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百病

走百病

走百病,俗稱“遛百病”、“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動,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明朝[中國歷史朝代]時已盛行於華北民間。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基本信息

簡介

走百病走百病
所謂走百病,屬於古代元宵節(或正月十六夜)婦女避災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尤為盛行。清康熙《大興縣誌》載:“元宵前後,賞燈夜飲,金吾夢池。民間擊太平鼓,走百索,婦女結伴遊行過津橋,曰:‘走百病’。”
“走百病”在民間是很講究的,必須是在特定時間進行,婦女們聚合在一起,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是指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歷史記載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記載元宵游燈市“走橋摸釘,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新免扼咎,前令人持一番辟人,名目‘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度厄之童。或雲終歲令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是夜弛夜禁,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俱不閉,任民往來,廠衛校尉巡守達旦)。”又,清人高士奇《城北集》中有《燈市竹枝詞》五首,其三日:“雅臀盤雲插翠翹,蔥綾細斗月華嬌。夜深結伴前門過,消病春風去走橋。”原注云。“正月十六日夜,京師婦女行街市,名曰:‘走橋’消百病也。多著蔥白米色綾衫,為夜光衣。”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日至十八日……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這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鍾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裡。這年走健如前,更乞來年天有緣。蘄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顧祿《清嘉錄·正月·走三橋》:“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

各地風俗

走百病走百病
蘇南地區正月十五“走百病”,必歷經三座橋樑才算結束,俗稱之為“走三橋”。在山東威海,當地婦女還要參拜神廟,求神靈保佑免除災病。而在東北吉林農村,婦女則紛紛結群成伙出外步平沙或和衣就地打滾,俗稱“脫晦氣”。
江蘇南京、四川成都一帶,過節時婦女們爬上城牆,游嬉於上,俗稱“爬城頭”。清代人的《錦城竹枝詞》雲“為游百病走百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避人,曰走百病。”講的是舊時北京婦女在正月十六日晚,穿上蔥白米色月光衣,結夥遊玩在街市上,遇到橋便爭先搶過,俗稱“度厄”。女孩子們則去正陽門洞摸門釘,摸中的便認為取得了吉利。
雲南地區正月十六日下午全家出外,小孩子們都會抱塊大石頭扔到深潭裡;抱病的成年人則把舊的衣物扔到十字路口。當地人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災禍,來年無病無痛。周用《走百病》一詩云:“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同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六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頭風。”

重要作用

走百病走百病
一“走”是全身運動、有氧運動,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器材和人員配合。有伴可走,無伴也可走,晴天可走,雨天打把傘也可走,無論在家還是外出,城市還是鄉村,平原還是山川都能走,一年365天,除極特殊情況,基本上能做到風雨無阻。

二是可以悅目清心、開闊胸襟。晨起走路,眼觀旭日東升、綠樹滴翠。晚上散步,遙望月明星稀,萬家燈火。外出講學、開會時,還可登高山而望遠景,游田園而賞稼穡,臨湖海而觀波濤,常常豪情升涌、詩興大發,能使心中鬱悶頓解,怨憤全消。若有摯友同游,還可傾吐心聲,相互開導勸慰,更宜消愁解悶,增進心理健康。

三是能有效利用時間,增知益智。一人行走便於沉思,研究或寫作時有些“眾里尋她千百度”而不得之思想,往往在行走間突生靈感,“得來全不費功夫”。同仁結伴而行,便於研討切磋,不經意中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冒出創造性火花。“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同職業、層次的人在一起散步,可通過海闊天空的聊天獲得諸多新鮮資訊,聽到多種不同心聲,了解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思維方法、思想觀念,從中學到許多書本中根本無法學到的活知識。到外地出差,還可以轉早市、晚市,看商品、問價格,走街串巷,觀市容、看民居,找當地人聊天,考察風土人情,實乃處處留心皆學問也。而增知益智本身亦為身心保健之要義。

四是廣交朋友、交流感情。可以交了許多“走友”,素不相識的人,在散步過程中見面多了,偶爾交談同行,就逐步成了“走友”。“走友”間無利害衝突,有共同話題,可敞開心扉交談。發現志同道合者,還可建立不摻雜任何勢利因素的真友誼,這對保持身心健康也大有益處。

社會評價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等民俗專家表示,走百病這種習俗,雖說包含著若干迷信色彩,但此中還是有深意的。在古代,婦女困居閨房,是不能隨便出門遊走的,尤其是未出閣的姑娘和年輕的少婦們,即便是要到親朋家做客,也都是車載轎抬,“走百病”這種習俗讓婦女獲得了短暫的“解放”,給了她們一個成群結隊出門遊玩的藉口,使壓抑的人性得到一種舒展。此外,這畢竟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運動,使難得有戶外活動的婦女,好好地鍛鍊一下腰腿,舒筋活絡,於身體有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