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由於民族唱法產生於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因此,在民眾中已有深深紮根,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基本信息

概述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唱法,是在我國各個社會文化歷史發展時期中各地區、各民族間流傳著不同的歌唱藝術方法、歌唱藝術形式和流派唱法藝術體系的總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戲曲和說唱藝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疆域寬廣、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朝代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遷。以及我國的語言文化、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等諸多因素都對我國的民族民間歌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民族唱法,是根據漢語言的發音吐字,在戲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作品時所採用的聲樂技巧統稱為民族唱法。同時也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國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運用民間大嗓演唱。這種演唱方式真實自然,使人感到親切。這種原始的演唱方法與語言結合緊密,具有很強的地方風格,普遍帶有說唱性,其聲音音質明亮,聲音位置靠前。

歷史

關於我國民歌的最早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誕生於春秋時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集中反映了當時複雜的社會關係、階級矛盾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表明了民歌產生於我國的勞動人民的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社會實踐以及宗教活動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

公元前4世紀,《詩經》之後出現了《楚辭》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與相和歌在詩經、楚辭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是我國音樂文化史上的輝煌時期。

唐代的“曲子”被廣泛地用於說唱和歌舞藝術之中。

宋元時代聲樂藝術有了重要發展,受唐朝“曲子”和唐詩影響而逐步確立的宋詞、元曲都與歌唱藝術緊緊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宋代雜劇藝術中的歌舞和雜戲,使歌唱藝術朝著戲劇化的方向演變。

南宋時的南方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北方的雜劇院本逐漸發展為元雜劇

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論、明朝魏良輔的曲律、清朝王德暉、徐沉微的顧誤錄和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都對我國的傳統聲樂藝術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民國時代曾出現過以周璇周淑安、俞宜宣、周小燕和張權等人為代表的“民歌熱”,在老電影、老唱片裡比比皆是,其中《跑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繡荷包》至今還能覓得一二。其唱法本身,則是以西洋美聲為基礎,將江浙一帶的民歌小調融入其中。
1920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回國後在廣東女師任教時將義大利美聲引入,1927年中國早期著名音樂學府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成立後,這一唱法開始廣為傳播,流行於上海灘的主流社交場所。後來周璇的出現,將音樂中融入了地方元素,一時間帶有江浙小調的唱法成為了上海灘等城市中的“流行音樂”。
再後來,“民族唱法”實際上是西北民歌的底子,承載了西北邊區的革命記憶。1940年代的解放區吸引了一批來自國統區的藝術工作者,但他們前往解放區後發現,現代美聲唱法在沒有音箱設備、沒有唱機、普遍需要憑藉“自然嗓音”演唱的西北邊區很難適應。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在“文藝為工農”的指導方針下,歌曲演唱從題材到方式都開始改變。以李波為代表的早期演唱者們放棄了西洋美聲的學院派唱法,隨著秧歌劇的流行,為了適應延安露天演出的方式,“對著成千上萬觀眾,憑藉一付天然嗓子把歌聲送到觀眾耳中。”《兄妹開荒》等劇流行開來,而後來的郭蘭英,將河北/南梆子引入歌劇《白毛女》之中,成為著名的紅色經典。
1949年建國後,音樂界由於國統區和解放區之前隔閡的原因,爆發了“土洋唱法之爭”。但此後無論是融入戲曲唱腔的郭蘭英作品,如《南泥灣》,還是融入藏族演唱方式的才旦卓瑪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抑或採用西洋美聲唱法的大型歌劇《東方紅》,都形成了中國特色式的“紅色演唱方式”。

民族表現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
表現民族情感。民族唱法的情感表達真摯、直接、親切、自然,這符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感情特徵與情感表達方式特點。

表現民族題材。民族唱法的歌曲題材,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例如《黃河泰山》、《誰不說俺家鄉好》、《愛我中華》等等,都選取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音樂題材。

表現民族風格。民族唱法的藝術風格,樸實深沉,厚重親切,主張“以情帶聲,聲情並茂”,“以字行腔,字正腔圓”。在嗓音運用上,以真聲(大嗓)為主,混合適量的假聲(小嗓),語言清晰明亮,音色優美、甜潤。

