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是指石台境內過去普遍存在的木榨制油的整個工序和技巧。

簡介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是指石台境內過去普遍存在的木榨制油的整個工序和技巧,在九十年代以前,這種傳統的古油坊遍布縣域各地,為當時當地的人民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並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古油坊製作場景緊張有序,打油號子、牛拉碾子、鏗鏘的油錘聲伴隨著濃郁的油香飄散在人們的生活里,是鄉村的一道風景線。油坊伴隨著勞動人民的勞作一起走過歲月,成了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進入九十年代後,這種古油坊榨油生產工藝逐漸被機械製作所替代。古油坊榨制的油質純味香,其品質遠遠非機械榨制油可比。因此這種沿襲到八十年代的古老工藝不能失傳,有很大的保護價值,目前石台縣已對現有的幾座老油坊開始了全方位的保護。

傳承人

周軍祥,安徽池州市石台縣大演鄉人,1956年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榨油大師。
周軍祥出生於榨油世家。早在清代,其曾祖父就在“吳記油坊”榨油了,後傳到祖父周世芳,又傳到他父親周開禮。1971年,周軍祥完小綴學後就跟隨父親在油坊學榨油。起初,由於他年紀尚小,掄不動油錘,只好在油坊做其他工序活計。從他17歲時起便開始了主錘打油的生涯。打油不僅要有力氣,還有很多技巧,常人沒有經過訓練,連油錘撞到油鍵上都很困難,何況打出油來。打油的錘法花樣較多,周軍祥長期身在油坊潛心學習摸索,加上他身手敏捷,因而他打油是“一錘定音”,從不落空錘。周軍祥不僅學會了通常打油所用的拉錘,甚至一般師傅不太敢打的甩錘、頂錘他也精通了。打油錘時是很辛苦的,全靠力氣,為了更省力,能夠達到邊打邊放鬆的效果,他研創出了翻錘、花錘來打油。這些打油錘法的各種優美動作加上動聽的打油號子和鏗鏘的錘聲,使這個勞動生產過程變得格外偉大。
油坊榨制技藝的高低決定著出油率和油質量的高低。油坊榨制不僅在打油時有絕招,在每一個加工程式上都要準確地把握火候。古油坊製作實施的是一整套流水作業,炒籽、磨籽、碾籽、蒸麩、踩餅、上榨、裝鍵每一步都要到位,一般油榨出油率為33%,而周軍祥操作榨制的油榨通常能達35%-36%,這都是因為他的細心專研,愛崗敬業精神所致。
周軍祥精通油坊每個製作程式的操作技藝,通過他的油榨榨出的油色黃、質純、味香,濃度高、含水份少,有耐熬、永不變質等優點,因此他成了秋浦河流域聞名了油師傅。當年,秋浦河境內許多家油坊都競相邀請周軍祥去當師傅,他對前來求教的油匠人能夠做到悉心傳藝,但不願離開祖輩世代所在的“吳記油坊”,這使得“吳記油坊”當年名聲大振,方圓幾十里的人都來兌油。

2006年,中央電視台“華夏文明”欄目、“搜尋天下”欄目劇組分別來對他做了採訪和報導,製作了專題節目。池州市杏花村的油坊曾以每月2000元的工資聘請他前去當師傅,他以要傳徒授藝為由拒絕了,可以說,周軍祥為石台油坊榨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08年11月,省文化廳正式命名周軍祥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台油坊榨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