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為泗州戲,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它與江蘇、山東、河南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 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鏇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據1953年統計,泗州戲的傳統劇目有300多出。 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徵。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躍發展,觀眾逐步減少,演出虧損,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泗州戲的生存出現了危機,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扶持。 建國來湧現出一大批藝術家,以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五位名伶為代表,1957年5月拂曉報曾這樣報導泗州戲五大名伶,“李寶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寶鳳的棒、周鳳雲的像、王寶蓮的樣”分別概述各位大師的藝術特色。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劇種簡史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 是安徽省四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鏇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當時的州治今泗縣縣城,轄境約今安徽泗縣、五河、明光、江蘇泗洪、盱眙)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為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實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早先,在山東。邱、葛、張三位民間藝人,把當地許多動聽的民歌、小調和民間樂曲“太平調”、“獵戶腔”等揉合成一種新的民間說唱,又分別傳說到皖北、魯南、蘇北,後來發展成為受人喜愛的泗州戲,柳琴戲,淮海戲。

泗州戲 泗州戲

單說當年邱門老師邱哥,單槍匹馬到安徽泗州一帶演唱。由於他嗓音宏亮,唱腔好聽,表演傳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隨和,很是招人喜愛。他走村串戶,上集趕會,許多男女老少跟著瞧、攆著聽,直唱得人們魂不附體、忘了寢食。

這一天,周家集有個姓周的大戶人家為小姐過生曰,請邱哥去“唱堂會”。他在客廳唱,周家老爺起先只準小姐在繡樓上聽。哪知,小姐聽著聽著就下了樓,來到客廳的屏風后面聽。由於這位小姐平時愛好撫琴吟詩,所以她一邊聽、一邊就能跟著邱哥唱。大概是 老爺和客人們都聽迷了,小姐來了他們也沒發現,一會兒唱完了,小姐除重賞他外,還在銀包里偷偷夾了一隻玲瓏剔透的“玉斑鳩”(戴在手指上的玉器)。從此,這位周家姑娘經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聽戲,還經常把自己的“私房”資助給邱哥添“行頭”、“買樂器”,這樣一來二往,兩個漸漸地蒙生了愛慕之情。

泗州戲 泗州戲

在那舊社會,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爺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訓小姐一頓:“你是大家閨秀,金枝玉葉。怎能和一挨門乞討的‘戲花子’接近呢!還把我的玉器偷給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戲的拉去嘍!”一氣之下,命家人連夜把邱哥趕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謀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繡樓上茶不思,飯不想,整天整夜地倚著樓窗哼著跟邱哥學的“拉魂腔”,呆呆地看著遠方。

小姐的心思瞞不過貼身丫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她買通家院,帶著小姐從後門逃出家園。她們歷盡艱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結為百年之好。

這位周姑娘聰明好學,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戲了。她那婉轉甜潤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泗州。那才真的把聽戲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們還叫不出這叫什麼調、什麼戲,就直呼演唱這個調的人名字。一傳十、十傳百,就叫開了聽“周姑子調”。後來他們又就地取材,自製一個兩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隻“玉斑鳩”套在指頭上作為彈琵琶的撥片,以後又演變用竹子、牛角料子製成, 。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有傳統大戲一百多本,小戲和折戲二百多出。泗州戲的唱腔隨意性很強,演員可以根據自身嗓音條件隨意發揮,故名“怡心調”。男腔粗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轉悠揚,結尾處多翻高八度拉腔,明麗潑辣,動人魂魄。其伴奏樂器以土琵琶為主,輔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打擊樂器。

泗州戲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醜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演出時有許多獨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鏇風式、剪子股、仙鶴走、百馬大戰、抽梁換柱、燕子撥泥、懷中抱月、鳳凰雙展翅等,演員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

