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城村

十里城村

十里城村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臨北回族鄉,緊靠淮河,十里城歷史悠久,向為淮河北岸周邊貿易集散地,十里城村位於淮河縷堤腳下北側,處臨北回族鄉政府西約8公里,交通便利。2009年該村有8個村民小組、654戶、2449人,2012年戶籍人口突破2600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十里城區點陣圖十里城區點陣圖
十里城淮河風光十里城淮河風光
里城村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臨北回族鄉,緊靠淮河,十里城歷史悠久,向為淮河北岸貿易集散地,十里城村位於淮河縷堤腳下北側,處臨北鄉政府西約8公里,交通便利。該村有8個村民小組、654戶、2449人,建成區約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達4349畝,以一麥一稻傳統的種植模式為主。電話區號:0552,車牌號:皖C,郵編:233316,海拔高度16米,是淮河幹流13個行蓄洪區之一。

村名由來

十里城區點陣圖十里城區點陣圖
十里城歷史悠久,在明代以前就已形成村落。傳說大禹治水,劈開荊塗二山以通淮水,從此淮水東流。然而,荊塗以下八十里處,淮水四溢淹沒良田。於是禹又帶領人築堤攔水。一天早晨,一隻大雕從北向南飛過,禹張弓射鵰,非但沒有射中,大雕還把箭叼著飛走了。禹下令追蹤找尋。終於在鳳陽府城北面的鳳凰山北麓找到了這支箭,此箭所落與射箭之處相距剛好十里路程。禹興起,即命該地名為“十里程”。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鳳陽建設中都皇城,當地老百姓便將“程”改成了“城”,於是這裡便叫做“十里城”了,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前,村落一直建在淮河邊,由於長期受到洪水的侵襲,解放後,由於新築了淮河縷堤,村落逐漸向淮堤北側遷移,2002年,沿淮的居民已全部遷至淮堤以北。

人口民族

十里城共有2449人,其中顧姓和沈姓約有2000餘人,又以顧姓為眾,人數約占全村 一半,顧姓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即五、六、七、八小組),沈姓主要分布在村東部(一、二、三、四小組),其他還有楊、石、於、耿、毛、陳、張、梁、趙、王、田、高、劉、許、徐、朱、何、尤、湯、錢、孫、李、吳、鄭、姜、杜、汪、唐、袁、薛、盧、單、鄧、蔡、尚、盛、黃、潘、段、胡、郭、周、孫、丁、呂、謝、邢、柴等幾十餘姓。
外來人口主要為雲南、貴州、四川、寧夏、鳳陽、長豐、固鎮、懷遠人為主,明朝嘉靖年間,顧姓遷至此地,從此繁衍,現顧姓為當地第一大姓。
十里城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為回族,全村回族人口不足10人。

歷史沿革

十里城村自建國以來歸屬多次變動。
自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起先屬濠州、後屬中立縣、臨淮縣,洪武后期到1952年一直隸屬於鳳陽縣。
1952年由鳳陽縣劃歸五河縣管轄。
建國後先後建立黃嘴公社和黃嘴鄉,為黃嘴鄉駐地,隸屬於沫河口區。
1992年撤銷黃嘴鄉,併入臨北鄉。
1995年3月開始隸屬於新成立的臨北回族鄉至今。

