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

褒禪山

褒禪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歷史悠久,景致宜人,4億5千萬年前,褒禪山所在原為一片汪洋,隨著地殼運動,大海抬升為陸地,陸地又沉陷為大海。如此循環反覆,終於在最後一次燕山造山運動中升出海面。褒禪山,古稱華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其東有靈芝山,山上樹木參天,古以盛產靈芝得名;中有起雲峰,高聳入雲,“天欲雨,山則雲遮霧障”,西有碗兒嶺,相傳一羅漢出生於此,飲食後投碗於嶺上,至今仍見坐臥痕跡。登褒禪山極目遠眺,四周青峰環繞,山野之趣,賞玩之樂,探幽之險,登臨之興,令人流連忘返。2017年,對去年景區整治行動中受到警告處分且整改不積極的馬鞍山市含山縣褒禪山景區由4A等級降為3A。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褒禪山褒禪山
褒禪山,舊稱華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處。因唐貞觀年間(627——649)慧褒禪師結廬山下,卒葬於此而得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風之。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洌,終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諺云:黃山三百六十頂,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禪院(即華陽寺),為明人鄭和所建,氣勢宏偉,後屢有修建。院內古柏參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毀壞。四周山勢突兀,景色秀麗,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禪山記》文章中說;“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今碑記尚存,眾多洞天,泉水之勝,仍吸引遊人。古人這裡是“路入雲堆,禪房四面,峰隨意立座,野梅香滿山。王安石在遊記中記的華山洞,洞內軒敞開闊,石壁上滿是記游者的字跡。洞內翠蝶綠裹,樹木繁茂,樹從中傳出錚鉦之聲,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間勝景。

傳說

褒禪山褒禪山

褒禪山有華陽仙洞、褒禪煙雨的傳說,“華陽仙洞”,傳說仙翁往來此間,故名。華陽洞有天、碑、門、地四洞,其中碑洞洞深形特,洞內歷代遊客題記遺蹟頗多。“華陽”兩字系明代萬曆癸丑歲(公元1613年)海陽范惟美書。

“褒禪煙雨”據說由於“蔥菁環峙,如列翠屏,煙雨蒼茫,勝似圖畫。”山嶺有石池,瀦水不涸。宋代祈雨處,有起雲峰、龍洞、羅漢洞、龍女泉、白龜泉諸勝,星星點點,綿延數里,游者流連忘返。褒禪山幽勝,不獨煙雨為然,山有古木叢林,每當山雨欲來,則雲霧湧現,蔚為壯觀。居巢陸龍騰詩云“杖黎山下幾何看,誰識看山不為山,只愛雲深山潑墨,蒼嶺萬對有無間。”清縣訓導羅瑞明有詩“古剎浮屠映碧山,狀元題墨翠微間,遊人倦憩塵心寂,雲自青天水自閒”。

華陽洞因在山的南面亦即山之陽,故稱華陽洞。此山海拔481米,層巒疊嶂,綠樹翠竹錯落相映,村舍星散於山谷間,山青水秀,四季如畫。唐代高僧慧褒雲遊至此,感到賞心悅目,矢志“結廬其下”,並盡全力興建褒禪寺。這就是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所提到的“慧空禪院”。慧褒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紀念他,將華山改名為褒禪山。當地鄉紳富戶捐資重修此廟,並在寺廟200米處建造大、小寶塔,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兩塔俯視寺院,遙遙相對。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兩塔一廟均被毀。

主要景點

藝術享受

褒禪山褒禪山
褒禪山滿山林木蔥蘢,楓葉、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斕,生機勃勃。華陽洞是褒禪山旅遊區的主景觀,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區、102個景點。洞群分前洞、後洞、夭洞、地洞,特點是"洞中有洞,洞裡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華陽"、"萬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後洞又稱"碑洞",即王安石當年遊覽路線,移步換景,神奇虛幻。到此一游會給您帶來“游山如讀史,看洞若觀畫"的藝術享受。

華陽洞

褒禪山褒禪山
華陽洞自1999年春節對外開放以來,吸引了上海(上海新聞,上海說吧)、南京、合肥、馬鞍山、滁州圖庫、巢湖等大中城市遊客,同時還接待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外國遊客。褒禪山風景區已被定為省級旅遊名勝,列入巢湖大旅遊重點開發景區之一。

褒北桃源

在褒禪山的北麓,還有一處新的風光尚待閨中,這就是被遊客津津樂道的“褒北桃

源”。她方圓幾十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有一個小村莊桃源村就坐落於此。桃源村有數十戶農家百十號人口。春天來到這裡,定會被村前的百畝桃園盛開的鮮花所陶醉。村後小橋流水,再往後便是褒北水庫,面積約百畝,一湖碧波被岸邊蔥翠樹林染得極明亮,透出醉人的孔雀藍和翡翠綠。家家戶戶都用茅草蓋房,石片壘牆,一排排茅草屋掩映在綠樹叢中。這裡遠離都市,民風淳樸。每當有客自遠方來,山里人特別熱情,他們會將家中醃製的臘肉、獐子肉、兔子肉和山珍招待,奉上自家釀製的米酒,非把客人喝得大醉而歸不可。順著桃源村村後的山路拾級而上,時常可看到草叢或竹林中驚跑的野兔和香獐,山頂的巨石上有幾個又大又圓的石臼,傳說是仙人下棋的遺蹟,其實是第四紀冰川留下的遺蹟,石窩深深淺淺,擦痕明顯。

登褒禪山極目遠眺,四周青峰環繞,山野之趣,賞玩之樂,探幽之險,登臨之興,令人流連忘返。

詩詞名篇

褒禪山褒禪山
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他往舒州任職途中,遊歷褒禪,舉火探洞,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游褒禪山記》

游褒禪山記

作者: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讀二聲)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褒禪山褒禪山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

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購票須知

1.區開放時間:8:00—17:00
2.取票地點:景區售票處
3.特殊人群預訂標準: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及7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購老人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4米之間購兒童票45元

景區交通

褒禪山褒禪山
位於馬鞍山市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處。

從合肥走合蕪高速到巢湖半湯出口,轉S105,過含山縣城5km左轉X207,前行5km即到。

從蕪湖走合蕪高速到巢湖半湯出口,轉S105,過含山縣城5km左轉X207,前行5km即到。

從馬鞍山過馬和輪渡,轉S105前行13km,右轉X207,前行5km即到。

景點事件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被嚴重警告。

安徽風情

安徽山川秀麗,人文景觀眾多,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還有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古稱“南嶽”的天柱山、道教聖地之一的齊雲山、琅琊山等名山。此外地方戲曲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現有劇種20多個,其中影響較大,深受民眾喜愛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北梆子等。

巢湖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