泗州戲舊稱『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北部、蘇北及魯南等地區,近300年歷史。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因其藝術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時期在泗州,解放後為體現劇種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戲。 泗州戲是由民間說唱以展起來的比較典型的板腔體唱腔劇種。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並蓄。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揉情、優美動人。被民眾稱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 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 泗州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

《大書觀》 、 《皮秀英四告》 、 《樊梨花點兵》 、《趙美蓉觀燈》、《三卷寒橋》、《楊八姐闖幽州》、《剔火棍》 、《陰陽斗》、《白蛇傳》、《西廂記》、《雙包魚藍記》、《濟公傳》、《化仙莊》、《秦雪梅》、《秦香蓮》、《楊八郎探母》、《王寶釧》、《大鰲山》、《小鰲山》、《四平山》、《八盤山》、《翠屏山》、《太行山》、《小金鎖》、《蓮花庵》、《三女拜壽》、《三子爭父》、《雙換妻》、《釣金龜》、《鞭打洪橋》、《水母娘娘沉泗州》、《羅成逛廟》、《大紅袍》、《白玉樓》、《張郎休丁香》、《臨江驛》、《張羽煮海》、《穆桂英搬兵》、《》《雙巧姻緣》、《走娘家》 、 《拾棉花》 、 《喝面葉》、《豐收之後》等等長期盛演不衰。

泗州戲 泗州戲

早期的泗州戲,是一種近似說唱的簡單戲劇形式。它從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簡單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葉琴伴奏的“唱門子”(沿門賣唱),逐漸發展為“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小戲班。他們以柳葉琴(亦稱土琵琶)、梆子、小鑼伴奏,並加人聲幫腔,但仍十分簡陋,只能在農村“跑坡”唱“地攤子”。後來出現女演員,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發展。直到1920年前後,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台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在城市舞台流動演出。有10個專業劇團。由於泗州戲具有活潑、動聽、通俗和鄉土氣息濃郁等特點,在淮北、淮南及江蘇北部一些地區極為盛行,業餘劇團遍布城鎮和農村。

泗州戲的唱腔相當自由,在一定基調的鏇律基礎上,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靈活掌握節奏的快慢、緩急和曲調強弱、高低,自由運用各種花腔調門,盡情發揮各自的特長,藝人稱為“弦包音”(即絲弦伴奏必須跟著唱腔走),也叫“怡心調”(根據劇情自由變換腔調)。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了不少曲調,特別是女聲唱腔,尾聲翻高 8度,委婉盡致,動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稱。曲調板式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流水板)、數板(垛板)、緊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變化相當豐富,僅慢板就有柔腔(又名連環花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葉里藏花、老公調、一喲調、撩也子(又名送腔)等10多種。伴奏以柳葉琴、三弦等彈撥樂器為主,輔以笙、二胡、大胡以及笛子、嗩吶等。打擊樂器和鑼鼓點,大都來自京劇和梆子戲。

泗州戲擅長演唱農村題材的生活小戲和現代戲,它的表演是在舞蹈“壓花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壓花場”有許多獨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鏇風式、百馬大戰、燕子撥泥、鳳凰雙展翅等,質樸而又富有鄉土氣息。傳統劇目:小戲有《跑窯》 、 《小書房》 、 《借妻》 、 《站花牆》 、 《拙大姐》等200多出;大戲有《皮秀英四告》 、 《大花園》 、 《羅鞋記》 、 《絨花記》等100多本。較有影響的劇目為經過整理的傳統戲《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趙美蓉觀燈》、《大書觀》、《三踡寒橋》 、 《楊八姐救兄》 、 《拾棉花》 、 《走娘家》 、 《打幹棒》、《女社長》、《豐收之後》和創作的現代戲《結婚之前》 、 《兩面紅旗》 、 《婚案》等,其中《拾棉花》已攝製成影片。名演員有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包桂珍等。

