頭至尾貫穿著川流不息的快速節氛,表現出生氣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說。

賦格原來的意思是"逃走",主題和答題依次由各聲部模仿,好象前逃後追一樣。主題和答題在中間部分和再現部分出現時,有時不等主題奏完,另一個聲部就開始模仿,好象追趕的距離縮短了。這種緊接在一起的主題和答題,叫做緊接段。

在e小調賦格曲里,沒有緊接段。出現緊接段的賦格,可以第29首賦格,即D大調賦格為例。這首賦格曲有四個聲部。全曲有五個插部,在第三、第四插部和結尾以前。出現了三個緊接段。第一個緊接段是兩聲部互相緊接;第二個緊接段是三個聲部互相緊接;第三個緊接段是四個聲部互相緊接。創作這樣的緊接段,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叫做"大師的緊接段"。

賦格也象卡農一樣,主題在後來出現時,可以擴大節奏,縮小節奏,或採用反向和逆進的進行。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把抒情性和哲理性結合起來,常常用賦格的形式來表現深刻地思索和冥想的精神境界。第三十一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一首三聲部的賦格,主題是抒情性的,表現出一種凝神思索的形象。後來這個主題採用了反行。擴大節奏和縮小節奏的形式。這首賦格曲的後半部分,就是用反行、擴大節奏和縮小節奏的手法來發展賦格主題的。

貝多芬

貝多芬的第29首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也是三部賦格。主題是一個果斷有力、氣勢奔放的鏇律。後來發展這個主題時,採用了逆進的形式。所謂逆進,就是首尾顛倒,也就是從最後一個音開始,倒過來演奏到第一個音,所以又叫"蟹行"。

音樂作品中類似賦格曲的段落,或者不完全的賦格曲,叫做"賦格段"。最常見的賦格段,是由賦格曲的開頭部分,即賦格曲的呈示部組成的。在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作品中。賦格段都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常常用來發展主題。例如霍維作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交響詩的第一主題,在展開部中就是從賦格段來發展的。第一主題堅定、果斷,是一首戰鬥進行曲,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前呼後應。表現英雄們為革命事業勇往直 前的鬥爭形象。展開部的第一部分,用賦格段的形式來積極發展第一主題的鬥爭形象,變得氣勢奔騰,銳不可當。在這個賦格段中,主題和答題一共出現了四次,每次都和對題結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即《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在發展第一主題的時候,也採用了賦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題含有嘆息一般的音調,前松後緊的節奏,表現出在沉重的壓迫下惶恐不安、驚魂不定地掙扎著的形象。在展開部中,用賦格段來發展這個主題。賦格的答題,比主題低四度或高五度。在這個賦格段中,主題連續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調上,惶恐不安的主題,作多線條的發展,表現了怨聲四起、悲懷激烈的形象。

賦格是一種格律嚴謹、邏輯性很強的復調形式。因此在音樂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學和文明的象徵。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超人如是說》中描寫超人企圖用科學來解決人生問題,但是沒有成功。這一段音樂就是用賦格的形式來表現對科學的失望的。匈牙利作曲家沙博,是電影《牧鵝少年馬季》的作曲者。他把電影音樂改編為兩部組曲。《牧鵝少年馬季》第一組曲的第五樂章是"有學問的醫生",描寫貧農的兒子馬季化裝成一個有學問的醫生,向地主報仇。其中第一主題也用了賦格段的形式,把邏輯性很強的賦格,作為有學問的醫生的象徵。這個賦格段是用木管樂器演奏的,賦格段的主題先後由第一大管、第二大管、英國管和雙簧管吹出。

賦格賦格
賦格賦格

賦格的藝術

巴赫的 《賦格的藝術》 作於1749-——1750年,但可惜沒有完稿。當他寫到以自己姓氏構成的第三主題時就與世長

賦格賦格

辭了。

這支貫穿著整部作品的主題是——支氣息寬廣。結構洗鍊的鏇律。

《賦格的藝術》是——部純技巧性作品,·它集中了藝術大師巴赫畢生的嫻熟技巧,顯示出音樂藝術在形式上的千變萬化與獨特的魅力,因此,這部作品曾被看作只是—部高級的對位教科書。

《賦格的藝術》反映了巴赫的音樂思維上的嚴整邏輯性,這部作品猶如一部音樂邏輯的“百科全書”成為後人探求與研討音樂形式的“必讀”典籍。

德國音樂學者哈里·哥德施密特指出:“這部作品使音樂思維達到從來未有過的高度。作曲家想以音樂思維的深刻性來反映廣闊的人道主義世界觀,科學的世界觀。”

這部作品中的形象因素並不多。作為藝術作品缺少這種感動人心的元素,就失去了活潑的生活氣息與濃郁的時代感。因此,巴赫的這部作品聽來猶如教科書,而缺少令人激動的感情。儘管如此,作為藝術大師的最後作品,《賦格的藝術》為復調音樂積累下了寶貴的財富。

音樂術語

任務里包括音樂術語和幾個歌劇,一起統稱為音樂術語了,希望可以豐富一下網站裡的專業性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