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北回族鄉

臨北回族鄉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是歷史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鎮,坐落在淮河北岸,是明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府濠梁城的一部分。

基本信息

鄉情概況

簡介

臨北回族鄉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是歷史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鎮,坐落在淮河北岸,是舉世聞名的明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府濠梁城的一部分。臨北回族鄉是全省九個少數民族鄉之一,皖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全鄉共轄11個行政村,6982戶,27931人,其中少數民族9082人。全鄉總面積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679畝。

範圍及人數

據相關網站資料顯示該鄉臨北回族鄉轄11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莊,總人口26603人,其中回民9082人,全鄉總面積59.33平方公里,耕地51750畝。鄉在編幹部22名,其中回族幹部6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中少數民族幹部占3名,是一個回漢雜居,共同發展的民族鄉鎮。

歷史沿革

隨著時間的流逝,古鎮幾經興衰。抗日戰爭前,古鎮曾發展為商店林立,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集鎮,後因日本鬼子入侵,古鎮遭到空前的毀滅。解放後,人民重建家園,1949年,仍屬鳳陽府稱臨北鎮。
1952年,劃歸五河縣管轄後,屬三沖公社管理。1972年增劃臨北公社,社址選在現在的鄉政府所在地,轄東元、臨北、西元、官塘鋪、宣灘、段莊、胡圩、尤巷、前坂、後坂十個行政村。
1992年春,撤區並鄉,把原黃咀鄉併入臨北成立臨北鄉政府,轄東元、臨北、西元、前坂、後坂、胡圩、段莊、尤巷、官卜、宣灘、黃咀、十里城、大莊口、二卜、地理所、石家、於家17個行政村,51750畝耕地。
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臨北回族鄉,當時全鄉共有人口24665人,其中回民8423人,占34 .1%。1996年2月召開臨北回族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2000年10月份實行“三並三改”,將轄區內的17個行政村合併為11個行政村,同時,按照回民比例成立臨北、尤巷、官塘卜三個回民村。

行政區劃

臨北回族鄉下轄村:
臨北村東園村尤巷村前坂村後坂村段莊村於家村十里城村黃咀村大莊口村委官塘卜村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全鄉絕大部分是開闊平坦的沖積平原,只有極少量的低洼地,海拔14—19米之間,地勢由西向東緩緩傾斜。
窪地主要分布在三沖湖、楊家河、瀾江等地,窪地經長期泥沙淤積和人工改造,已形成耕地。河漫灘主要分布在臨北縷堤以南的淮河北岸,隨河流彎曲而變化,地表沉積多為亞砂土,如宣灘、西元、東元等村的河灘地。

土壤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該鄉主壤主要有四類:沙土、兩合土、棕壤、淤土。沙土主要分布在臨北縷堤以南,兩合土主要分布在淮北大堤和臨北縷堤之間,棕壤主要分布於淮北大堤以北,淤土分布在三沖湖等低洼地。

氣候

臨北鄉位於暖溫帶半濕潤與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為氣候的主要特徵。

地質

從巨觀地質構造範圍看,位於亞歐板塊東緣與太平洋板塊相擠壓,再加上印度板塊向北推移產生的剪下力,有向東滑動之勢。在這個大的構造範圍內,所產生的郯廬大斷裂帶的西側,地殼運動較為頻繁,歷史上雖未有大的災害性地震記錄,但曾發生過幾次有感地震。
臨北為靠近淮河沿岸一帶(即高程在16米以下),低洼河漫灘含水量豐富。淺層地下水蘊藏豐富,第四紀含水層在20—50米深發育普遍,表土層大部分為沖層沙壤土。淺層地下6—40米內,主要是全新繞組成的沖積土層,以淺水或微具壓力的承壓水為主。

水文

該鄉多年平均降雨量896.3毫米,由於受冬夏季風影響和控制,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多偏南風,雨量集中,強度大,常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退,北方冷高壓增強,氣溫降低,雨量減少。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季節分配不均。全年以七月份降水量最多,最高達到537.3毫米,以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最低時全月無降雨。

經濟情況

農業生產連年豐收

大力實施“良種覆蓋”優質化工程和品牌戰略工程,以“三大基地”為依託,逐步推廣優質小麥、優質水稻、雙低油菜種植;以前坂村的“五河縣興山母豬養殖場”為輻射中心,向全鄉推廣發展三元及五元雜交豬;以尤巷、官卜兩個回族村為養殖基地,向周邊推廣西門塔爾夏洛萊等優良牛種。2009年我鄉糧食生產實現了“兩個增長”一是實現種植面積增長,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達5萬畝,相比去年淨增0.58萬畝;二是實現糧食產量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6萬噸,同比增長了9%。養殖業同樣有較大發展,我鄉目前,生豬存欄達2806頭(能繁母豬275頭),羊存欄12638隻,牛存欄3627頭,家禽存欄58692隻,水產品產量108噸,養殖總產值有望突破3000萬元,填補了我鄉工業底子薄的空白。

特色產業發展迅速

“臨北燙羊”和“綠色無公害蔬菜”遠銷省外,產業規模在逐漸擴大,從業人員不斷增加。現已發展成為主導產業。

全民創業蓬勃發展

以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發展我鄉經濟的根本出路,採取了“抓大促小帶中間”發展思路,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近年來我鄉共新辦個體、私營企業21個、擴建企業2個,新增個體工商戶96戶。同時積極推進“陽光工程”和大力實施了“鳳還巢”工程,在全鄉形成了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我鄉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主要採取了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和以商招商的方式招商,2007年來共引進9個工業項目,其中6個入駐五河縣工業園區,總投資額近1.2億元,在2007年我鄉招商引資榮獲全縣二等獎。

教育事業

全鄉共有6所國小和1所中學,所有學校全部實現了遠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縣重點中學錄取率逐年增長。

鄉鎮榮譽

“蚌埠市社會治安模範鄉鎮”
“蚌埠市平安鄉鎮”
2007年招商引資榮獲全縣二等獎

民族文化

臨北獅子舞多次在全國和省、市、縣重大活動中獲獎,其中在2005年蚌埠市花鼓燈藝術節上臨北獅子舞榮獲一等獎,2006年又被收錄進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安徽電視台《田野風》欄目進行了專題報,已成為回鄉特有文化品牌;
臨北毽球在全省農民運動會和少數民族運動會上也多次獲獎,其中在2006年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臨北男女毽球隊分別榮獲冠亞軍,2007年又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已成為傳統民族體育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