泗州戲 泗州戲

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江蘇省徐州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與流傳於江蘇省徐州一帶的柳琴戲以及海州、魯南的淮海戲是同屬於一個劇種--"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戲和淮海戲屬"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戲是"拉魂腔"的南派。該劇起源於江蘇海州,發展、成熟於泗州,故名。據傳,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江蘇省海州一帶,有邱、葛、張三位老農愛好民間音樂,他們在勞動休息時,常編山歌企盼太平豐年,山歌有兩種,一種稱為太平調,一種成為獵戶腔。後經收集整理,不斷豐富,就編出了具有簡單人物故事的"小篇子"進行演唱,由於唱腔優美,聽者不思飲食,趕場聽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譽為"拉魂腔"。後因連年災荒,張姓在海州一帶串門賣唱,發展為淮海戲;葛姓流浪於蘇北、魯南一帶,發展為柳琴戲;而邱姓則在泗州一帶傳藝賣唱,由於是"串門賣唱",民間又稱"拉魂腔"為"走股子",因為是 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稱泗州戲。

安徽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

安徽泗州戲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鏇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

泗州戲 泗州戲

和所有的民間小戲一樣,早期的泗州戲表演形式非常簡單。最初是一個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顯的說唱和沿門乞討的痕跡。後來發展為有八、九個人合作的小戲班。有所謂"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說法早期的演出以柳葉琴、俗稱"土琵琶",外帶梆子、小鑼伴奏。以"幫腔"彌補音樂氣氛的單調。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劇場演出。老藝人徐步俊、魏月華、馬蘭玉、李國蘭、李桂芝等人進入皖北交通樞紐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視為是泗州戲的正式進城。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泗縣、靈璧、五河、鳳陽曾組織泗州戲藝人排練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聯繫抗日鬥爭現實的小劇目。這些經歷使得泗州戲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以《拾棉花》、《打幹棒》、《攔馬》和《結婚之前》四個劇目到會參演。其中,生活小戲《拾棉花》因其濃郁的喜劇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備受歡迎。這一次的華東匯演,推出了泗州戲建國後第一代擔綱演員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包桂珍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又推出了現代戲《女社長》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打孟良》、《井台會》、《鬧菜園》等一批劇目。使泗州戲在安徽的戲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進入新時期以來,泗州戲又再次煥發青春,排演了《摔豬盆》、《懶大嫂》、《拙大姐》、《花狗子離婚》、《八月桂》、《鄉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小戲,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曲生力軍。《老闆娘》一劇表現下崗女工自謀職業是的種種心理障礙。從題材上說,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反映了泗州戲表現現實生活的主動與熱情。

1957年,泗州戲曾作為安徽戲曲代表團晉京到中南海懷仁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匯演。

泗州戲 泗州戲

起源

泗州戲的唱腔曲調源於當地的民歌小調、勞動號子及農民生活、勞動的音調。如趕牛耕地、婦女哭腔等,並吸收了花鼓、琴書等民間藝術形式的音調加以改造發展。泗州戲的唱腔隨意性很強,講究自由無拘,要求伴奏"跟著演員的演唱走",以便於演員的發揮和創造。藝人們還把這種形式名之為"怡心調",可見它帶有相當多的隨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的花腔調門很多,同一種調門,演員可以自由發揮,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員唱同一段唱詞時都難以規範和定型,"怡心調"是本劇種的最大特點。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後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1/4節拍,除了大部分是後半腔起唱外,還有連續切分的變節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著板眼,有不穩定的感覺。由於唱腔鏇律與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諧。

泗州戲在說唱時期無樂隊,形成戲曲後樂隊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極為簡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還由演員兼奏。民國九年之後,才有較大班(如民國20年有徐步俊帶領的大毛班在西遊樂場唱攤子戲,唱一段,收錢,然後再唱。民國30年,淮北抗日根據地泗縣、靈璧、五河、鳳陽抗日民主政府為配合抗日宣傳,召集當地藝人百餘名,組成小分隊,演出《樊大娘送子參軍》、《全家抗日》等劇目,轟動一時)。解放以後,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樂隊。文場有土琵琶、笛子、嗩吶、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場有了"四大件"。