民間傳說

至今,民間還傳說著元朝官兵捉拿少年朱元璋的故事。某年某月一天,淮河北岸的十里城村(原屬鳳陽縣,今屬五河縣)來了一個要飯小孩。他孤身一人,胳肢窩裡夾著一根打狗棍,手裡捧著要飯碗,衣不遮體。他就是後來登基當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這時候,正值“大暑”時節,朱元璋中午要飯吃飽了小肚皮,背靠著大樹睡覺。他夢見一隊人馬追來要殺死他,猛的驚醒了,揉揉眼皮,拿起打狗棍走出十里城村口,沿著淮河堤壩,朝東走去。
統治者都怕丟失江山,元朝皇帝的相師算出鍾離是龍鳳寶地,出了個小皇帝,在淮河兩岸流浪,將來要推翻元朝,改朝換代登基當皇帝。於是,皇帝下令在風陽府管轄境內的淮河兩岸捉拿未來的皇帝,不知殺了多少無辜的少年。這天、相師算出“小皇帝”到了十里城,便派軍士追捕。朱元璋走著走著,看到一隻烏鴉在墳頭上迎著他“呱呱”直叫,他回頭一看,果真後面有軍隊追來。朱元璋反覆思慮,難道是夢裡真?於是,他便下了堤壩,向河下一位正在耕地的農夫面前跑去。他跪在地上給農夫磕頭,說他夢見有追兵要殺他,求他救命。農夫向後面一看,果然來了一隊人馬,遠處的黃土路上塵土飛揚。又看這孩子破衣爛衫,著實可憐。農夫對元朝統治者也早恨之入骨。他便吆喝牛停住步,急中生智,要朱元璋爬到犁溝里,農夫搬犁垡土把他埋上,又吆喝著牲口繼續犁地,。還放開嗓子喊上了幾聲號子,裝著沒事兒的。農夫犁到地頭,官兵也趕到地頭,問他剛才朝這邊跑的小孩子到哪去了。農夫笑嘻嘻地說:“這小孩手裡還拿著一根棍子!”一個官兵說:“正是他,往PNJL跑了?”農夫手指淮河邊說“朝大河邊跑去了,好像鑽進了水裡!”官兵信以為真,一隊人馬便“突突突”地奔向淮河岸邊。
元兵走遠了,農夫把朱元璋從土裡扒了出來。朱元璋年齡雖小很懂禮貌,給農夫磕了三個響頭表示謝恩。他走到河邊,真的鑽進水裡,游到對岸。元朝相師又算到這小皇帝進了鍾離城。第二天中午,全城戒嚴,四門重兵把守,相師算出這小皇帝頭頂銀碗,左手打把綠傘,右手捧塊 白色的癩疤,左手拿一隻荷葉當傘,右手捧一塊涼粉,胯著一根紅色的棗樹棍,身上披一塊破爛的黃布,來到東城門口的石孔橋上,官兵看他是個小花子,沒人理會。朱元璋大搖大擺地過了橋,又鑽進淮河,游到了河北岸。
太陽落山了,夜幕降臨。鍾離城四門元軍崗哨都沒有捉到“小皇帝”,當官的都怪相師算得不靈。相師說,那禿頭是銀碗,荷葉是綠傘,涼粉是玉印,棗棍是紅馬,黃布是龍袍,“小皇帝”出城玉印,身穿龍袍,騎著棗紅馬。鍾離城四門軍士按照相師的話嚴格檢查來往行人。朱元璋禿頭上長滿銀。

區位交通

027縣道十里城段027縣道十里城段
淮河十里城古渡口淮河十里城古渡口
十里城位於淮河中游北岸,與鳳陽縣府城鎮十里城村隔河相望。027縣道和淮河臨北縷堤穿境而過,南洛高速橫貫北部。距臨北回族鄉8公里,沫河口鎮6公里,蚌埠精細化工園區(沫河口工業區)3公里,五河縣城47公里,蚌埠市20公里,鳳陽縣城10公里。交通便捷,半小時可達蚌埠市區,一小時可達五河縣城。80年代曾有輪渡前往鳳陽縣臨淮關鎮和蚌埠市,後廢棄。現有農村客運班線通往沫河口鎮和五河縣城。

醫療教育

2005年取締了全村的8個私人診所,在原黃嘴鄉衛生院的基礎上新成立十里城衛生室,同時新購置了一批醫療器械,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
現有完全國小一所,開設了10個教學班,在校生400餘人。2000年前有黃嘴中學,後併入臨北中學。
十里城村老年大學是五河縣第一所農村老年大學,由臨北鄉十里城村顧文嚴、於家林、顧宗榮、何傳沂等幾位退休老人創辦,通過13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和招收臨北鄉周邊8個村的農民、退休教師、職工等老年學員400餘人。13年來,老年學員們本著“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用、老有所為”和發揮餘熱、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思路,經常性的編排文藝節目深入周圍村莊為民眾送上精彩的文藝節目、開展琴棋書畫教學,自娛自樂,陶冶晚年情操,為臨北鄉及五河縣老年事業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學校有完善的教學計畫,嚴格的考勤制度,齊全的課程開設。閒暇之餘,他們或讀書、或讀報、或弈棋、或載歌載舞,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成立幾年來,一直受到上級領導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學員也不斷發展壯大。由於成績突出,2010年還被評為“省先進集體”。

語言民俗

當地語言屬於中原官話信蚌片鳳陽支,部分屬於五河澮南支,口音與鳳陽話基本相同,與五河話稍有區別,與蚌埠話差別較大,多去聲。語速較慢。
當地主要傳統節日為除夕、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其他還有回族穆斯林自己的節日,但回族基本為漢族同化。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遺產的臨北獅子舞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全村現有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一人顧祖元
當地人信仰基督教較多,建有基督教堂,有基督教徒200餘人,少數民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

經濟發展

經常發生靈異事件的十里城老鱉塘經常發生靈異事件的十里城老鱉塘
十里城在90年代有幾家工廠,但現在大多已經倒閉,現僅有糧食加工、畜牧養殖幾家,但均為個體營業,缺乏規模。當地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大豆、花生、芝麻、綠豆等經濟作物,西瓜為主要種植水果,但近年來產量連年下降。蔬菜基本是自給自足。生豬存欄量逐年下降。其他以牛羊為主。漁業發展停滯,漁民基本靠天然淮河捕魚為生。但漁民至今僅剩幾戶。農民收入主要由農業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構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