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北獅子舞

臨北獅子舞

臨北獅子舞,是一種集娛樂、武術、雜技、圖騰、競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

簡介

臨北獅子舞臨北獅子舞

五河臨北獅子舞,是一種集娛樂武術雜技、圖騰、競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
臨北獅子舞源於末年間,主要流傳於五河縣臨北鄉及周邊鄉鎮。臨北獅子舞兼有南北方獅子舞的特點,形神兼備,帶有濃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屬中間地帶的獅子,顏色以青為主,又稱綠獅。舞蹈動作歡快簡捷,配器生動流暢,通過獅子的撲、閃、騰、挪,把獅子的獸性與靈性表現的淋漓盡致,舞獅人通過抓癢、親昵等動作,把獅子的喜、怒、哀、樂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單獅表演、雙獅及4隻獅子以上的群獅表演。

表演形式

臨北獅子舞臨北獅子舞

臨北獅子舞一般在春節、春會和大的慶典中作廣場表演。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盤坡過橋登峰產子、獻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撲、竄、跳、跌等高難度動作,表現獅子的勇猛、靈活、威風八面,同時又通過追球、撲球、盤球等細膩的表情性動作和舞姿,表現出獅子的溫馴、貪玩的一面。

獅舞為雙人扮獅,一人引球,獅崽一般為七、八歲男童扮演,參加舞獅的數量由慶典活動規模而定。因臨北鄉地處花鼓流傳地,故伴奏用花鼓燈的鑼、鼓等打擊樂器,每個舞段都配以固定的鑼鼓點。
獅舞表演形式分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即“踩街”,邊行走邊表演部分動作;小場是在空地上扎場表演全部動作和一定套路的動作。可在地面上表演,也可以在桌子上表演,在廣場表演時可擺放三層桌子。在“踩街”中,如遇鄉親擺桌邀請,獅子必須先“拜門子”後表演,表演結束後,主人便向演員饋贈糕點、香菸、茶水,以示感謝。
獅子舞流傳至今深受民眾喜愛的更重要原因在於獅舞動作不論難易程度如何,而對演員來說體力消耗很大,素質要求很高,舞獅者深有體會地說:“獅子步步都是舞,舞獅招招顯功夫”。因此獅舞一直是一種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體育鍛鍊形式和手段。

意義價值

臨北獅子舞是漢族民間舞蹈,經回民演出後,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豐富了獅子舞的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豐富的文化創造力和藝術想像力,存儲了淮河流域回漢人民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和民風民俗,是淮河流域優秀的民間舞蹈文化之一。

臨北獅子舞多次代表省市參加各項運動會及大型文化活動演出。1954年,臨北獅子舞被層層推薦選拔參加全國首屆民間藝術調演,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2003年臨北獅子舞參加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賽一等獎,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