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太平

走太平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獨有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風俗自東漢開始傳承迄今,盛況不衰。在全椒縣,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萬人空巷,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從清晨到深夜,數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為壯觀,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調雨順、逢凶化吉、消災去病、平平安安。

基本信息

傳承千年

走太平走太平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縣獨有的漢族傳統民俗,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漢書》載有“澄日太平”之諺,此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對正月走太平橋這一習俗有專門描述,謂之“走百病”,因橋諧音“瞧”,走橋即“瞧病”,是為了消災袪病。
此風俗一向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所共有,為何全椒獨存此風俗而其他皆盪無?
全椒走太平傳承不絕,和三個歷史人物有關。東漢劉平、隋代賀若弼、明朝陳瑛。 此外,全椒縣“正月十六走太平”,有個傳統的行走路線,即三橋兩街。從積玉橋(漢代建)進入袁家灣老街,過洪欄橋(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後到達太平橋。這些獨特的習俗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從而使其歷承千五百年而不衰。

歷史脈絡

傳承之始

走太平走太平

走太平傳承之始即加入了紀念清官劉平,有清風化雨,普灑甘霖的意蘊,使得“走太平”民俗比其他地區更顯厚重。劉平,楚彭城人,字公子,東漢建武間,拜全椒長。為官清正,獄無繫囚,百姓各安其業,人或增資就賦,或減年從役。德化所至,虎皆西渡。根據漢族民間傳說,有年大荒,劉平將朝廷撥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項用於賑災,余錢僅修了三里的小城。這就是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為城牆包圍街道,獨全椒街道包圍縣衙)現象。劉平因此罷官獲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訊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小橋,此日恰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願,聲傾九天。而據《漢書》記載,劉平是因病去職的。由於全椒百姓的祈福,劉平身體竟神奇痊癒了。於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名垂青史。

傳承中期

走太平傳承到隋唐,由於南北戰亂,幾近失傳。全椒又因紀念隋開國大將軍賀若弼,而得以傳揚。據民國九年《全椒縣誌》載,太平橋又名賀櫓橋,隋大將賀若弼伐陳時,造櫓於此。人們在追憶清官的內涵中,又增加保國安民的成份。

定型時期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明初,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樣,幾近傳絕,此時又加入了第三個歷史人物陳瑛,煥發了新的生機。據康熙《全椒縣誌》載:明永樂初年,一術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筆峰山加高,可多出舉子。教諭吳穎便率一幫秀才前往彼處培土加極。恰巧一總旗官過此,與秀才發生口角受辱,因總旗是湖南人,舉主讀音不分,到南京誣告全椒人慾培土出“主(舉)子”,有謀反之舉。永樂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陳瑛是滁州鄉親,聞之乃稟:椒人淳良,斷不能造反,願以自家性命擔保,於是全椒冤白。陳瑛死後,椒人將其衣冠葬於太平橋高壠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鄉親,扶危濟難的鄉親鄉誼成份。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傳統健身走的意義上,增加了清風化雨、普灑甘霖;保國安民、平安地方;福佑鄉親、撫危濟難的諸多內容,完成了民俗的升華。

行走線路

這條路線民俗意義深刻。走三橋,取積玉之“玉”,紅欄之“欄”,太平之“平”,即諧音“遇難平”,遇到災難和困難皆可平定;走兩街,取袁家灣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諧音“團團圓圓”和“平平安安”。這條傳統線路長約五華里,三橋一橋更比一橋高,步步高升,心平氣和,人的生理機能調度有序,調節有度,是非常適宜的健身走里程。

發展現狀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為全椒縣獨特的漢族民俗,作為,漢民族民俗的活化石,傳統健身走文化,國保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廣為人知。影響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周邊江浙滬、上至京津塘、下至粵閩桂,皆有人專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運。美、澳、意、日、韓、印度、俄、英、法、朝鮮、台灣、德等國外友人皆結隊前來,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已達九十多萬人次。

2011年印度尼西亞組織留學生"跨南海走太平"觀光團30餘人和兩名印尼將軍一起前來全椒走太平。
2012年走太平民俗活動期間,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開展了“2012年春風行動、大學生就業暨企業用工大型招聘會”,來自滁州市及全椒縣的128家企業,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供前來“走太平”的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挑選。

重要價值

走太平走太平

1、歷史價值:走太平是全椒民俗的活化石,已傳承1500多年,廣為世知,影響大、範圍廣,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是此風俗為淮河以南地區傳承至今僅此全椒,深深紮根於民間。二是體現中華民族祈盼太平,熱愛和平、永求和諧的優良傳統。三是反映了百姓崇尚清廉,擁戴愛民清官的良好願望。
2、文化價值:走太平的本義是祛百病,人們祈求平安、安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人物緊密聯繫起來,變成人們追思古人,頌揚為民辦好事、為民辦實事的清正官員的民俗活動。正是“走太平”內涵的概括性,包容了個人、家庭、社會的所有良好祝福,“走太平”不僅是全椒人的願望,也是全民共有的祈求。這一民俗活動最大程度展現全椒地方文化優勢和人文魅力,也必將吸引滬寧文化圈及海內外更多遊客的心理呼喚。
3、商業價值:正月十六走太平除了祈求平安,追思古人外,隨之又增添了一項新的內容,成了商品交易的場所。正月十六的前後,商家雲集、萬頭攢動,攤位擺滿太平橋兩側,綿長一公里。當今太平橋兩岸商貿活動既有小商品展銷,又有農機具、生產資料、化肥種子、服裝鞋帽、食品等各種商品銷售展示,周邊地區各大商家爭相前來開展產品促銷活動。此外,全椒各大街商貿店生意紅火,飲食業更為火爆。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