發展

曾經的泗州戲被當時的人們譽為“男人聽了泗州戲,忘了孩子忘了爹娘;女人聽了泗州戲,把膜貼在鍋蓋上。”的誇張評價,並且風靡一時,皖北地區的人幾乎無人不知。

今天泗州戲樂曲已運用電聲樂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戲的主弦樂器,從只有兩根絲弦的土琵琶,通過改革,多次研製,相繼製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種高中音柳琴。除了運用於本劇種伴奏外,還被國內外中西樂隊選用,影響頗大。

泗州戲 泗州戲

名家

李寶琴

泗州戲花旦皇后李寶琴 泗州戲花旦皇后李寶琴

李寶琴,女,(1933----2015-5-20),國家一級演員,原安徽省泗州戲劇院院長,在蘇皖魯豫拉魂腔界享有“泗州戲花旦皇后”,泗州戲四大名旦之首,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第三、四文代會代表,李寶琴流派創始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政協委員,蚌埠市政協常委、蚌埠市劇協副主席等職。

自幼跟隨父親學藝,十餘歲即唱紅了淮河兩岸,她嗓音嬌亮,以柔為主,善於結合自己的嗓音來設計唱腔,她的唱腔又融入了一些口語化,獨具天真爛漫之致,如嶄新花朵,節節高的大腔,重疊往上翻,顯得特別大氣,不厭不俗,得天獨厚,設計了好多新的唱腔兒,且又不離泗州戲風格,雖起伏的幅度較大,但是甜潤流暢,唱腔的明快中見含蓄,簡捷中見委婉,清新的特色讓人回味兒無窮。在泗州戲流傳:“唱不經寶琴不靈,打不經寶鳳不明”可見在泗州戲界的重要性。與霍桂霞合演的泗州戲《拾棉花》1952年獲得全國首屆民間戲曲調演一等獎,1956年參加安徽省戲曲匯演,獲榮譽一等獎。1957年隨安徽戲曲代表團進京匯演,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周總理、劉少奇主席的親切接見,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宴請李寶琴到家做客,1959年參加安徽省群英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與嚴鳳英、丁玉蘭被毛主席譽為“安徽戲劇三支花”。

周鳳雲

周鳳雲,女(1934-2012),泗州戲著名表演藝術家,泗州戲北派傳承人,泗州戲周鳳雲流派創始人,宿州市藝術職稱考級的評審,曾任宿州泗州戲劇團團長。唱腔優美,委婉動聽。1956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評論將其譽為“淮河兩岸一枝花”。一九五四年參加在上海舉辦的首次華東戲曲匯報演出獲表演一等獎。1956年參加安徽省首屆戲曲會演,周鳳雲獲表演一等獎,1957年4月參加安徽戲曲代表團進京匯報演出。同年5月6日,演出《思盼》在懷仁堂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50年代到上海華東戲校進修,與嚴鳳英等名家一起學習,並獲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蓋叫天等名家親自指導。代表作《皮秀英四告》、《樊梨花訴唐》、《王二英思盼》等。

1957年《光明日報》上發表了《看泗州戲樊梨花》的長篇評論。其中寫道“......青年女演員周鳳雲飾的樊梨花一出場就顯得老練、生動、活潑、有戲。......內心愛憎矛盾心情,很細緻地如蠶吐絲,如日融雪地在她的表演,唱腔中表現出來,把被描寫對象的內心世界,極為形象的展示在觀眾面前,這不得不說是她的成功之處。她的唱腔有高有低,她的低沉和高昂都是圍繞劇情發展的,她的表演有緊有松,能緊能松,她的緊張和弛緩,也是圍繞劇情發展的,她的唱腔與做工無處不顯的熟練,無處不感到自然,在刻畫人物性格上,有她永不凋謝的絕妙和美質。”