表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民族唱法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友愛、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運用民族音樂語彙。民族唱法的許多歌曲,都吸收了戲曲、曲藝、民歌等民族音樂語彙。例如歌劇《江姐》中江姐的選曲《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常作為藝術歌曲單獨演唱),就吸收了京劇越劇川劇婺劇、洋琴、四川清音等民族戲曲、曲藝的音樂語彙。

演唱特點

一是音色明亮。民族唱法無論在哪一個聲部,不論所唱聲音的高、低、輕、重,音色都比美聲唱法要“亮”。

二是音色變化幅度變小。民族唱法不像美聲唱法那樣音色變化較大,尤其是在換聲時的過渡音區和高聲區,因為運用“關閉唱法”(也叫“遮蓋唱法”),音色更有一個明顯的由亮到暗的變化過程。

三是共鳴腔調節比較短小。民族唱法聲波在硬齶和口腔前上部振動,歌聲“靠前”。不像美聲唱法那樣,開管較大,聲音“靠後”。

四是歌聲顫音幅度小。民族唱法的顫音幅度相對於美聲唱法而言,比較小一些,在演唱同一高度和響度的聲音時,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

五是排氣量較小。民族唱法呼吸講究“氣沉丹田”,部位較深,排氣量小,歌聲靈巧、秀麗、高亢、纖細。

分類

一、廣義
廣義地講可以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帶有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唱法。

這裡所指的民族唱法則是作為狹義地來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所用的技術方法及一些規律。它們既是從戲曲、曲藝、民歌這些民族傳統唱法中提煉和繼承下來的,同時又借鑑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優秀的結果。研究民族唱法尤其不能離開民族語言,因為歌唱語言是生活語言的藝術加工。我國民族傳統唱法上常提到“字是骨頭,韻是肉”、“字領腔行”,甚至帶有藝術誇張地說:“千斤白,四兩唱”,可見對語言因素的強調與重視。因此語言規律的差別以及對咬字、吐字、語言在演唱上的不同處理與強調程度,是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原則區別。語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據,也是發聲、用氣、共鳴等技術手段的依據,又是音樂曲調的依據。而語調、語氣、語勢則是形成風格的主要因素。

二、狹義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但是地方語與漢語國語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國語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南方民歌則要委婉靈巧一些,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我國是個多民族、地域廣大的國家,因而語言豐富、民歌風格多彩,不能一言以蔽之。一首歌曲是先有歌詞後再譜曲的,演唱者不僅是在重視詞作者和作曲者的歌詞和音樂,而且是在進行一次藝術再創作,要使詞曲溶為一體。既要考慮到曲調的規律又要照顧到語調的起伏,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將語言加以藝術化、音樂化,才能達到詞曲結合的要求。

人才培養

民族唱法以它獨特的演唱技法,不僅造就了古代這些著名的歌唱家,還造就了這以後的許許多多歌唱家。如:郭蘭英、王昆、王玉珍、姜家祥、郭頌、胡松華、李雙江、才旦卓瑪、於淑珍朱逢博、李谷一、何紀光、吳雁澤彭麗媛劉斌等等。他們的出現都得益於民族唱法的演唱技法,也為民族聲樂藝術展示了無限光輝的未來。並促進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音樂術語

任務里包括音樂術語和幾個歌劇,一起統稱為音樂術語了,希望可以豐富一下網站裡的專業性知識!

聲樂分類與唱法

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
分類人聲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異,可以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唱法美聲唱法:聲樂藝術的發展歷史上,Bel Canto是最重要的發展主線,Bel Canto應翻譯為“美好的歌唱”,在中國一般譯為“美聲唱法”。
民族唱法:廣義地講可以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帶有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唱法,這裡所指的民族唱法則是作為狹義地來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所用的技術方法及一些規律。
通俗唱法:流行唱法(又名通俗唱法)始於中國二十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流傳。開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後來稱通俗唱法。
原生態唱法:是中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