泗州戲四大名旦周鳳雲 泗州戲四大名旦周鳳雲

2012年周鳳雲去世後,為弘揚泗州戲,在宿州宣傳部、文化局的關心和指導下,宿州泗州戲劇團排演了大型劇目《周鳳雲》以紀念她不平凡的一生。

霍桂霞

霍桂霞,女,國家一級演員,(1926-2005)泗州戲四大名旦之一,泗州戲霍桂霞流派創始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泗州戲劇院藝術指導,被譽為“金嗓鋼喉”。

1957年泗州戲晉京匯演 1957年泗州戲晉京匯演

民間有著這樣的諺語:李寶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寶鳳的武,包桂珍的苦。自幼就受到藝術薰陶,五歲學戲,八歲登台,擅長青衣。1944年參加嘉山縣抗日民主根據地文藝訓練班,常演出於淮河兩岸農村。19歲組成“霍家班”,進入蚌埠演出。1957年隨安徽戲曲代表團進京匯演,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周總理、劉少奇主席的親切接見,同年當選泗州戲四大名旦,與周鳳雲、李寶鳳、王寶蓮一起參加文化部第二期戲曲演員講習班,得到梅蘭芳的親授技藝,1959年參加安徽省群英會。

她的唱腔特色和韻味曾被我國音樂大師賀綠汀所讚賞。1954年,華東上海首屆戲曲匯演中,她的唱一鳴驚人。上海音樂學院專為組織了霍桂霞唱腔專題座談會。對她的唱腔進行專門研究。

李寶鳳

泗州戲武旦皇后李寶鳳(右二) 泗州戲武旦皇后李寶鳳(右二)

李寶鳳,女,江蘇泗洪人,出生梨園世家,生於1934年,自幼隨祖父母及父母學藝,畢業上海華東戲校,著名泗州戲表演藝術家,泗州戲李寶鳳流派創始人,泗州戲四大名旦之一,國家一級演員,原蚌埠天橋泗州戲劇團團長、安徽五河縣泗州戲劇團團長,在皖魯蘇豫享有拉魂腔“武旦皇后”之稱,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人大代表,蚌埠市政協委員、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出生梨園世家,四歲學藝,十餘歲就唱紅了淮河兩岸,1945年參加泗洪兒童抗日宣傳文藝團,1957年隨安徽戲曲代表團進京匯演,演出拿手武戲《擋馬》,展示朝天蹬掏翎子等高難度技巧,得到一致好評,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周總理、劉少奇等同志接見,同年參加文化部第二期戲曲演員講習會,得到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親授藝術,1959年率團赴南京花旗營部隊0970部隊、唐山炮兵學院,解放軍療養院慰問演出,同年參加安徽省群英會。李寶鳳一生演有四百餘出戲,擅長刀馬花旦,還能反串小生,唱打彈拉無一不精,是藝術界難得一位藝術家。

她演戲颱風端莊典雅,嗓音甜亮,音域寬廣,節奏感強。她在大刀的各種扔法上,如左右手扔“面花”,反串腕刀頭在下扔出去到台口,跑出去用左手接,這是一個很漂亮、難度很高的技巧。腳上功夫踢法有很多種,有前踢,後踢,旁踢,拐踢,前橋踢,後橋踢,虎跳踢,過包踢,雙腳旁踢,雙腳前後踢,爬虎絞柱踢,躺下蹬踢,背口袋踢等等。頂功的空頂、左右汗水、左右順風旗、掐葫蘆等。奇妙的表現四功五法。

王寶蓮

霍桂霞、周鳳雲、李寶鳳、王寶蓮 霍桂霞、周鳳雲、李寶鳳、王寶蓮

王寶蓮:(1936年生人---不詳),出生梨園世家,著名泗州戲表演藝術家,泗州戲五大名伶之一,泗州戲王寶蓮流派創始人,宿州市泗州戲劇團泰斗級旦行演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57年隨安徽戲曲代表團進京匯演,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周總理、劉少奇主席的親切接見,同年5月底與泗州戲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當選“泗州戲五大名伶”,拂曉報曾這樣報導泗州戲五大名伶:“李寶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寶鳳的棒、周鳳雲的像、王寶蓮的樣”,後因身體病疾,早離舞台,逐漸被淡忘,形成四大名旦,1959年參加中央慰問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慰問演出。

她嗓音甜潤,扮相俊美,唱工保持了纏綿委婉的韻律,優美深情的品格,她做工活潑灑脫,擅長刻畫人物,並在“演戲演人物”,“唱戲唱心聲”的探索中,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在她的表演中,以柔美靚麗的造型、嫵媚傳情的眼神、特色鮮明的唱腔,塑造著多種類型的角色,從人物性格出發,巧妙地將程式化動作,靈活融匯於她的表演之中。她在表演中始終遵循花旦藝術的特點,長於表演,長於刻劃人物。

包桂珍

泗州戲名家包桂珍先生 泗州戲名家包桂珍先生

包桂珍:出生梨園世家,生於1933年,安徽省泗縣草溝鎮人,著名泗州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泗州戲包桂珍流派創始人,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四大台柱之一(李寶琴、霍桂霞、包桂珍、陳金鳳),善於老旦、青衣行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10歲起隨伯父學藝,15歲時挑梁演出,民間有:李寶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寶鳳的武、包桂珍的苦。1953年攜全家加入蚌埠市淮光泗州戲劇團(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前身),1957年隨安徽省戲曲代表團進京演出,得到周總理、劉少奇主席親切接見,1959年參加中央慰問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慰問演出。

包桂珍先生嗓音宏亮蒼勁,吐字清楚,行腔流暢,韻味渾厚,中氣尤為充沛,勢如穿雲貫石。她嗓音洪亮寬厚,音質飽滿明淨,高低音均佳。氣力充沛並善於運用。在泗州戲唱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咬字真切、噴口有力的優長,加強了唱腔的力度,高腔唱得蒼勁挺拔,低腔更能委婉沉著,大段唱工紮實穩健,行腔舒展大方,尤其是垛板,節奏愈快,氣息愈見勻停而且字字有腔,充分展示了演唱技巧的高超,具有醇美的特殊韻味,其中:《小姑賢》、《繡鞋記》唱段被安徽省廣播電台錄製,向全國播放,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

藝術特色

角色

泗州戲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醜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

壓花場

泗州戲 泗州戲

"壓花場"是泗州戲表演藝術的根本,分"單壓"和"雙 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藝人從師學藝時,學唱腔從八句子開始,學表演從"壓花場"開始。觀眾對"壓花場"的要求非常嚴格。演員在表演時,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如女演員在走四台角、鏇風式時,形似風擺楊柳,狀若出水芙蓉,舞姿極為優美。泗州戲能夠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數十種,如整鬢、撥鞋、提領、頓袖、叉腿雙蹉步、三合手、舒懶腰、鏇風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場步、門歪窩、仙鶴走、老漢走、顛步走、蛇脫殼、頂碗、卷席、十字轉身、含金閃腰、摟腰抗肩、男女雙十字、燕子撥泥、抽梁換柱、百馬大戰、金蟬脫殼、撲蝶、鬼扯轉、鴨子扭、鴨子和泥、浪子踢球、懷中抱月、老龜扒沙、橫行蹲步、白鵝亮翅、板腳跨腿、蘇秦背劍、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懶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當的表演堪稱絕技,如《攔馬》中頭頂水碗急走圓場,點水不潑;《大書觀》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員必須是小腳,腳大了則無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撥泥"時,必須把腳下的泥塊從後面撥起,再從頭頂上飛過去。老藝人黃兆林(藝名黃八圈子)則因能頭頂水碗,用矮子步在場上轉八圈以上而得名。

傳承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